「侨心向党 赤子情深」莆田侨杰:印尼侨领李文涛先生
风雨立业路 乡关万里情
——记印尼侨领李文涛先生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全省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之际,莆田市侨联推出[侨心向党]莆田侨界杰出人物和先进模范代表故事选编专题宣传。系列报道莆籍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代表(或事件)与祖(籍)国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历程,投身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的感人故事,展现敢拼会拼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华侨精神,旨在进一步凝聚实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莆田侨界磅礴力量。
苦难童年 幸运青年
自木兰溪顺流而下,从源头戴云山支脉的笔架山下,经西苑郑纪耕读地,过度尾李耕故居、大济叶颙府第,便进入了鲤城,直到李文涛的出生地。
1925年,李文涛出生在兰溪畔一位贫穷的郑氏人家。李文涛是喝木兰溪水、听木兰溪的传说长大的,木兰溪成为他魂牵梦萦的原乡,割舍不断的故乡。
当时仙游县因地方政局动荡,民军割据,政令不畅,县长变动频繁,国民政府颁布的法令未暇实施。普通群众生活困顿,一日三餐难以为继,郑氏一家更是家徒四壁,无法养活成群的子女,只好将年仅8岁的幼子送给同乡李进坤先生为子。
李进坤早年随祖母在南洋打拼,家道殷实,膝下无子,抱养李文涛后,甚是欢喜,疼爱有加,精心抚育,让李文涛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1932年,李文涛进私塾读书,读四书五经。这个私塾不算小,有学童五十来人,只有一个老师。当时仙游县总人口28万人,上过私塾者不到5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16%。而童年的李文涛应该说是不幸中的幸运,在私塾里他那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在那么多的学童中,他是为数不多的一个最受塾师夸奖的。除了读书外,他还有多方面的兴趣,每每遇事,善于动脑,常受长辈赞许。
1937年,李进坤回乡省亲,探望老祖母,以解相思之煎熬。几天的相处,他看到文涛的出息,暗暗窃喜,终于有子可以助他一臂之力。是年暑期,文涛随其父前往南洋,从而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开始了漫长的商旅生涯。
印尼原来是荷兰的殖民地,底层民众生活艰难。李文涛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寸步难行。李进坤有意安排他摆小摊位谋生。这样一来,李文涛有机会接触底层民众,了解印尼风土人情,逐渐积累经商之经验。
1942年日本入侵南洋,李文涛在苦苦挣扎中生存,皈依基督教。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爆发8月革命,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李文涛获得了新生,成为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
青年时代的挣扎与艰苦奋斗,成就了李文涛的一番事业。他凭着灵活的经济头脑和过人的胆识,紧紧抓住商机,为后来事业的巨大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每谈起养父母恩情,李文涛感动落泪。他为追思养父恩情,尊称李进坤先生为其先父,以示不忘养育之恩。于是,他每捐建一座医院,每捐建一所学校,都要把“纪念先父李进坤先生”的字样,镌刻在建筑物的墙壁上。他经常说,先父“教我育我,终生难忘”。
壮年立业 敢拼会赢
李文涛励志创业,在风雨打拼路上,遇到了一位商界的朋友。他就是李文正,祖籍福建莆田,被人们誉为“印尼钱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句话用在李文涛与李文正的交往上,再恰当不过了。他俩同是莆仙人,一脉相承,志同道合。
李文正,早年因组织学生参加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斗争,于1947年被驱逐出境后,他返归故土,考入中央大学哲学系。1949年他来到香港,重返印度尼西亚,定居雅加达,与李文涛交往甚密。
李文涛虽然大李文正两岁,但他一直视李文正先生为恩师。因为是李文正先生引领他进入银行业,让他从“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开始迈上创业的新征程。
话从1950年说起,李文正成家后,到岳父家开设的百货店工作。当时李文涛正从事与百货相关的贸易,因为语言相通,两人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谈论家乡的风物,交流生意经,互相激励,各自创业。
1960年的春天,李文正投资20万美元,加盟基麦克默朗银行,跻身了银行界。对朋友的转行,此刻的李文涛既是欣喜,又是期待。1968年苏哈托上台后对金融业进行了重大改革,使印尼银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李文正抓住发展的脉搏,先后将岌岌可危的印尼宇宙银行和繁荣银行救活,然后以这两家银行为基础,与亲友合资购并了工商银行、泗水银行,组合成泛印度尼西亚银行。
由此,李文正被誉为“医治银行的专家”。与这位“银行界奇才”交往,十年弹指一挥间,李文涛耳濡目染了银行界的“家长里短”,开始对银行业产生了兴趣。他深谙经营银行的信条,也略知文正事业成功的秘诀,便要跃跃欲试,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试水。
1971年的一个晚上,李文涛向李文正先生说起了自己的打算和困惑,当即受到李文正先生的鼓励和教导。于是,李文涛带着“栽培客户,就是壮大自己”的信条,在妻子李金哥的大力支持下,大胆改行,经营起银行来。起初,文涛创立工商银行,对于半路出家的他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但他不懂就问,自行家到一般职员,他都尊为师长,勤于请教。经过苦心经营,工商银行有所发展,他也积累了具体运作的经验。
李文涛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坚定信心,进一步激发自己的潜能和进取精神。1974年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创办海外快捷银行。第二年,李文正也与印尼首富林绍良合作,入主中央亚细亚银行。这给正在扩展业务的李文涛注入兴奋剂,看到了新希望。
在李文正的精心辅导下,这家银行就像破土春笋般地茁壮成长起来,发展成为海外的大银行,总资产达5亿美元,李文涛以创办人的身份兼任董事长,直到1978年,这家银行被国家银行合并成为国营银行。
跌入低潮之后,李文涛灰心过,也懊恼过。最后,他在沉默中奋起,迅速抓住印尼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放松金融管制的政策,终于与银行家李文正先生等人携手,先后合资创办了巴哈利银行和美罗国际银行,由于经营管理有方,银行网络得到迅速发展,银行存贷数目也得到快速的增长。
李文涛在人生和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回顾自己的创业史时说:“只要你坦然面对辛苦,不以辛勤劳作为苦,反而甘之如饴,你就会觉得奋斗是一种幸福的过程。这样,你就能在心平气和中蓄积力量,在自然而然中走向辉煌。”
善教子女 勤俭好施
李文涛善教子女,勤俭好施,在家乡成为佳话。他树立为人父之榜样,数十年如一日,书写着一个“爱”字。
亲朋好友是这样评价李文涛的,说他爱妻疼子,是良师益友;说他爱岗敬业,重言传身教;不但让辛勤作为一种工作习惯,而且也让勤俭作为一种生活习惯。
“勤在开源,俭在节流;勤则不匮,俭则有福”,这是李文涛先生的人生格言。
行动正是思想的序言。在商海摸爬滚打中,他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商业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组织、资本、风险、技术、业务的竞争,而人才结构居于所有核心竞争力因素的中心位置。所以他十分重视培育人才,尤其重视子女的教育。1966年,正当他的事业在艰难爬坡阶段,急需资金周转时,他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把子女送往国外留学,选择更为优质的教育,学有所成,成为专业人士,靠真才实学吃饭。而今李文涛的教育愿景均已实现,子女学有所长,继承父业,开创美好未来。
长子李加恩先生,继承他的银行业,担任巴哈利银行和美罗国际银行的董事总经理。次子李感恩夫妇均为医生,现在澳大利亚执业,同时还经营一家公司,代理推销各种中国产品,现有流动资金2000万澳元,公司总投资达5000万澳元。三子李丰恩先生,在海外从事商业,入行合理,如鱼得水,蒸蒸日上。女儿李慈恩毕业后,协助兄长李加恩,从事银行业。文涛一家人,可谓是父慈子孝,积德行善,家庭和睦,事业发达。
在事业有成之后,李文涛仍保持着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之传统美德,自己生活俭朴,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着也很朴素,有时脚上穿的皮鞋还是修补过的,不认识他的人,简直看不出他是一个银行家。据仙游县侨联原主席周家泉回忆,李文涛先生每每返乡省亲,县里领导登门拜访,在宾馆招待他时,他说他只要吃稀饭配地瓜叶。也许,有的人会说他太做秀了,其实他的生活就是这样简单。
富由俭起,只有历经磨难的人,才能体悟得到,施舍财物是富贵的正因。李文涛对居住国和家乡的慈善、公益事业都非常热心,经常慷慨解囊,一掷万金。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1953年,为了提高居住国华人子弟的华文水准,他奔走呼号,带头捐献1万元,兴办华文学校。1980年,他将Q喱岛上自己拥有的一块面积1980平方米(18000平方尺)土地,捐献给当地政府建医院,价值约600万美元。在海外克里莎蒂医院,他捐建一座病房和一座产科楼。从1994年开始,他坚持每年捐献200吨大米,用于救助各地灾区贫困的莆仙籍华侨华人。在东南亚出现金融危机后,他仍然坚持每月捐献500万印尼盾,向部分贫难侨每人每月救助20公斤大米。
作为海外赤子,李文涛先生也极为重视故乡的卫生事业。早在1957年,他就捐资2000元人民币给当时的仙游县协和医院作为建设基金。1960年,他先后捐献3部救护车给仙游县协和医院。1985年,为纪念先父李进坤先生,他捐资40万美元,兴建仙游县医院慈爱门诊大楼。这座综合性大楼高七层,建筑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并配备了电梯。这种规模和水平,在当时县级医院中堪称一流,它极大地改善了县医院的医疗条件。1990年,他又捐资15万美元,兴建仙游县中医院慈爱综合大楼,使县中医院的基础设施在全省同级中医院中名列前茅。1991年,他捐资30万港元给莆田县医院,赠送一部救护车给涵江区医院。
1998年中国洪水灾害,李文涛捐赠2万元人民币救助灾区人民,捐赠5万元人民币给莆田市侨办,捐赠9部汽车给仙游县政府,捐赠15万港元给省里的一个基金会。1999年2月,莆田市人民政府向他颁发了“一九九八年支持长江灾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奖状。
五十年如一日,李文涛先生始终热心公益事业,为故乡捐资累计500万美元。他不但为仙游县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还参与故乡的经济建设。1957年兴建仙游糖厂时,他就投资10万元支持基建,在当时堪称大手笔,为仙游制糖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93年他被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兴教典范 爱乡楷模
乡土情结是每个海外赤子最深刻的情怀。李文涛获此殊荣,当之无愧。当他手捧荣誉证书时激动地说:“我生在仙游,长在仙游,情在仙游,根在仙游!故乡是那么美好,让人向往!故乡是那么亲近,让人牵挂!”故乡最让他牵肠挂肚的是教育,他为振兴故乡教育不余遗力,捐助了巨额资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7年春天,古稀之年的李文涛携着妻子再次踏上故土,他自己也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回乡谒祖。知情人说:“李先生在事业有成后,基本上每年都要带着子女回乡谒祖,看看故乡的变化。”此次故土重游,他携老伴登上了金石山,这个自古为登高揽胜、读书讲学之圣地,如今已是仙游一中校址所在地。
金石山上有座造型别致的亭子,亭的基座有一块1995年10月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为李文涛立的碑,其碑文上刻着:“李文涛先生,祖籍福建省仙游县,旅居海外,情系桑梓,慷慨捐资,兴学育才,为颂扬功德,激励学子奋发进取,特立此碑”。李文涛夫妇分别站在碑文两侧合影,他俯瞰着绿意葱葱的校园,感慨万千,唏嘘感叹:“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李文涛先生早在五十年前就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在仙游县侨联档案柜里,有一份李文涛捐资兴教的档案,摘录如下:
1957年,他返乡寻根时,就捐献1万元人民币,发起创办仙游县华侨中学。
1960年,他又带头捐献人民币1万元,发起扩建仙游县华侨中学。
1980年,他发动侨胞捐资780万港元,在仙游18个乡镇中心小学兴建教学楼。
1985年至1986年,他捐资10万美元,兴建仙游县实验小学和城西小学教学楼。
1987年,他捐资10万美元,在仙游县华侨中学兴建伯特利科学大楼。
1991年开始,他捐资250万美元,兴建仙游一中综合楼,创办4所道德中学和10所道德小学。
这一笔又一笔的资金进入了故乡的教育领域,花在了兴教的刀刃上,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殊不知,仙游县是一个人口大县,由于财政不够充裕,因而对教育投入不足。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县中小学校舍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就学需要,严重影响了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升学率只有60%左右,每年都有数千名小学毕业生无法进入初中学习,成为困扰社会和家庭的一大问题。
远在南洋的李文涛得知这种情况后,即刻带头倾注巨资,助办“道德”系列学校10所,并发动其他侨领捐资,助办的“华侨”系列学校9所,推动了仙游大打初中教育翻身仗,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了全县的教育面貌,使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达到了100%,确保了仙游教育事业的健康均衡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李文涛先生捐资支持教育事业,还不分地区,不分界别,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博爱情怀。1991年,他捐资100万港元给莆田市兴化大学,建设教学楼。1993年,他还捐赠1万美元,在云南省兴建一所希望小学。
1994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对建国以来为我省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29位海外人士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李文涛先生荣膺此誉。福建省人民政府和仙游县人民政府在仙游一中金石山上为李文涛先生树碑,弘扬他为家乡教育事业所做的重大贡献。
斯人已逝 风范长存
“骨肉凭书问,乡关托梦游。”李文涛晚年体弱多病,他与故乡的联系,仅靠电报、传真、电话之间的交流,遥遥乡关万里远,他的思乡情怀难于言表。对李文涛来说,乡关不仅是一个地理和情感的符号,也是他的精神归宿。
2002年12月2日,新加坡,雷阵雨,风力3级,最高温度31℃。李文涛静静地躺在病榻上,外面暴雨倾盆,在医院里的人并没感觉到下雨,突然一声惊雷,才发觉外面天色漆黑,漫进了病房。李文涛还有话要对故乡说,但他还没有等到“明天”,就带着真、善、美,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一年,李文涛77岁。
“噩耗传来梦亦惊,寝门为位泪泉倾。”李文涛不幸在新加坡病故的噩耗传到故乡,人们沉浸在悲痛之中,忆念文涛先生对故土的深情厚意。
“兰水泱泱,蜚山苍苍,侨领云逝,百世流芳。”中共仙游县委、仙游县人民政府向李文涛先生的亲属发去唁电,仙游县侨联、侨办、教育局,还有县直有关部门,以及曾经受助的医院、中小学校,纷纷向李先生的亲属发去唁电。一封封唁电寄托了无尽的哀思,乡亲们用不同方式对李先生的不幸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
风雨立业路,乡关万里情。李文涛先生的一生,堪称自强不息的典范,无私奉献的楷模,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故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他的历史功绩,故乡人民将永远铭记、千古传颂。
莆田侨乡时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作者:郑志忠
编辑:吴芹芹
审核:郑育俊
监制:阮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