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英国为何放弃亚洲战场,真的是因为打不过日本吗?
1941年,当德国与苏联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远在亚洲的小日本不仅没有支援德国,从远东地区向苏联发起进攻,反而把矛头对准了美国。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小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是做足了准备,这边太平洋战争刚爆发,另一边就在东南亚地区对美英荷等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发起了猛烈进攻。
在东南亚战争中,欧美各国的殖民地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尤其是号称东南亚一霸的英国军队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据战后统计,大约有13万名英军被俘虏,至于各种土著军队更是多到无法统计。
对于英国军队的失败,当时国际社会上普遍认为,英国很可能会成为另一个法国。但实际上英国在东南亚战场失利,并不是因为小日本太能打,主要是因为英国主动放弃东南亚战场。
其根本原因是从1940年9月开始,德国就对英国发动了战争。虽然受限于海军实力不足,导致德军未能完成登陆英国的计划,但是在德国空军的轰炸下,包括伦敦在内的各大工业城市几乎都被炸成了一片废墟。
同时德意两国的海军舰队,在各处海上交通要道疯狂袭击英国海上补给线,甚至在北非等地对英属殖民地发起进攻。这些声势浩大的战争计划,让丘吉尔为首的内阁成员误认为,德国有能力登陆英伦三岛。
当时为了防止局势恶化,丘吉尔还制定了一个代号为鱼雷行动的计划,一旦德军登陆英国本土,海军部门将第一时间把政府部门和国王等王室成员转移到加拿大,并在这里组建流亡政府积攒实力,为反攻欧洲做准备。
当然鱼雷行动只是备选计划而已,丘吉尔为了防止德国登陆英伦三岛,不得不从海外殖民地抽调军队返回英国本土驻防,几乎把各大殖民地的精锐抽调一空,东南亚各地自然也不例外。
据英国战后公布的文件显示,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大量驻守在东南亚的军队被抽调回国。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英国在东南亚的军队只剩下十几万,而且全都是没什么战斗力的土著军队。这些部队不仅兵员素质差,武器装备也同样很差,甚至很多军队连基础训练都没完成。
空军在东南亚的飞机数量仅仅只有几百架,还都是老掉牙的老旧型号。海军方面,远东舰队只有几艘老旧的军舰。虽然随着远东局势的紧张,英国人临时增派了一支所谓的Z舰队,但这支舰队的整体实力估计连德国海军都不如,怎么可能抵挡得住小日本的海军。
而且不论是陆军 海军 还是空军,英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兵力都严重不足。十几万人的部队,连维持殖民地统治都不一定够,一旦小日本选择开战,英属东南亚各国只有被动挨揍的份。
所以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政府就已经做好了丢失东南亚殖民地的准备,只要能够保住大西洋印度洋的海上航线。对当时的英国而言,新加坡以东的远东殖民地在帝国的生死存亡面前已不是特别重要了。
按照丘吉尔的计划,只要英国本土安全得到保证,殖民地即便真的丢失了,也可在在战后重新占领。实际上早在1940年年末时,英国政府声明会誓死保卫远东堡垒新加坡和香港时,英国就已经开始有计划地撤离新加坡和香港两地。
最有价值的企业和工厂,以及各种战略物资全部被转移到印度,同时英国在印度秘密成立了一个远东殖民地战后恢复委员会的组织。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英国已经做好了战后重新占领远东殖民地的准备。
由此可见,英国并没有保卫东南亚的决心。除了担心与小日本开战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殖民地的形势。众所周知,英国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强国,并顺利维持了上百年的海外霸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掌握了大量殖民地。
这些殖民地,每年都可以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比如蔗糖 石油 橡胶 香料等等。这些免费获得的原材料刺激了英国工业的发展,同时因为生产成本极其低廉,英国制造的各种产品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
简单地来说,有能力生产工业产品的国家,要么成本比英国高,要么售价比英国高。与英国的产品相比,这些国家的产品几乎毫无优势可言。
但是到了20世纪以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英国的工业优势开始大幅度缩水。一方面是因为美国 法国 苏联 德国等国家的崛起,这些国家的工业实力并不输英国。同时各国也有意无意地抵制英国产品,而英国老旧的工业基础,已经无法和美国德国这样集中发展,重新科学规划工业园区相比。
说白了就是,制造企业技术落后,想要重新发展只能拆了重建,但是重建难度太大,英国政府并不想冒险。因为英国虽然工业不如美德等国,但他们掌握着大量免费原材料,凭借着低廉的售价,英国产品依旧可以与美德竞争。
可是这种优势很快就没了,这就不得不提到英国的殖民政策。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英国政府允许殖民地统治阶级继续在殖民地上作威作福。以印度为例,从18世纪开始,英国为了巩固对印度的统治,扶持了大量王公贵族。
当时印度处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印度贵族们和英国殖民者的合作十分紧密,英国相当于太上皇的位置,印度王公贵族们则是统治阶级。贵族们通过剥削底层百姓赚取利益,而这些利益则被英国和印度三七分账。在这种统治模式下,印度的社会结构非常稳定。
但是到了二战爆发以后,印度贵族们基本上是派不上用场了,因为贵族们虽然有钱,但是他们的军队战斗力太差。平时欺负欺负老百姓还行,一旦爆发战争,估计只有抱头鼠窜的份。而且随着持续数百年的剥削,百姓们都成穷鬼了,没有油水可以榨了,英国如果想要继续收获利益只能收刮印度贵族们的钱。
但是这个时候另一个问题来了,印度的贵族们虽然有钱,可是他们不会干活赚钱,这种利益只能收割一次。英国倒是不介意竭泽而渔,但是印度的傻狍子们不愿意啊。贵族们虽然一个个都像大脑发育不健全一样,但是他们对金钱非常执着,眼看英国想对他们下手,贵族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闹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印度民族主义开始崛起,印度人民时不时就爆发罢工活动,要求英国殖民地当局撤出印度。这么做的结果很明显,因为工厂罢工,所以工业生产也被停止,因为工厂停工,英国廉价的原材料供应也被切断。没有了廉价原材料以后,英国工业就陷入危局。
简单地来说,英国在殖民地上赚不到钱了,同时在一部分印度贵族的支持下,印度人以雇佣兵的形势与英国殖民地当局爆发战争。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英国终于扛不住了。
对于英国来说,印度等同于商业产品,商业产品一旦亏损就没有了价值。而且英国对印度没有领土情结,也不会同化印度人,英国也不可能亏本养活殖民地。既然搞不到钱了,那么干脆就让印度独立好了。
1941年,英德战争爆发,为了继续获得利益,英国答应印度民族主义者,战后允许印度独立。类似印度这样的情况,在东南亚殖民地也很普遍,毕竟有钱有势的傻狍子们都想借机摆脱英国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当然不愿意继续在东南亚地区与小日本死磕,毕竟打赢了殖民地也要独立,打输了殖民地还是要独立,干嘛在这里与小日本死磕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