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时代(1867-1945年)(终章)
经济危机的出现,推动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化,并最终形成亚洲战争策源地
1931年12月政友会犬养毅组阁,禁止黄金出口,停止日元兑现,恢复通货膨胀政策
军财抱合,指军部和资本家的阶级联盟
日本国内生产萎缩、国外竞争激烈,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扩大军事支出和军事订货
形成军需通货膨胀,使财阀和军阀进一步结合,民间被纳入军事轨道
倾销政策,通货膨胀和禁止黄金出口,使国内物价上升,日元对美元比值大幅下降
对内保持垄断性物价以加重剥削人民,对外接受严重的国际贸易剪刀差廉价输出
国内外情形的变化,推动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
1919年8月北一辉写成《日本改造法案大纲》,成为日本法西斯主义经典
狂热鼓吹天皇制,反对一切民主主义,认为侵略有理,要求根除阶级斗争
禁止罢工,一切纠纷均由国家裁决,对劳动人民实现军事统治
要求运用天皇权力改造国家,依靠天皇制和军部势力进行法西斯化
北一辉的理论迅速与民间右翼势力结合,并且得到了军部支持
各种法西斯团体相继成立,形成强大的法西斯势力
最早法西斯团体犹存社,北一辉、大川周明等,后演变为行地社
玄洋社、黑龙会等浪人团体;以国家社会主义标榜的经纶学盟系统
以财阀、官僚、军阀为核心的国本社;工会分裂的极右翼组织日本国家社会党
日本军队兴起法西斯运动,军部法西斯势力力量最强、影响最大
以永田铁山、岗村宁次、东条英机等为骨干的一夕会;以桥本欣五郎为代表的樱会
农村破产、城市工人失业,中小企业生产萎缩,政党腐化、财阀聚敛、官僚堕落
法西斯分子迎合人民心理。纠集不满分子,阴谋策动政变、制造恐怖暴乱
法西斯分子先后刺杀滨口雄幸首相、枪杀三井财阀团硺磨,策划五·一五事件
1932年5月15日,以士官学校学生为主体的陆海军法西斯分子袭击大臣官邸和政府机构
犬养毅首相被刺杀,逼迫西园寺元老,组成以斋藤实为首相的举国一致内阁
处理血盟团和五·一五事件造成的混乱局面,保持统治阶级一致,政党政治时期结束
泷川幸臣事件和美浓部达吉事件标志着思想领域的法西斯化,陆军法西斯内部分化
皇道派以荒木贞夫和真崎甚三郎为领袖,多下层军官,与民间激进法西斯组织联系密切
皇道派主张通过政变由天皇依靠军队直接进行统治
统制派拥戴林铣十郎,以永田铁山和东条英机为骨干
统制派主张联合官僚、财阀,掌握内阁实权,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
1934年11月皇道派策划政变被揭发,林铣十郎整军,免去真崎甚三郎职务
1935年8月12日,皇道派相泽三郎斩杀永田铁山,皇道派极力辩护,两派矛盾激化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政变,袭杀斋藤实内、高桥是清、渡边锭太郎,重伤铃木贯太郎
要求解散议会,任命真崎甚三郎为首相,建立维新内阁,罢免林铣十郎,遭到镇压
二·二六兵变后,以统制派为核心的军部法西斯势力确立了统治地位
日本长期觊觎东北地区,并不断试图扩大侵略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扩张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处死亲日派领袖杨宇霆,日本决心挑起战争
1929年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制定武力吞并满蒙的计划
1931年满铁总裁松冈洋右公开声称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
1931年6月日军参谋部制定《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决定采取军事行动
九一八事变后百日,日军便攻占东三省约80万平方公里土地
伪满洲国(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日本在东北扶植的傀儡伪政权
因国民政府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称“伪满洲国”或“伪满”
日本侵占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后,成立“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
1932年3月9日在日本军队撺掇下,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成立“满洲国”
1932年9月15日,日本关东军司令武藤信义和“满洲国总理”郑孝胥签订《日满议定书》
1945年8月日本受到原子弹攻击,苏联红军突袭“满洲国”关东军和“满洲国军”(伪满军)
1945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仪举行“退位仪式”,宣读“退位诏书”,伪满灭亡
日本帝国主义不宣而战的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成为新世界大战的远东策源地
二·二六兵变后,广田弘毅组阁,称准军事独裁内阁
1936年5月恢复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为军部控制政权提供了合法手段
1936年8月公布庶政一新纲领,以军备第一为中心
财政上,马场瑛一实行财政首先服从国防需要的方针
1936年8月7日召开五相会议,制定《国策基准》,确立扩大对外侵略方针
1936年11月25日,日本和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广田弘毅、林铣十郎短暂组阁,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1937年11月,德意日通过《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1938年10月,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近卫声明是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以近卫内阁名义发表的关于侵华政策的三次声明
1938年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的诱降蒋介石、企图灭亡中国的三次声明
1938年1月16日近卫发表声明称蒋介石如不接受议和条件,日本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另建“与日本提携之新政府”
11月3日近卫发表第二次声明:如国民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
12月22日近卫发表第三次声明,提出“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
苏日边界冲突指从1938年—1945年间,苏联与日本之间的系列边界冲突
占领东北及朝鲜后,日本有意夺取苏联领土,日本与苏联红军在东北频繁爆发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又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939年至1945年爆发的全球性军事冲突,最终分成对立的同盟国和轴心国
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主要参战国纷纷宣布进入总体战斗状态
国家经济、工业和科学技术应用于战争,民用与军用资源合并以方便统筹规划
在暂缓与苏联的北部争端和中国战场陷入相持阶段的情况下,日本决定南进
1940年9月23日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取得侵略泰国、缅甸、马来亚和菲律宾的桥头堡
1940年9月27日,三国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苏日中立条约》是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的在战争中相互保证中立的条约
又称《日苏中立条约》、《日苏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是苏日两大帝国主义的分赃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由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莫斯科签署,有效期五年
1941年10月日本主战派东条英机出任首相,决心对美、英、荷开战,加速战争准备
1941年12月7日,山本五十六指挥发动珍珠港袭击,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兵分五路,海陆空全面进攻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重点是新加坡和菲律宾
1942年2月爪哇海战几近全歼荷美英法四国舰队
4月在锡兰海面重创英国远东舰队,驱赶其直至东非
攻占泰国、香港、马来亚、菲律宾、缅甸、荷属东印度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岛屿
以极小的代价打开了通往印度洋的通道,共侵占约700万平方公里土地
5月珊瑚岛战役,英美阻止了日军进攻澳大利亚,第一次由航空母舰进行对抗
6月中途岛战役,日本丧失中太平洋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场出现转折
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日本陆军太平洋战场第一次惨败
盟军取得西南太平洋战略主动权,标志着太平洋战场转折的完成
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遭到伏击身亡
太平洋战区:尼米兹中部战区、麦克阿瑟西南部战区以及印缅边界东南亚司令部
瓜岛战败后,日军转守为攻,采取逐岛战的形式把盟军牵制在太平洋地区
1943年8月麦克阿瑟西南部盟军越岛进攻,对所罗门群岛严密封锁、围而不攻
避实就虚,打主动仗,打乱了日军的防御部署,加快了反攻进程
1944年盟军在中太平地区发起全面进攻,两面出击,以中路为主要方向
进行四次重大战役:塞班岛、硫磺岛、冲绳岛、菲律宾
1944年6月15日马里亚纳海空大战,二战规模最大的航空母舰大战
南云忠一兵败自杀,美国完全掌握太平洋战争的制空制海权,开始大规模轰炸日本
火攻闪击战、饥饿战役导致日本经济瘫痪、士气低迷
1944年10月盟军进攻菲律宾,莱特湾之战,二战规模最大的水面舰艇作战
1945年2月在菲律宾抗日人民军的配合下,解放首都马尼拉
日军在东南两方面溃败,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战争命脉石油被切断
战场靠近日本本土,盟军开始向日本内防御圈发动进攻
硫磺岛是日本对盟军空袭本土进行预警和拦截的前哨据点
1945年2月19日两万余日军面对十倍于己的美军拼死顽抗
美海军陆战队有史以来最激烈、伤亡最高的一次战斗
4月1日盟军调集59艘航空母舰、22艘战列舰、36艘巡洋舰、2500架飞机,共55万兵力
日本为守卫冲绳岛,调集驻军10万,组织进行海空特攻战
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超级战列舰大和号为核心,向盟军进行自杀式攻击
组织神风特攻队,展开多次大规模自杀式袭击
7月2日美军战略冲绳岛,日军被俘7800人,其余全部战死
冲绳岛登陆战是二战最后一次登陆作战,是美日之间规模最大、损失最重的战役
双方战地司令员全部阵亡,美军从南方切断了日本本土与外界的联系
8月6日、9日美国相继向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华西列夫斯基兵分三路进攻关东军
9日苏军以175万兵力向朝鲜北部、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并东北地区进军
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18日关东军司令部下令停止抵抗,日军死亡8万余,苏军损失3万余
1945年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号日本代表签字投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