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5日 星期三

借鉴新加坡实现“住有所居”,深圳仍有难题待解

特约记者 黄琳

9月1日,“深圳将学习新加坡住房模式”登上微博热搜。这源于8月28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学凡在一场发布会上表态,“新加坡是深圳学习榜样,未来深圳市60%市民将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

为实现以上目标,深圳将展开成规模的建房行动,包括商品房和公共住房。对于后者包含的公共租赁住房,深圳希望通过5至8年时间补短板(每年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0万套),以此稳定房地产市场,让市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从时间来看,此番表态距离“深八条”颁布不过一个半月。近段时间,深圳在房地产方面连番举措、动作频频,无疑是下定决心要维护房地产稳定均衡发展,平衡市场供给和人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但是,即便是照搬新加坡模式,是否就能帮助深圳实现“住有所居”,还是未知数。

逐渐靠拢

深圳学习新加坡的前提是二者有相似之处。

从城市发展来看,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岛国,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经济实力过硬。据统计,该国2019年拥有570万人口,国土面积约724.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达7500人/平方千米。

深圳作为中国人口密度排名前十的城市,40年来常住人口增长42倍。与人口一同飞速增长的,还有深圳的经济。2019年,深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5万元,稳居国内各经济特区之首。

“深圳和新加坡拥有很多相似性,”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些相似性包括外来人口规模比重大、城市用地相对紧张、经济实力强劲等。正因如此,深圳要学习借鉴新加坡住房模式有较好的基础。

拥有相似发展路径的二者亦面临着同一个问题:住房困境。

如今快速发展的深圳人均居住面积仅有27.8平方米,低于国家和广东省最低标准线。许多人陷于仰望商品房,却住不进公共住房的困境。如何破局?深圳将目光聚焦在新加坡模式上。

新加坡建国初期曾经历住房危机,匮乏的住房难以容纳加速增长的人口,数以千计的人居无定所,“新加坡住房模式”应运而生,即通过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建屋发展局提供远低于市场价格的组屋,满足各种家庭结构多层次的住房需求,从而形成严格分配管理、有效抑制投机的制度,实现“居者有其屋”。

实际上,为解决住房问题,深圳曾在2018年就借鉴过新加坡住房模式进行“二次房改”,即是将政策性住房(人才房、安居房、公租房)的占比提升至六成,让中低收入的人们得以改善居住环境。

“深圳‘二次房改’已将政策性住房提升到60%,可以说是达到国内目前最高比例,这其实也是在向新加坡住房模式靠拢。”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新加坡住房模式主要是解决深圳住房失衡的问题,特别是给中低收入的人群提供住房机会,毕竟生活在深圳的人有70%还没有房子。

如何落地?

在舆论对深圳学习新加坡模式议论纷纷之际,不少人对深圳借鉴新加坡模式的落地实施提出质疑。

质疑的焦点多是围绕外来人口与公共服务资源配套。有网友认为,新加坡模式针对的是本地常住人口,以此避免其他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因廉价住房蜂拥而至。即是,外来人口不享有组屋优惠政策。

但深圳不一样,“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有1343.88万人,其中非户籍人口849.1万人,占比超63%。外来人口数量庞大,如何将此模式落地,以实现“住有所居”,仍是深圳一大挑战。

此外,深圳学习新加坡模式后如何实现配套资源平等分配,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是否又能跟上住房政策改革?

严跃进认为,近两年来,深圳楼市显露出的一大问题就是教育资源的稀缺,这是新加坡模式没有重点提及的。因此,在解决深圳当下住房困境的同时,教育资源的供给和分配均衡化也是需要关注的内容。

“单纯依靠政府主导房地产市场会造成财政上不小的压力,”严跃进建议,可参考德国的租赁市场模式,通过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等推进深圳楼市改革。

宋丁认为,深圳过去积累的问题较多,特别是违法建筑等,新加坡模式并不适用。“此外,目前紧张的用地问题和用地成本是‘新加坡模式’并未涉及到的范畴,这一用地问题也是深圳‘二次房改’面临的问题。“他说,包括深圳有大面积的城中村等问题待解决,一旦相关政策出台,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妥善解决。

时值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如何结合自身复杂的现状,学习借鉴新加坡住房模式,解决当下的住房困境,深圳仍需不断地摸索和反复地试验。

上一篇新闻

TOMO HOLDINGS(08463)年度股东应占溢利激增957.3%至424.2万新加坡元

下一篇新闻

坚韧服从、冷酷残暴,二战日本陆军系列之部队编成与精神核心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