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述评:“民主峰会”折射美国民主悖论
中新社北京12月9日电 题:国际述评:“民主峰会”折射美国民主悖论
中新社记者 吴旭
美国政府召集的“民主峰会”将于当地时间12月9日登场。这既是一出假借民主之名针对特定国家打压的政治闹剧,又是一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权力游戏。美国此次举办“民主峰会”意图明显:用冷战思维搞分裂、凭意识形态划阵营,既想以“民主领袖”自居号令天下,又试图树立共同敌人强化“民主同盟”。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笼罩、迫切需要国际合作与和平的当下,企图将民主“私有化”、公然煽动分裂对抗的做法显然不会引起真正的共鸣。当所谓的“民主灯塔”见不着火焰,“华盛顿共识”逐渐失去听众,美国民主又该以何种面貌示人?
美国一向标榜其民主模式是最好的,是世界各国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事实却是,美国的民主陷入了一种悖论。从美国各种社会乱象中,便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点。
在民主政治实践的历史上,美国民主是一个重要部分。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美国政治出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问题,导致严重的冲突对抗和社会撕裂。美国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戴蒙德在《民主政治的三个悖论》中就曾做出“善意”提醒:民主政治不仅是最广泛受到称颂的政治制度,也可能是最难以坚守的政治制度。
近年来,美国的国家治理和应对危机能力都出现了严重问题。疫情之下数十万人死亡的治理失败,让美国制度体系备受质疑;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执法死亡事件和亚裔遇害事件的频发,反映出美国少数族群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残酷现实;年初的国会暴乱事件,更是直接戳穿了美国“民主灯塔”的神话。当在阿富汗穷兵黩武20年,最后却以大溃败式狼狈撤军呈现在世人面前时,美国“民主输出”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仿佛也被无情扯下,美国外交学会主席理查德·哈斯只能对此无奈感慨,“作为敌手,我们软弱无力,作为盟友,我们背信弃义。”
此前美国政府挑起的“贸易战”对其盟友毫不手软,引发各方强烈不满。长此以往,西方“民主同盟”体系的离心动摇了美国作为盟主的基础,美国政府不得已再次祭出民主大旗拉拢伙伴。于是,就出现了此次美国“当家作主”、精挑细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入围”的闹剧。新加坡前国会议员吴俊刚撰文直言,一些国家选择参会颇有“虚与委蛇”之意,并不是真正对美国提出的“民主”话题感兴趣,而外界对于哪些国家受邀参会的讨论度也并不热烈。
经过实践,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美式民主并非是解决本国稳定和发展问题的“万灵药”,“抄作业”反而会引发新的经济社会矛盾。当美式民主被金钱和利益集团扭曲异化,罔顾实质民主和结果民主,剩下的程序民主和形式民主也就沦为了少数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
在“民主峰会”召开前夕,美国杂志《纽约客》的一篇文章发出了“灵魂拷问”:“我们的民主能否持久?”文章称,过去一年,美国公民投票困难度、党派意识形态绑架选举管理者、“有色人种”社区选举权被剥夺等多方面问题,都折射出美国政府改善国内民主的黯淡前景。
事实上,由美国一方来决定其他国家是否民主,本身就不是民主。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晰,将民主“样板间”简单地视为一套可拆卸的政治装置并不合理。美国认为,一旦一个国家安上这套政治装置,该国就变成民主国家了。但实际上,民主能否生效,能否运转得好,不仅仅取决于这套政治装置本身,更取决于操作和实际应用的人。换言之,在当今日益多样化的世界,每个国家都有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民主政治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一个国家是否民主,归根到底也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
美国一项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在美国召集所谓“民主峰会”的同时,就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都表示已经或正在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失去信心,近四成受访者认为美国的民主“陷入了困境”,而超过七成的美国人更认同美国现在已经不再是他国效仿的榜样。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对峙,以意识形态为线划分阵营,由此造成长达40多年的分裂隔阂,其所留下的伤痕在一些地区和国家至今未愈。在冷战结束30周年之际,各国理应携手维护人类的生命安全与共同利益,警惕冷战思维沉渣泛起,即使它披着所谓“民主自由”的华丽外衣。(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