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商领袖郭美丞
⊙郑来发文/供图巴城福建学校今日可见“镇东”号轮船残骸(背后是红树林)郭美丞为印尼高级商校题词中华商报指南1929年修筑二百两海堤纪念石碑郭美丞(1896~1959),字联勋,出生于1896年农历九月廿九。福建海澄县浮宫城内社(今龙海市浮宫镇霞郭村)。父亲郭树金,世居福建海澄县浮宫城内社(今龙海市浮宫镇霞郭村),半耕半读,考进县学为秀才,又被举为贡生。向来素以抚孤恤寡为仁,勇于服务为义,做事辛勤,朴素为俭,称誉乡里。郭美丞兄弟六人,他最小,不幸早年失怙恃,能自爱自立,少时读私塾。后转集美学校师范部学习,1916年毕业,先后担任海澄县凫溪中小学校长,海澄县立中学校长、海澄县教育会会长,振教育才,颇有成绩。1926年,孙中山领导北伐战争,郭美丞担任福建省海澄县党部筹备委员,献身革命事业。他又集资重印《海澄县志》,让一方文献得以保存。1927年,郭美丞南渡荷属东印度,应聘任爪哇梭罗华侨公学校长。1929年,他被推为华侨代表,回国参加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并出席南洋华侨教育会议,被选为海外华侨三民主义实施委员会委员。回爪哇后,受当地政府疑忌,被多次传讯,不得已迁居巴城(今雅加达),从此弃教从商。他先开设大华公司,经营进出口贸易,获利丰硕。后又开办南洋印书局有限公司,承印课本、簿籍。他以信誉为重,使两家公司成为同业中之名号。郭美丞平易近人,明达事理,急公好义,深得侨众爱戴。历任巴达维亚中华商会常务董事、荷印华侨促进中荷贸易委员会委员,巴达维亚福建会馆会长兼福建学校董事长、巴达维亚华侨联合会常务董事,都有良好建树。抗日战争爆发后,郭美丞被选为巴达维亚华侨捐助祖国慈善事业委员会及华侨抗敌后援会常务委员,兼任南洋华侨筹赈总会及南洋闽侨总会执行委员,致力救国赈灾工作。1942年3月,日军侵占爪哇岛巴城后,他被列为“敌性华侨”而遭拘捕,先羁押于西泠,后囚禁于马圩,历时3年4个月,备受虐待和凌辱。他曾赋诗《集中营三度生辰》二首云:自罹俘虏禁,三度我生辰。今岁捐双齿,长饥瘦一身。眼花难换镜,衣破易沾尘。憔悴云憔悴,胸怀葆有真。早年无怙恃,兄妹实相依。逝即千秋痛,存犹万里违。妻孥随远涉,患难悔前非。渴念团圆乐,不知何日归?1945年日本投降后,郭美丞复任雅加达福建会馆会长四年,连选连任雅加达中华商会会长四年,并被委为民国政府侨务委员。任职期间,他善于宣传,服务周到,更加获得侨众信赖,华侨报效国家的事例也愈为显著。1947年8月,三宝垄、巴东、万隆等地中华商会建议,在巴城成立印尼中华商会联合办事处,由巴城中华商会主席郭美丞任主任,筹划组建联合会事宜。并协助印尼政府调查华侨输入商的外汇分配、交涉农产品清理及买卖等。1948年6月4日,各地中华商会代表60余人在雅加达举行大会,通过成立荷印中华商会联合会,郭美丞任理事长,连任十一年,洪渊源和徐华彰任副理事长。12月29日经当地政府批准立案。1949年,该会在雅加达卡查玛达(GajahMada)大街购置一所大厦作为会所。从此以后,无论是荷印时代还是印尼独立后,凡有关华侨经济及侨民负担问题,都由中华商会联合会提出具体议案出面交涉,如为侨商申请外汇、反对荷印政府“一债两还”法令、交涉减免外侨税、发票、簿书、税务、运输暨处理新占领区农园产品问题,都能获得当地政府的重视与让步,维护了华商的利益。战后,郭美丞在雅加达继续经营南洋印书局,并创办南洋有限公司,经营文具印刷及出入口贸易,还合资创办努山打拉银行、美都大酒店及阿拉新铝业公司,由其子负责经营。1950年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改首都巴达维亚为雅加达,郭美丞复任雅加达福建会馆会长、雅加达中华商会会长,并被台湾当局委为侨务委员。郭美丞素以发展华侨教育为己任,先后兼任多所华侨小学、中学董事长或董事,出钱出力。1949年,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创办印尼华侨高级商业学校,郭美丞任董事长,并聘请教育家王秀南为校长,籍以培养印尼华社商业人才。该校创办十年间,学生由90余名递增至1000余人,成为印尼华侨职业教育最高学府。1953年,郭美丞在雅加达创办《中华商报》,并聘请著名报人马树礼为社长兼总编辑,其子郭武林任总经理。该报曾出版《印尼商业年鉴》。1958年,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及所属学校、报社均被印尼政府取缔。郭美丞身居海外,情系故乡。他写过一首《怀故乡》的诗:“小阳天气暖晴晖,晚稻登场蟹正肥。大好时光人事苦,风轻怕见雁来飞。”他多次捐资公益事业,造福乡里。浮宫海堤是福建省著名的重要海堤,自浮宫镇九节桥至霞威村,海岸线长18公里,位于月港的南岸。历史上有禾平埭、赵埭、西埭等埭田和埭岸,后来逐渐发展连片。海堤面对大海,风浪大,年年受冲刷,崩塌严重,最险段就是南溪入海口。清政府曾拨银二百两修堤,不久又被狂风骇浪冲垮,故此地称“二百两”。1929年,郭美丞回国,携带募款购买上海招商局废弃的3000吨级镇海轮“镇东”号,抛在“二百两”处当丁坝,巩固长堤根基,终于挡住汹涌的狂涛,确保万亩良田免遭水患。至今百载,巨轮尚在,造福乡里,传芳百世,故此地又叫“镇东”。1932年,郭美丞又从新加坡带回红树林种苗栽培于浮宫故乡,一直作为护岸林保至今。1936年,他又捐资创办浮宫华侨救济所,为贫民免费施医施药。1940年,他捐出海澄南门楼房10间,作海澄县卫生院院舍。1946年福建疟疾猖獗,他购买大量奎宁,托厦门市政府赠送全省各医疗机构。1948年,闽粤两省发生水灾,他以福建侨团筹赈会执行委员身份四方奔走,筹集10万美元,汇交闽粤省政府分配救济。郭美丞是个儒商,平时无他嗜好,惟有工作之暇,偶有吟诵,约有400余首,分为《抗吟残稿》《呼吁集》《诗词拾零》《灵感集》等。周碧初与郭美丞同是福建漳州人。1949年底,周碧初在香港、台湾举办个人画展后,赴印度尼西亚,定居雅加达,直至1959年秋天回到中国。在印尼的10年,是周碧初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黄金时代,形成了其带有鲜明印象派特征又融合中国传统特点的艺术风格,累积了很多作品。为什么会有这种突破性的进展呢?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得到了时任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会长郭美丞的全力资助,比如画室,交通工具(马、车),专职摄影师。所以印尼十年的照片最多,拍摄得也最好。而那时周碧初的家人都在上海,这也让他可以全心投入创作。印尼的地域特点也让周碧初完成了对阳光,色彩的研究。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他的天赋得到了很大的发挥。那个时期,他举办了很多展览,每一次对他的艺术发展都是一种推动。郭美丞自己收藏周碧初的画,也要求朋友购买,所得款寄回周碧初上海的家。1958年,郭美丞身体欠安,而到茂物基督教医院——慕罗轇医院疗养,有了读圣经的机会。出院后,他与夫人皈依基督教。这一年,郭美丞还为三宝垄三保庙撰写了一副楹联:“航海成名有荣在史古洞低徊歌抑止,立功异域吾道其南世人膜拜奉为神”。1959年,他偶患感冒,低烧长久不退,住进雅加达医院治疗无效,于7月4日逝世,享年64岁。郭美丞逝世后,他的儿子把父亲的遗稿《抗吟残稿》《呼吁集》《诗词拾零》《灵感集》等,辑成《恬庐诗文集》行世。钱穆为其作序:《恬庐诗文集》者,余先受而读之,因以想见美丞先生之为人,其人则诚有志而厚以性情之人也。又能一本其平日之为人而发之于诗,故其诗亦可传也。原创:郑来发本文来源:闽南日报2020/08/04星期二第10版:文化走廊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