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 星期五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首访东南亚,欲达成这个目的 | 京酿馆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首访东南亚,欲达成这个目的 | 京酿馆

当地时间12月13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抵达印尼首都雅加达,开启任内首次东南亚之行。图/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推特

12月13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抵达印尼首都雅加达,开启其为期四天的东南亚访问行程。这是布林肯上任以来首次访问东南亚。除印尼外,布林肯还将访问马来西亚和泰国。

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已有一系列高官访问东南亚,以期将美国与东盟的关系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不过效果不佳。那么,布林肯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东南亚国家作为首访地?又将推销什么?能否达到目的?

“修补之旅”

三国与美关系都曾有过反复

布林肯所选择的这三个东南亚国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最近七八年以来,与美国的关系都曾有过反复。

印尼与美国的关系在奥巴马时期较为紧密,部分原因在于奥巴马曾在印尼伊斯兰小学就读,与印尼有情感连接。奥巴马卸任后不久,就到访印尼达10天之久。

但在特朗普时代,印尼和美国的关系大幅度降温。美国曾多次表示愿意协助印尼的南海防务,遭到印尼婉拒。2020年,美国提出允许其P-8“海神”反潜机在印尼降落、加油的请求,也遭印尼拒绝。印尼前副外长迪诺·帕蒂当时就曾表示,“我们不想被骗进一场反华运动中”。

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已两次访问印尼,但层级显然还不够。此次布林肯出访将印尼作为首站,目的就是发出重视印尼的信号。

与印尼一样,马来西亚也曾与美国关系有过反复。从2009年纳吉布政府时期开始,马来西亚与中国关系迅猛发展,甚至被美国视为“背叛”。尽管如今纳吉布已经下台,且被控贪腐官司缠身,但仍是马来西亚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马来西亚在2020年“喜来登行动”后政权更迭,但今年中马外长在福建见面,还以“兄弟”互称。中马关系稳定,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

泰国与美国虽是盟国关系,但在2014年泰国军事政变后,两国关系也有降温。特朗普时期不重视东盟,美泰关系也谈不上热络。

从这个角度看,布林肯选择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作为首访东南亚的目的地,实则就是一场“修补之旅”。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首访东南亚,欲达成这个目的 | 京酿馆

当地时间12月13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抵达印尼首都雅加达,开启任内首次东南亚之行。图/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推特

“挨家拜访”

寻找影响东盟决策的抓手

此前,美国国务院透露了一些布林肯此次东南亚之行的议题。在雅加达,布林肯将发表关于“印太地区特殊形势”的演讲,推动美国与印尼的战略合作;在马来西亚,布林肯将推动共同应对挑战的合作机制,包括稳定供应链;在泰国,布林肯将重申美国对美泰联盟关系的承诺。

设置什么样的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布林肯想达到什么样的外交目标。

显然,布林肯的外交目标是通过深化与三国的合作,寻找到影响东盟决策的抓手。

目前美国与东盟有一些合作机制,但都发挥不出多大成效。东盟中菲律宾和泰国是美国盟友,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一直主动强调美国将遵守《美菲共同防御协定》和美泰安全同盟的承诺,可是并没有效果。

2020年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曾下令终止与美国间的《访问部队协定》,而泰国与中国关系一直良好。

美国与东盟国家还有一个“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机制,是美国与湄公河五国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越南之间建立的新合作机制。今年8月美国副总统哈里斯访问东南亚时,把“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抬到了与美日印澳在印太的“四方安全对话”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但湄公河五国对此反应平淡。

在缺乏影响东盟决策走向的渠道的情况下,目前美国只能通过在东盟各国“挨家拜访”,看看还能否找到一个有用的抓手。

从布林肯将发表印太战略的演讲、推销印太经济框架的议程来看,其选定的抓手大概就是想方设法,把东盟国家分别纳入印太战略中。

将东盟工具化

注定达不到目的

从哈里斯到布林肯,拜登政府高官一次次到访东南亚各国,目的就是围堵中国。不过,这个目标注定难以实现。

一方面,东盟已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明年生效后,多数签约国之间90%的商品关税将降到零,这将进一步扩大东盟与中国的经济蛋糕。仅凭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和军事存在,显然无法拆解中国-东盟的共同利益关系。

另一方面,美国在东南亚的动作自相矛盾。8月时,哈里斯还把包括柬埔寨在内的湄公河五国视为潜在的印太战略发展对象,没几个月,美国商务部就以柬埔寨“侵犯人权”、“腐败”、“允许中国扩大在柬埔寨军事存在”等理由,宣布对柬制裁。新加坡、越南是美国在东南亚布局的重点,但在举办所谓“民主峰会”时又将其排除在外。

此外,拜登政府也提供不了共同利益前景。尽管今年10月,拜登提出要搞“印太经济框架”,但目前仍未阐明其愿景是什么以及如何操作。

可以说,虽然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在东南亚外交动作频频,但本质上是要将东盟工具化。这种战略短视的动作再多,也注定产生不了多大效果。

特约撰稿人 |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 徐秋颖

实习生 | 武鑫

校对 | 陈荻雁

上一篇新闻

马来西亚交通部长谈APEC:疫情下会不容易,中国经验值得学习

下一篇新闻

解读新加坡中学美术特选课程那些事儿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