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声乐博士教授罗抒冬的音乐人生
音乐随笔(65):美国大学声乐教学纵横谈(纽约堂叔)
——暨美国声乐博士、教授罗抒冬的音乐人生
采编者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大批国人背井离乡,浩浩荡荡进军美利坚,蔚为壮观。
来自天朝360行之中,决不乏音乐人才。据估计,仅中国大陆数十年来移居美国的音乐俊彦数以千计。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详细分析过这些年来定居美国的中国音乐人的状况,他们(她们)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国内科班出身的全职音乐人,他们通常经历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在国内有过优渥的专业生涯;二是在美国接受高等音乐专门训练并取得相关学位者。
鉴于美国艺术类就业市场的特殊情况,我注意到,获得相关音乐学位后在美国全日制正规大学全职任教的中国音乐家相当少见,就像在美国写乐评的华人——纽约堂叔一样,堪称“小概率事件”。
上世纪九十年代漂洋过海的莘莘学子中,就有本篇的主人公罗抒冬。
微笑人生
自2002年迄今,在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Lakeland的美国东南大学音乐系(Southeastern University/SEU.edu)担任全职声乐教授的罗抒冬已经度过了她育人生涯的第十八个春秋。
访问千里之外的美国东南大学
我是从罗教授的一幅演唱视频中认识她的:一首高难度的花腔作品,让我既熟悉又有一点陌生,那种艺术的纯粹令人感动。慢慢熟悉以后,更发现罗老师在教学、舞台实践和声乐研究三栖都有骄人的表现。然而,居美华人哪个没有一本酸甜苦辣的文学深埋心中;因此可以深切感受罗抒冬的成功来她自身价值的实现。
去年罗老师来纽约公干,恰逢我在欧洲而未邂逅。今年我决定专程飞到她佛罗里达的家中做一次面对面的采访,顺便浏览一下美丽的坦帕城以及美国东南大学。以下是此次访问的文字记录。
客从远方来
问:罗老师好。上面的按语提到的“酸甜苦辣”可能是我的读者最感兴趣的。在你几十年的音乐生涯中一定会有许多或生动或难忘的故事。
答:在美国追求声乐梦想之路虽然艰辛漫长,但还是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不得不说美国是锻炼人的好地方。
我出国前胆子小,也没有真正吃过什么苦;但自觉在美国磨练后变得愈益坚强独立。读硕士时经历过地地道道的洋插队,在餐厅当服务员是重要的谋生手段。
我能走到今天是因为遇到了几位好导师。说起老师,我不会忘记我在阜阳师院读本科时的张伟教授。他是我的声乐老师兼班主任。张老师为人善良、尽职尽责,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喜爱。到美国后有幸认识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声乐教授Buggs女士,以及语言系退休教授James Wang,1992年正式跟Buggs教授上声乐课,同时跟James Wang教授上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的正音课,1993年考上密西根州立大学(简称MSU)的研究生。
Buggs教授才华横溢热情善良,不仅跟她学到很多专业知识,也学到该如何对待学生。1995年硕士毕业前Buggs建议我接着读博,说已经帮我争取到奖学金。可惜那时没有采纳她的建议,因为我没有半点信心,担心如果读博修完所有课程后,最后过不了Comprehensive Exam(综合考试)。这门考试非常严格,要根据不同命题写Essays (论说文),通过这门考试后才有资格完成博士论文。
青年罗抒冬
犹豫了三年后的1998年,我决定回MSU攻读博士学位,可惜那时Buggs教授已经离开去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于是我跟声乐系主任Zara学习。两年后她准备退休,换到Green教授学了两年。这两位女教授都很棒。Zara教授在欧洲唱了20年歌剧,在维也纳歌剧院唱过,离开舞台后来到MSU任教。她看上去高贵典雅,上课认真一丝不苟,她教了我许多经典花腔女高音作品。Green教授年轻时尚大方、犀利果断,她擅长当代作曲家的现代无调性作品,我因此跟她学习过许多现代声乐套曲。
幸福的味道都是一样的
问:你有在美国七年的声乐学习经历和连续十八年的大学声乐教学经历,相信你有足够的资格谈论美国大学声乐教育。
答:美国很多大学有音乐专业。因为美国大学多而人口少,声乐学习普遍是一种宽进严出的现象,当然顶尖音乐学院应该是严进严出。美国东南大学是美国教育部认证的全日制正规综合大学。音乐系属于东南大学的艺术与传媒学院,每年有不少学生来应考,报考声乐表演或器乐演奏、音乐教育、教会音乐、商业音乐等专业。
报考声乐的学生中大多有在中学合唱团演唱经历,但也有的学生是一张白纸,进来后想读艺术学士学位。这个学位比较笼统,专业性不强。但有意思的是有些一张白纸的学生学了一个学期后声音大有改变,潜力很大,于是建议他们改声乐表演专业。
美国大学非常灵活,大一或者大二学生可以改专业、转学、短暂休学等。每学期我会布置学生5到6首歌曲,大一学生以唱英文作品及意大利艺术歌曲为主,偶尔唱一首音乐剧或爵士作品;大二唱英文、意大利文、德语、法语艺术歌曲,偶尔唱拉丁语圣歌;大三和大四继续唱不同语言不同风格的作品,但作品加大、难度加大,并开始唱歌剧咏叹调。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每学期学6到7首作品,外加秋季参加百老汇之夜、春季参加歌剧表演片段的演出,大三时开第一场独唱音乐会(Junior Recital),大四毕业前开第二场不同类别作品的独唱音乐会(Senior Recital),唱12至14首作品。
另外,随着西裔移民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西班牙艺术歌曲被挖掘出来。系里会说西班牙语的学生数量也逐年增加,我会布置给学生一些西班牙语艺术歌曲。
系里的同事
我的教学经验让我学会不要过早下结论。
有位名叫伊丽莎白的女高音,大一在奥兰多附近的一所大学读书,声乐老师一再说她不是唱歌的料,她很灰心,转到清水市的一所学院跟一位男中音老师学习,两年后走上正轨,可惜那所学院倒闭关门,她最后转入东南大学跟我学习。坎坷的声乐之路让伊丽莎白格外坚强和努力,我欣赏她的学习态度,经常鼓励她夸奖她,还开车带她去迈阿密参加一位德国来的教授开设的大师班,并在大师班上演唱。她进步飞快,能自如地唱到HighC以上的E、F、G,加上她善于表演,我决定让她学莫扎特的夜后咏叹调《复仇火焰在燃烧》。她起初不敢相信她能唱这首难度大的作品,我说试试看,应该没问题。果然,她最后能自如地演唱夜后咏叹调,在我系举办的歌剧表演片段中公开演唱这首咏叹调,在她自己的毕业独唱音乐会上也把这首咏叹调放进节目单上,后来成了她的audition曲目,使她在坦帕得到很多演唱机会。她一再跟我说真想把她的演唱视频发给第一位大学声乐老师,让曾经的老师意识到所犯的判断错误。
一名小提琴专业学生塔媞雅娜想上我的声乐课,打算攻读双学位(小提琴演奏和声乐表演)。听她的声音,可以判断是女中音,音色暗淡、号子大但歌唱时漏气导致声音听上去比较粗糙。因为她乐感好,加上会说一口流利的法语,我决定收她,让她先把声乐做为选修课。一年后她通过了声乐专业Audition,两年后她的声音发生质变,声音变得集中、浓郁、干净、漂亮,成功完成大三独唱音乐会。大四时开车带她去Fort Lauderdale 参加高校声乐比赛,路上她自信地对我说:必须赢!结果轻松拿到大四女生组第二名。
这两位学生让我意识到人有着无限潜力和修复能力。有些未经开发的声音初次听上去没有任何可以学习声乐的理由,但是,如果学生真正想学,加上声带健康、音准没问题的话,就应该给学生一个机会。十多年前开会时曾经跟一位同行聊天,她说她喜欢挑战自己,教一些条件不好甚至歌唱方法有问题的学生。当最后学生的声音得到发展和纠正时,她有一种成功感和满足感。她的话让我思考,我们该怎样对待那些所谓“条件不好”的学生。我觉得学声乐拼到最后拼的是悟性和勤奋度,当然,声音条件好可以加分。
谁都喜欢教聪明的学生,但生源是不可操控的。两年前来了位新生说话音色很漂亮,但有些胆怯羞涩,问他学什么专业,他说不确定。学了一学期后进步飞快,建议他考声乐表演专业,所有声乐老师一致赞成。后来得知他其它课都拿A,老师们都喜欢他。我发现这孩子不仅聪明、接受能力强,而且特别有礼貌,是一位在系里受欢迎的年轻小绅士。他大一时去坦帕参加高校声乐比赛中表现出色,获得大一男生组第一名,因此我鼓励他读完本科后一直往上读到博士。他目前在读双学位—-声乐表演和音乐教育。我预感他将来能拿到博士学位。
问:可否进一步说明一下贵校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要完成哪些相关课程?通常校方对教授级导师有哪些业务方面的例行规定和要求?你对校方在教学中提供最满意的条件是什么?
答: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校音乐系本科一共要修130个学分;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除了修通识课(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和专修课。音乐专业的学生必须修四个学期不同程度的音乐理论和视唱练耳课、钢琴课、合唱课、演练课(Voice Lab)、德法意语正音课、歌剧演练课、声乐类舞台表演(Departmental Recital )、声乐作品文献课、声乐教学法、音乐史I (圣乐史)音乐史II (欧美音乐史)音乐史III(世界音乐史)、编曲法;有的学生会选修合唱指挥课。声乐课规定大一大二修2个学分、大三大四修3个学分。但是还有一个淘汰率的问题。美国大学宽进严出,所以 不可能100%毕业。音乐专业学生是否能通过四个学期的音乐理论和视唱练耳课就知道他/她是否能坚持下去。情况往往是这样的,打个比方,第一个学期的音乐理论和视唱练耳课有20个学生,最后能过得了的大概有18人,没过的学生要么重修 要么改专业。第二个学期课程难度要加重一些,最后又有两位学生没过,依此类推,坚持到最后的可能只有十来个人,其他的要么改专业要么休学。
我入职后的第六年后(2008年)评为副教授。7年后的2015年获教授职称。作为大学老师,必须定期举办音乐会。我工作的头几年在系里开过数场曲目不同的独唱音乐会。现在要求每年与另外三位声乐老师合开音乐会。最近我正在紧张地准备下周二的“四教师音乐会(Voice Faculty Recital)”。届时我将演唱三首咏叹调,其中露琪亚的Mad Scene咏叹调长达10多分钟,极具挑战性。
另外,我想说的是,虽然只是一个综合性大学,系里对每一个声乐老师的每一堂课都配有专业钢琴伴奏。
新加坡独唱音乐会后与家人合影
问:想和读者一起分享一下你获取美国声乐博士学位的经历。
答:首先要通过Audition(试听)这一关。
Audition的作品要求大致是这样的:
准备5至6首风格、节奏、语言、时代各异的作品,记得我当时选了亨德尔清唱剧里的一首独唱曲、一首美国当代作曲家Samuel Barber的英文艺术歌曲、一首是理查 斯特劳斯的德文艺术歌曲、一首德彪西的法文艺术歌曲、一首意大利咏叹调、一首法语咏叹调等。
考官们也许没时间听考生唱完所有作品,因为他们会花几分钟时间问考生一些问题。如果国际生无法亲自去Audition,学院会接受演唱视频。
考博学生的歌唱技巧应该比较成熟,教授们更在意的是考生对作品风格的把握、乐句的划分、以及对不同语言发音的准确度的掌握等。
四年的声乐博士攻读过程通常:是前两年修完所有课程,开完两场独唱音乐会和一场室内乐音乐会之后,开始花一个学期准备Comprehensive Exam(综合考试)。这场考试就是考西方音乐史,写论说文(Essays)。准备这场考试类似于跑一场马拉松,需要耐力。有些土生土长的美国同学谈起这个考试也会脸色变得沉重起来。考试从上午九点持续到傍晚六点连续9个小时,中途可以上洗手间,吃自带干粮。从中世纪音乐史开始,然后是文艺复兴、巴洛克音乐、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最后是二十世纪现代派音乐,根据命题每一个时期各写一篇。
这是我经历过最难的考试,虽然准备过程比较辛苦,却是人生宝贵经历,更重要的是让我的英语又上升了一个台阶。记得当时走出考场时手酸眼花,因为觉得考的好而心情格外放松舒畅。好友们已经在门口等我,一拨子人找了一家餐厅痛快撮了一顿。
接下来的时光挺折磨人。如果博士生第一次综合考试失败,院里会给第二次机会再考,如果第二次还没考过,就得走人,那么以前修的课程,开过的音乐会等于白忙活。
合格与否由几位音乐史教授决定。评卷方式非常公平,不同教授负责评阅不同时期的音乐史,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我是12月份参加考试的,之后很快放假准备迎接圣诞节。等待考试结果的焦虑心情随着元月份开学后加剧起来,眼看进入元月底还没有结果,心里开始发毛发慌。几天后突然收到音乐史主任发来的Email,看到邮件的题目是“祝贺”,不用打开就知道自己通过了。我激动得跳起来和室友们紧紧拥抱一起。
在考虑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我被美籍意裔作曲家梅诺蒂的声乐套曲 《Canti Della Lontananza》所吸引,于是决定把他的作曲风格作为论文题目,同时分析他的声乐套曲和独幕歌曲《打电话》。
论文写了一年后,提交给博士指导委员会让每一位教授检查,经反复讨论、修改了近一个学期,终于全体同意进行答辩。
东南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学楼
顺便提一下博士指导委员会。密执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的博士候选人一旦进入计划和程序,得自己选一个包括专业教授、音乐理论及音乐史教授们组成的博士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博士生策划一个会议,向委员会汇报学期所修的课程及成绩,并听取指导和建议。委员会将监督博士生学习的所有计划,包括博士论文指导及答辩评判。
声乐博士答辩跟其它学科不一样,除了阐述论文,我还要演唱梅诺蒂的声乐套曲和独幕歌剧。
答辩很顺利,我胸有成竹地回答了指导委员会教授们提出的所有问题。答辩结束后在外面等待导师们的讨论结果。正当我忐忑不安时门开了,Largey教授紧紧握住我的手说:恭喜你罗博士,You made it!
人一辈子可能只有几件事永世难忘。那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当第一次听到有人称我“博士”,有点不敢相信,在惊喜之中领略了收获的甘甜。
按照既定的程序,声乐博士论文答辩通过后还要完成最后一场音乐会叫“Lecture Recital”(解说独唱音乐会)。2002年的5月初的一天,父母特意从国内飞来出席我的“博士论文解说音乐会”,并在毕业典礼上分享我的喜悦。
美国“乔治格什文国际音乐大赛”声乐组的评委们
问:关于个性化教学,你还有那些经验和方法?对于学生中出现的自主性偏差、譬如对音乐剧或流行音乐的嗜好,你是如何对待的?
答:首先是对新生的选歌非常重要。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声音型态及专业程度遴选合适的练习作品。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有意大利艺术歌曲和古咏叹调。到了大二就开始唱德语 法语艺术歌曲,大三开始唱咏叹调,大四准备毕业独唱音乐会。
美国大学音乐院系声乐专业的通用基础教材。
美国大学音乐院系声乐专业的通用基础教材。
这里说明一下,大一学生修的意大利咏叹调是属于基础性的古意大利咏叹调,有些类似于艺术歌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如普契尼、威尔第咏叹调。除非这个学生入学前学过,我通常会避免采用高难度的作品。具体做法上,艺术歌曲养嗓子,我会让学生用一定数量的艺术歌曲“垫底”后再开始唱咏叹调。如果有学生急着想唱咏叹调,先给他们莫扎特的,因为莫扎特作品不重,学生演唱时会避免撑着唱,这样会保护声带。莫扎特的作品虽然听上去不难,但是不容易唱,他的音乐构造充满了智慧,需要思路清晰地演唱、巧唱而不是傻唱。
罗抒冬和她的宝贝弟子们
每个学生的秉性和声音都不同,不应当用流程化的教学来统一他们;也不用特别去“挖掘”他们。我的责任是不破坏他们的表现个性,除非这个性对他的发展不利。
流行音乐无疑是当代重要的音乐活动,具有极大的群众性和巨大的商业价值。美国有一些大学音乐系开设商业音乐专业,自然对流行音乐采取包容态度,并鼓励学生写原创流行歌曲。当然不同类型的分野也是清楚的。
因为流行性和商业性,很多人对流行音乐甚至音乐剧存在偏见,包括曾经的自己。读博时一听学生唱音乐剧作品,心里就排斥。自从到大学任教后,惊奇地发现很多美国学生是多面手,他们知道在演唱美声、音乐剧、爵士和流行音乐时如何转换声音模式。过去我一直认为这些派别之间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自从接触这些学生后,我对此现象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采取引导和协调的态度;为此我甚至购买了大量音乐剧作品集和爵士歌集,但也提醒他们美声技巧是一切歌唱样式的基础。
意大利音乐节大师班课进行时
有一天开车听音乐电台时听到女声演唱爵士作品,结束时才知道那是世界当红歌唱家芮蕾 弗莱明的演唱。包括著名秘鲁男高音弗洛雷斯早期时想当流行歌手,现在虽然是顶级歌剧演员,依然会弹吉他唱好流行歌曲。对于声乐学生想唱非美声作品,我虽然同意,但绝对限量、分清主次,要求他们运用气息演唱,方法不变 但风格改变。但是,对于想完全走美声之路的学生,我只让他们唱美声作品,这点豪不含糊。
我曾经教过一位有天赋的学生,因为她从小学钢琴,乐感好、学歌快,加上善于表演、形象好,觉得她潜力很大。带她出去参加高校声乐比赛,她也不紧张,轻轻松松地拿奖。可惜的是她只上了两年大学就决定退学参加美国偶像比赛,令人欣慰的是在激烈角逐中进入好莱坞决赛。现在她自己做原创原唱,定期发演唱视频上YouTube,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粉丝。
在美国生活这么久,学到最大的一门功课就是尊重别人的想法和选择,不论是家人还是朋友。对于学生,从不要求学生必须跟我的想法一致。
和老搭档查尔斯博士合作的独唱音乐会(美国Lakeland)
问:艺术理念决定方向路线,关乎成败。请谈一谈你的教学理念。
答:我的教学理念是为学生营造出友善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尊重进而信任我。我不希望学生怕我,如果学生怕我,上课时感到紧张或者不自在,那他/她在吸收知识及歌唱时会难以进入最佳状态。我很少批评学生,如果必须批评也会面带微笑,婉转地批评,一般以鼓励为主。声乐教学非常个性化,跟学生即有亲同又保持距离和分寸。
每周一下午的演练课(Voice Lab)让学生轮流演唱。每次安排4个学生演唱,其他人做评论,鼓励学生从学术、技巧和表演方面阐发自己的意见。最后我为演唱做总结。另外,系里每星期二下午组织小型音乐会,尽可能让学生多获得舞台实践的机会。
美国音像出版社罗抒冬音乐专辑(第一张获金奖)
金奖奖牌
这里我提供两段演唱视频和大家交流(附录)。这盘专辑获美国音乐奖“Global Music Awards”金奖。
问:在你的主要著述和出版物中,不但有歌唱专辑,还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两部声乐译著:《完美准备:歌剧咏叹调演唱试听(应考)指南》和美国著名声乐学家维尔的《声乐基础教学法》。为什么选择这两部著作,可否简洁地介绍它们的原作者,以及整体而论,上述著作中实际价值之所在?
《完美准备》人民音乐出版社
答:《完美准备》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在经过对几位译者译文的对比后选择了我的结果。该书的的作者琼道纳曼是当今世界上最受尊崇的声乐艺术指导,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资深歌剧专家。
为该书中文版作序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歌唱家田浩江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深刻的内涵以简练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表述、实用的个例来阐述,教你如何迈进歌剧领域。
此书作者认为,歌剧咏叹调的演唱不同于普通歌曲和艺术歌曲。把一首咏叹调的试唱(audition)当作人生在大舞台上整场歌剧的首演,在演唱和表演上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力争每一个词和音都具有特定的处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当然,这包括对自己优劣条件的认识,曲目的选择,甚至包括演出的衣鞋服饰,头发和化妆的样式,道具等方方面面的细节。
罗抒冬与上音葛毅教授拜望周小燕先生,她曾为《完美准备》一书作序
《完美准备》特别提倡时尚精神。作者幽默地说:体型过大的女高音演唱咪咪以及身体过重的“公爵”和“阿尔弗莱德”的时代已经走到尽头。作者认为歌手通常最大的问题是整体表现大众化,缺乏创新精神。她说,永远不要以为只有这一两种表现方式,不要患上“我唱得像帕瓦罗蒂一样”的毛病。
总之,精致、时尚的艺术理念贯穿始终。
作者提醒大家,时代在变化:每隔十年歌剧艺术的整体就进一步完善,戏剧性进一步加强,音乐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更多的歌剧被进一步探究和创造。过去的五十年里,歌剧艺术已经进入了崭新的多维空间。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歌唱家来保持歌剧艺术的发展势头。
《声乐基础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至于《声乐基础教学法》一书,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重点出版物。出版社指定由我来翻译。这本书由于涉及大量跨学科的理论描述,翻译难度很大,有幸得到一些专家的帮助。
作者维尔是当代集音乐博士、教授、歌唱家于一身的资深声乐教育家和嗓音学家。该书集合了19世纪以降有关歌唱的语音学、心理学、物理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重要成果,彰显了歌唱机理在现代声乐教育的不可或缺性,是大多数美国大学音乐学院的主要教材。
譬如该书第七章提到,19世纪中叶小加尔西亚(Garcia Jr.)发明了喉镜,象征着声乐史和生理学史的重大突破。自那时以后,歌唱发声原理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诸如声区和声音位置的理论,胸声/头声/假声/混声理论以及声带的轻重机能等理论日益完善成熟。
摄于爱沙尼亚首都音乐会演唱结束后
事实上,100多年来五花八门的声乐理论和歌唱经验在没有获得科学原理的支持下往往是是不可靠的。老师的歌唱和教学经验固然可贵,但经验的另一面可能只是一种意念的驱使,常常存在难以控制的误区。
作者认为对歌唱发声机制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嗓音学。它的好处是知其然而知所以然,在似是而非的意念转化为具象的过程中使歌唱和声乐的道理变得直观、生动活泼,从而事半功倍。
问:译著《完美准备》第一章中恰如其分地提到艺术的时代和时尚化问题:每隔十年,歌剧艺术的整体性就进一步完善...现在需要更多的歌唱家来保持优秀歌剧音乐的发展趋势。可否对此作一些解释?
答:欧洲第一部歌剧诞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距今四百多年,歌剧一直在发展和变化着。在世界各地的歌剧院里每天都会上演无数部传统歌剧。就拿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来做例子,十几年来,他们在70个国家的电影院里同时播放纽约现场歌剧演出。
有些歌剧在不同的演出季节重复上演着,虽然重复,但是导演和演员阵容不会重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剧场方面每次都会挖掘出新的手法来展现新的内涵,对作曲家的意图和剧中人物又有了更深高新的理解及塑造。比如去年11月和慧主演的《蝴蝶夫人》,剧中的小男孩没有用真人来演,而是让木偶来代替。舞台的灯光和道具与我上次看的《蝴蝶夫人》有所区别,这个更浪漫、更戏剧性。去年2月份上演的《弄臣》,服装道具完全采用现代场景,故事不是发生在16世纪的Mantua,而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拉斯维加斯,剧中角色的举手投足更接近现代人物。
总之,我对作者这段话的理解是歌剧的再现不能停留在老框架、老手法上,为了吸引观众回来看相同的歌剧,必须有所创新。如果歌剧不发展,这门艺术就会萎缩、失去市场。就我所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聘请了数位知名作曲家专门从事全新歌剧的创作,印象最深的是前些年谭盾为多明戈量体裁衣创作的《秦始皇》和约翰艾邓的《尼克松在中国》。它们都属于现代歌剧,旋律节奏音程都很复杂,有相当大的演唱难度。
我对最近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的亨德尔歌剧《Agrippina》感到非常震撼。除了演员及乐队的顶级表演,更是赞叹导演无处不在的精致和时尚的艺术理念。这部1709年在威尼斯首演的巴洛克歌剧完全采用现代化创新的演绎手法。包括服装、造型、场景、道具都表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尤其是酒吧场景,以及王子Nerone情绪崩溃时边吸白粉边唱咏叹调《Come nube che fugge dal vento》的片段,都令人印象深刻。
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阵容,世界顶级演唱水平,顶级乐队演奏水平,顶级指挥家,顶级导演及顶级服装道具灯光设计等元素(不好意思用了这么多“顶级”二字),他们当可以挑战任何高难度的歌剧。国际上通常承认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存在主导着世界歌剧的走向;当然,同类者还有米兰歌剧院、汉堡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等。
罗抒冬校内的琴房
问:听说美国有一个全国性的声乐教育者协会的组织,你可否对我们的读者谈一谈它的来龙去脉?
答:美国声乐教育家协会(NATS)成立于1944年,是一个庞大的声乐专业组织。协会行使开放政策,有包括日本,韩国等35个国家7000多名会员。入会需要老会员的推荐信。
就我个人而言,成为会员的最大益处是每年可以带学生参加协会举办的声乐比赛,以及参加每两年在美国不同城市举办的声乐学术大会,也有资格参加每四年在世界不同国家举办的国际学术大会。此外,坦帕湾分会每年会请知名专家来给我们开讲座或大师班,可以带学生去参加,甚至得到机会让学生在大师班上演唱。总协会下有几个州做为一个地区的分会,重要城市及周边地区做为一个地区的分会。
在莫扎特故乡萨尔斯堡的国际音乐活动
问:近年来你不断地参与一些国际声乐大师班和声乐讲座等学术研讨活动,请择要谈谈你最深切的感受?
答:我对很多世界顶级歌唱家的声乐之路充满兴趣,曾经经常去我们小城公立图书馆找歌唱家的传记来读;喜欢在YouTube上看对歌唱家的采访和著名歌唱家的演唱视频;还有《古典歌手》杂志对封面歌唱家的采访;去电影院看转播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实况演出及中场休息时主持人与主唱演员的对话。
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尽量多参加大师班。学生时代有幸在一些大师班上演唱过,从事教学后就渐渐地变成大师班听众,观看大师如何点评和纠正年轻歌手演唱,发现大师们更注重风格的处理和把握。坦帕及奥兰多的声乐家协会分会每年会邀请专家举办大师班,通知我们去参加。全美声乐学术交流会议期间也会有很多场大师班及讲座可以参加。听多了觉得分两种。如果是歌唱家如卡娜娃、米尔恩斯讲课,他们更强调情感、风格和表演;如果是知名声乐教授,比如说欧伯林音乐学院的理查德 米勒讲课,会强调理论、声带解剖及演唱方法。曾经参加过他主讲的为期一周的歌唱系统训练,世界各地的学员们慕名而来。米勒有个声音实验室,做为学员,我有幸在他的实验室测量过自己歌唱时的颤动频率。
2020年7月28至8月9号我将带领一些学员去德国Sulzbach-Rosenberg参加一个国际音乐节,我将在那里授课。这个由美国一家音乐机构主办的国际音乐节已经持续了16年,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学员们可以跟教授上小课、在大师班上演唱、参加演出活动、上德语课、参加一日游等。如有兴趣直接跟我联系,我的微信是“ShudongBraamse”。
2019意大利国际音乐节全体代表
应该说迄今歌唱的理论方法已经研究得相当透彻,很难有新的发明和发现。因此,美国声乐刊物上经常有带有图表分析的论文以及介绍一些软件来测量歌唱声音、音准等。借助科学手段来研究歌唱,测振动频率和音准能帮助我们对症下药。如果抛开仪器和软件,我个人认为歌唱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自己唱得是否舒服以及听众听了是否喜欢最重要,歌者要向听众传递思想和感情,一切要以打动听众为最终目的。
问:在艺术领域特别是声乐专业有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来美深造,作为资深美国教授,你对他们有什么忠告吗?
答:现在来美国留学的中国声乐学子越来越多,多数是来美读本科和硕士学位。我对国内来美读研学生的忠告是:
1)来美国前把英语学好,过了语言关会觉得留学生活容易太多。
2)提高德语、法语发音的准确度。意大利语相对容易一些,但应该注重双辅音发声及元音的开放度。
3)了解当今世界顶级歌唱家的Fach(声音类型)、演唱风格及代表作。多听经典声乐作品,提高曲目量,提高艺术修养。
4)博士毕业论文需要相当高的英文写作能力,建议修一门英文写作修辞课。另外,多读英文版的专业文献资料。
5)要执着、勤奋、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打击,这样才能在这条道路走下去。
附录-罗抒冬的演唱视频:
《塞维亚娜》: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UxMzY5NjE2MA==.html?sharefrom=iphone&sharekey=0d01e8e367c41e506dbb2c52cf99e4696
《EL Arreglito》:
https://m.youku.com/video/id_XNDUxMzY3MDUzNg==.html?from=s7.8-1.2&source=
视频作品说明:
《塞维亚娜》是马斯涅创作的花腔女高音作品,选自法国歌剧《Don César de Bazan》。该歌剧于1872年在巴黎首演。《塞维亚娜)作为富有表现力的幕间作品出现在歌剧的第三幕开场前。歌中唱到:美丽的塞维亚娜的姑娘啊,鲜花为你盛开、空气为你细语、夜晚的星星为你闪耀、一切都沐浴在爱里。
《El Arreglito》是一首西班牙艺术歌曲,翻译成中文是“小小的安排”。曲作家是曾经多年居住在巴黎的Iradier。后来法国作曲家比才在创作《哈巴涅拉》时,从这首歌曲中得到灵感,而写成就了流芳百世的卡门咏叹调。歌词大意是我如痴如醉地爱着你,我们做一个承诺吧。我对你热情似火,你点燃了我灵魂深处的火焰,我的心只为你跳动。让我们今生今世在一起,我的心永远钦慕你。
(2020/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