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 星期六

独家分享 | 在日本国际学校教美术:什么是“标准”?

“有思考,有温度”的微信公众号“下课看展”,线下看展活动偶尔才有,关注我们就不会错过咯。

可爱的台湾女生苏菲,在美国学习教育之后,独自来到新加坡从事了多年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去年,她和日本先生团聚,定居在了东京,继续她的教育事业。

差不多11年前(天哪……已经这么久了),我们在印度相遇,一起度过了长达两个月的“患难与共”的日子。这些年,缘分让我们先后在杭州和新加坡重聚。她还是那个小小只的,认真爱笑的可爱女生,我也一直会记得在即将离开印度的前一晚,我们在一个咖啡馆里消磨最后的时光,她说“咦,这个背景音乐我会跳诶”,于是就跟着BGM起舞的样子。多么美好的时光啊,以及彼时还是大学生的我们。惊叹于缘分从未让我们断了联系,也很期待与她在东京再一次相聚!

向她约稿时,我就知道她一定有很多想说的话,下面是第一篇。想向苏菲提问的话,也可以在后台给我们留言。我会转交给她的。希望能够给各位父母和关心艺术教育的人们一点启发和思考。

标 准

- 苏菲

面对一幅作品,我与我长年学美术的同学们接受的训练在脑海中很快的闪过:描述分析解释判断 (Description;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Judgment)几个步骤; 潜意识中去观察分析其构图,色调,内容与其传达性等等,然后内心拿一把美术的尺,让我们很快的对作品的艺术性(价值性)下出一个结论。

开始当美术老师以后,我以同样的方式给学生们反馈,大部分的孩子们都能接受,他们相信专业,随着我的建议去改变构图明暗,努力达到我要求的标准。

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这有什么不妥,凡事都有标准,艺术鉴赏也不例外。

直到最近,我搬来东京,开始在一所国际学校任教。4-12岁孩子们来自世界各个国家,教室里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各种发言讨论,一时之间不能习惯如此沸沸扬扬的美术教室。

在我们完成第一件作品后,我照例让大家围成一圈讨论,也适时给出我的建议如何改画更进步。但不在意料中的是,许多孩子们举手回答:“我不要”,“为什么?”

“因为这样会让你的作品更好。” 我说。

“更好?跟什么比?我喜欢我的作品,这就是最好的。” 其中一位学生说。

看着他们自信闪耀的眼神,我愣愣地了解到他们是不是懒惰,而是真的觉得已经很好了。

独家分享 | 在日本国际学校教美术:什么是“标准”?

▲苏菲学生们的作品

那天过后,我思考了很久。我要培养这些孩子们什么?达到一定程度的美术标准?还是创作中得到的喜悦与自信?对孩子们来说,美术应该有“最好“吗?当我觉得在用专业要求他们的作品达到某种标准时,我是让他们成长了还是胆怯了?

越与这些孩子们相处,我慢慢明白也许我一直以来的教学信仰不是绝对。他们不断地发表意见和问为什么,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回答和什么样的答案更具有启发性。在美术科目不计入成绩的学校里,孩子们的动力单纯的只是享受美术课和创作,他们尽力地在创作,不是为了结果,而是为了能传达想法,进行实验,或记录某一个点子那振奋人心的时刻而已。我开始理解他们喜欢美术,是因为美术让他们更认识自己和表达自己。

那么“标准“呢?

我还在学习。

我还是会把标准隐身在许多艺术家作品的讨论里,或邀请学生去感受,而不再这么要求结果里的标准了。也或许因为我开始体会“标准”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勉强。

在儿童美术里,孩子们更关心的是我与他们的对话: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的创作里有什么样的故事?你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颜色和形状?

在对话里,去体会用孩子们的眼睛看艺术世界,鼓励他们保有自由之心,尽管很多时候,与我所学过的标准不同。我明白了我对美术的态度,对他们作品的态度,更胜于所谓美术标准能带给他们的影响。那只为过程而努力,创作中投注的热忱与能量和自我启发,我想,才是美术的意义。

独家分享 | 在日本国际学校教美术:什么是“标准”?

▲苏菲学生们的作品

鼓励一下苏菲,帮忙转发点赞吧。

---

独家分享 | 在日本国际学校教美术:什么是“标准”?

晚了一年才看的电影,晚了十年才懂的道理。

独家分享 | 在日本国际学校教美术:什么是“标准”?

讲座| 她们串联起了1500年的艺术史,最后一幕让人热泪盈眶

独家分享 | 在日本国际学校教美术:什么是“标准”?

独家分享|我带着家人一起移居到曼谷教书和生活

微信公众号:下课看展

有思考,有温度。看展,聊展,关心艺术,关心教育。

回答与艺术或艺术教育相关的一切话题:[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新闻

在英国学习生活,你知道这些不一样的文化特色吗?

下一篇新闻

新媒:泰国中文学习热持续升温 汉语已成该国第二大外语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