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农民的秘辛:为什么卖得出大米却依然穷?
泰国头条新闻社讯 泰国曾因销售水稻而逐步走上繁荣之路,然而,泰国水稻走向世界舞台几近百年,农民的生活水平却依然不甚兴盛。笔者一直认为,泰国致力于成为世界最大水稻出口国,但相应的,却没有关心泰国农民是否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稻民。
每当国家水稻出口排名稍降,便急如热锅蚂蚁,但却对农民的生活问题不甚关注,笔者尝试查看国外的相关文献,隐隐有了答案。
尽管这不是最终答案,却也可以让你从外国人的角度剖析症结所在,观点总结如下:
1.过去,泰国人自己种植稻谷、自己磨面,几乎没有债务,以至于这种说法盛行:买米吃、懒骨头,拉低米价败市场。在拉玛四世国王统治之前,水稻出口市场已经开放,泰国通过降低土地税至亚洲最低,大力促进水稻的种植。泰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十分利于水稻的种植,然而产量却不尽人意,因为那个年代不重视水利条件和土地管理,而且绝大部分水稻销售掌握在民间企业,国家无法干涉半分,日至今日这一问题依然存在。
2.约一百年前,缅甸是最大水稻出口国有着与泰国相近的自然条件,但灌溉系统更完善(因为由英国修建)这使得缅甸水稻产量多于泰国。因此,从五世王时期开始,泰国开始规划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却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太大水花,最后只剩下些小项目。现如今,泰国水稻的竞争对象由缅甸转向越南,因为还没来得及提高量产和优化水利建设(历史遗留问题)。
3.约佛历2460年(公元1917年),泰国农民与中国碾米厂、西方商人的碾米厂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在泰中国人将大米销售到东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西方商人将大米销售到欧洲和美洲,“泰国人只负责种植”,泰国碾米工厂90%归于华人华裔名下,至今亦如此。当时,政府试图通过设立合作社等方法干预私人对水稻碾米厂的垄断,但收效甚微。原则上是好的,但成效不尽如意,如今也是一样。
4.在佛历2475年(公元1932年)国家政局改变后出于对垄断的担忧,便设立了泰国水稻公司,将10家大型华侨碾米厂收回管理,此举颇有成效,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泰国被迫向战胜国的英国低价出售水稻(作为二战期间泰国协助日本的惩罚)尽管当时国际市场对大米的需求量很高,但是泰国做的却是亏本生意。
此外,政府为筹集150万吨大米售给英国,不得不垄断水稻交易,农民和食者饿死无数,幸得有黑市交易勉强度日。
5、佛历2498年(公元1955年)政府停止对水稻出口的垄断转而向水稻出口商收取贸易费另外还降低米价,因为低廉的米价对巩固国家政权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商人为了上缴贸易费,不得不向农民压低水稻价格。
接下来,自佛历2520(公历1977年)开始,泰国曾经销售水稻的对象国都进一步发展农业,使得出口量减少。泰国也因此取消水稻贸易费,但是因为“中间商”的缘故,农民还是一如既往的贫穷。
6.自19世纪末始,中间商开始发挥作用,从农民手中收购大米转卖碾米场。有时,米价好,碾米厂便直接从农民手中购买,但是如果是卖到曼谷、销往国外,就必须通过中间商。国外学者表示,泰国农业问题是中间商捆绑制度。中间商不仅仅是购买农产品而已,还从事放贷、大肆购买土地进行土地兼、租凭耕种、整合进出口等等。
7、至于农民,他们缺乏价格与市场机制的知识,缺少现金流,只能依附中间商,大多数的农民靠天吃饭,没有什么可以作为抵押,只能通过捆绑农产品,作为对中间商债务的抵付。农产品的销售往往在丰收季,因此价格低,中间商得利但是农民却是心酸苦楚,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在佛历2481年(公元1938年),据财政部顾问估算,出口稻谷价格的50%与中间商、碾米厂和出口买办商有关。但是,其中分利最多的还数中间商,时至今日也是这样的状况。
8、但也不能完全将所有症结归咎于中间商,贷款利率高是因为对农民放贷的风险高,尤其是没有资产抵押的农民,只能依靠自身劳动力租借土地进行耕种。因此,尽管中间商遵循市场准则(政府支持)、承担为农民放贷所产生的风险却还是被视为始作俑者,特别是成本问题。
此外,教授农民经商的知识十分必要,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国,稻农却只能眼看中间商和碾米厂盆满钵满,却无可奈何。可以说,政府允许稻米出口作为泰国水稻发展重要方针,并不是农民的福祉,个人自行开展水稻零销的是好主意,但却没有议价能力。
至于市民的帮助,不知是否能真正落实,毕竟,稻谷销售市场的大框架并没有改变。
政府担心地方强者造成一方垄断局面的出现,而必须依靠农民的力量,但是必须以新思维、新方式帮助农民扭转局面。
来源:posttoday
作者:格吉•狄谭 (กรกิจ ดิษฐาน)
译:赵 欢
审:冯伟华
(“新冠肺炎”中泰文翻译志愿者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