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7日 星期五

二战悬挂日本头上的利剑:不归路——日本海军燃料血泪史 (上)

石油!石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实力名列世界第三,并拥有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大和的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末期,其镇国之宝的战列舰大和只能以单程的油料进行自杀式冲击。经历过战争的日本人喜欢开一个苦涩玩笑:“为了石油去打仗,却又因为没有了石油而败战” 。

二战悬挂日本头上的利剑:不归路——日本海军燃料血泪史 (上)

二战前美国油田

用石油取代煤炭为动力燃料是20世纪重要技术进步,它和蒸汽船淘汰帆舟,航空母舰把战列舰从海上霸主的地位打倒一样,在世界海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大事件 。

英国第二海军大臣约翰?费希尔1903年在朴次茅斯港进行了首次以石油为燃料的试验。1910年,在第一海军大臣丘吉尔的督促下,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学院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石油燃料可以使舰队的航速提高至25节,由此产生的新型“快速分舰队”可以胜过当时出现的任何德国舰队。说句题外话:丘吉尔这位影响了20世纪世界走向的英国政治家,是个糟糕不过的战略家,但是对于技术问题却独具慧眼,在20世纪日益保守僵化的英国当权者中这是罕见的。他不仅对海军舰船的燃料石油化功不可没,不久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又是丘吉尔发现了“坦克”这种能够把士兵从炼狱般煎熬的堑壕战争中解脱出来的战斗 利器!从而彻底改变了未来陆地战争的形态与模式。

过去,军舰在加煤时至少要动员全舰1/4的人力,燃料用尽的时候还要动用许多人力、甚至包括枪炮手来铲煤,把煤炭从偏远的煤舱搬运到离锅炉较近的煤舱,由此引起的紧张 、劳累和不适很可能在作战的重要时刻影响军舰的战斗力。而改用重油做燃料的话就完全 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减少一半以上的司炉工。1912年到1914年,英国皇家海军开始建造完全以石油为燃料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日本海军使用石油燃料始于1905年的“萨摩”级战列舰,当时石油还只是喷入燃煤锅炉的助燃剂。之后建造的“金刚”级、“扶桑”级和“伊势”级在下水时仍然装有燃煤锅炉。1913年到1916年设计的“长门”级战列舰开始搭载重油专烧锅炉,此后日本海军建造的主力舰均以重油为主要燃料。

对于英国和日本这样的岛国及海军强国来说,使用石油替代煤炭的唯一重大困难是如何从国外得到大量的石油供应。对于英国来说,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在婆罗洲的油田,以及英波石油公司 在波斯的油田解决了这一难题。而对日本来说,其石油来源就只能完全依赖外国的供应了。

根据日本石油会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调查,把殖民地也包括在内的话,日本的石油矿区面积为350万平方公里,可以说石油在日本的领土上到处都有。但是,具备工业开采 价值的,就只有本州岛西北部秋田、新泻一带 ,以及北海道了。此外,在桦太岛 的南部和台湾岛的中央山脉地区也发现过石油的踪迹。到1930年,日本的石油生产情况是:北海道出产了7500吨,台湾生产3.2万吨,北桦太石油租借地生产19.3万吨,本州当年的石油产量是22.6万吨,合计为45.9万吨。

与外国相比,这样的开采规模自然难以获利,因此日本的石油公司是靠政府的补助勉强维持着。许多矿井的深度无法超过500米,直到1930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加利福尼亚式的深井技术,方可钻探1500米至2000米深的油井,但是没有将其用在石油勘探领域里。要知道,中国东北的大庆油田油层深度普遍在1500米以下,因此这是日本石油会社虽然在安达地区进行了勘测,却与大庆油田失之交臂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对比,193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是12311.7万吨,苏联是1850万吨,墨西哥698万吨,婆罗洲673.6万吨,东欧(匈牙利和罗马尼亚)647.8万吨,中东(伊拉克北部和波斯)615.8万吨。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垄断了世界石油生产的绝大部分,而剩下的主要石油产地,在日本手边的,就只有婆罗洲 的油田了。

就石油提炼工业而言,1913年时日本的成品油完全依靠进口,至1920年,原有的进口比例已占石油制品的50%,到1930年时原油占70%。当年日本的炼油能力是一年精炼60万吨 原油,实际生产了30万吨。作为对比,日本的年石油消费量是170万吨到180万吨,其中海军用油为35万到40万吨。当时日本的石油消费结构是,陆军和海军的石油消费量占总需求量的26%、并且还呈增长趋势,商船占26%,渔船占13%,汽车和飞机占13%,铁路及工厂占15%,家庭照明和取暖占7%。

随着国内产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巨大缺口急剧地增加,日本的石油消费越来越依赖于美国和荷属东印度的进口石油。英荷合资的皇家壳牌公司在日本的分支机构“太阳”公司、 以及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和纽约标准石油公司在远东的合资子公司“标准—真空石油 公司”掌握了日本国内60%的市场,其余的市场份额由大约30家日本公司掌握,它们从美国和墨西哥的油田进口石油。

二战悬挂日本头上的利剑:不归路——日本海军燃料血泪史 (上)

战争的“血液”石油

1931年,日本政府开始谋求对石油工业建立控制权,为其自身的需要服务。其解决方法向三个方向进行,其一是在国外购买油田或获得租借地;其二是南满油页岩的利用;其三是抚顺的煤炭液化和合成燃料的开发。

购买油田的问题对于日本意义不大,因为当时的优质油田不是被大石油公司掌握,就是直接控制在美英政府和海军部门手里,日本能买到的,只有波斯、墨西哥等国已经开采过的废油田。在苏联,由于当年日本曾采取强硬的让予政策,以作为撤兵西伯利亚的条件,因此换来了北桦太岛的石油开采权和鄂霍茨克海的渔业权,根据估算,北桦太岛的石油年产量最高可以达25万吨到30万吨。

当时中国抚顺的露天煤矿拥有斜度30度左右,厚度达300米的优质煤层,这个煤层上覆盖着厚度大约200米的油页岩层。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抚顺煤矿调查时发现,从高处滚落下来的油页岩石块,有时在落下的过程中就因摩擦而燃起了大火,从而推测其中含有大量 的油质。1921年初,满铁中央实验所开始研究抚顺煤矿油页岩的开发。日本海军省从满铁那里获得报告后很感兴趣,因此从1925年起也对抚顺油页岩进行研究。

日本海军德山燃料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抚顺油页岩的品质优劣不一,含油率从0.8%到40%,平均为6%。其储量,在500米以下者推算为12亿吨,100米以下者为24亿吨,8000米以下者为48亿吨。以当时的技术水平预测,近期可以开采的数量约2亿吨,可提炼1200万吨的石油。

满铁总部看到海军的报告后,立即决定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页岩油的试验,派木村忠雄 、长谷川清二等人带着大量试料前往油页岩工业发达的英国和爱沙尼亚。当时油页岩炼油分为英国的外热式干馏法 和爱沙尼亚的内热式干馏法 。由于抚顺油页岩的含油量低,需要随时投放大量页岩,因此决定采取爱沙尼亚的内热式加工。

1929年12月30日,抚顺页岩油加工厂落成,以日产4000吨的规模开工了,随即被列为“国防工业”。为确保石油资源而绞尽脑汁的日本海军立即与其签下合同,购买其生产的全部重油。经过检验,抚顺页岩油也达到了海军要求的质量。但是,在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后,却出现了问题。使用内热法本来是为了能大量投入页岩,以多出油,但结果适得其反,因为要助长页岩的干馏燃烧,就要鼓入大量空气,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杂质也随之而入。不久之后,海军德山燃料研究所就抱怨说入库的重油不适于用作舰艇燃料。海军用页岩油代替石油重油来开动舰艇,但燃油器的喷嘴常常被渣滓堵塞,因此很气愤。已成为抚顺油页岩厂负责人的长谷川清二因此引咎自杀。

-经过多次试验,最后抚顺工厂燃料课长阿部良之助终于发现,用浓度36%的硫酸冲洗页岩油,可以得到高纯度的精制成品油,但为此产量将下降10%。当他把这一结果上报的时候,却遭到了申斥:“产量减少10%,那不就是说50万吨重油要减少5万吨吗?”抚顺工厂后来采用了炼油工业中的热风氧化法,但石油中的杂质加热后更容易沉淀,这是石油化学的基本常识,因此这种方法当然不会成功。当抚顺工厂的领导人最终同意采用阿部的酸洗法时,已经是日本即将战败的1943年了。

二战悬挂日本头上的利剑:不归路——日本海军燃料血泪史 (上)

战争的“血液”石油

阿部良之助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不是页岩油的提纯,而是煤炭液化。这一工艺最先于1913年由德国的贝吉乌斯(Friedrich Bergius)试验成功,方法是对煤粉进行氢化处理。到1921年时,德国的煤液化工艺已经达到可以进行工业生产的规模。1927年,法本化学公司在莱比锡附近的洛伊纳(Leuna)建立了庞大的合成燃料工厂。日本自不必说,英国也是很早就把煤的液化列为国防工业,视作军事秘密。即使德国也不会公开这方面的情报,日本曾向洛伊纳工厂派出30人去考察技术,结果回来提出的考察报告,30人竟是30个样。

抚顺工厂最初采用的燃料合成办法是,将抚顺煤和焦油以1:1的比例混在一起,以氧化铁作催化剂,在100个大气压的氢气下加热到450摄氏度。其遵循的原理是,煤和石油相比,煤的氧多氢少,加高压之后加氢,氧就以水的形式流出。可是,原理归原理,实际又是另一回事。这种做法失败后,阿部注意到煤液化的最初反应不是加氢,而是先把煤这个大聚合体加以分解,于是把研究工作转到用以分解聚合体的催化剂上,最后找到了硫化铁。其次,为了防止煤在粉粹过程中接触空气而氧化,于是采取在水中粉碎的方法,可是这样做出来的煤粉是胶泥状的。阿部一筹莫展,直到有一天看到油页岩厂出来的含焦油废水和煤矿区流出的含煤废水混合之后变成干净的泥水,才受到启发,在水中加入低温焦油,这样就提取出了煤粉。

就这样,日本的煤炭液化工业也取得了进展。1937年5月4日,海军德山燃料厂决定采取阿部方式生产合成燃料,由满铁出资1800万日元建设新厂。1939年7月21日,煤炭液化作业成功,生产出日本的第一批煤液化油。不过其产量少得可怜,只装满了3个玻璃瓶,其中一瓶献给了皇宫,另一瓶送给伊势神宫,第三瓶赠给了阿部的母校北海道的轻臼小学校。

日本最大的经济情报组织满铁调查部后来起草了一份报告,名为“东亚的石油与人造石油问题”,其调子低沉。不断提出警告说,日本的能源前景并不光明,人造石油工业“也不是到了日本需要大量石油之日,只要一抓,仓促之间就能生产出几百万吨的程度”,因此“从现在起就要必须结合形势发展的趋势”对未来的石油战略进行研究。

从30年代的技术水平来看,即使抚顺油页岩和合成燃料工业全部发动,一年的石油产量也不会超过10万吨。加上本土和北桦太的石油产量,估计日本的石油生产能力最高可以达到每年67吨。日本海军在1931年做过保守的预测,推断此后5年内,日本国内的石油需求量最低可以压到每年250万吨;但即使这样,还有每年183万吨的巨大缺口,需要通过从国外获得石油来弥补。

在和平时期日本可以依赖从英美荷三国的进口,但一旦日本与美国因中国问题而发生战争,则这个来源将立即中断。为此日本海军必须时刻准备,出兵南下夺取婆罗洲油田。日本在1939年与苏联在诺门坎的冲突中严重失利,认识到了日苏陆军装备的巨大差距,北进的计划受挫,逐渐束之高阁。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是真正为日本开启了向孤注一掷自杀式太平洋战争的灾难之门。日本承认并尊重德意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意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侵略成性的日本与远在欧洲的新兴扩张集团德意结盟,作起瓜分世界的迷梦,可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德意与日本在军事上无法直接支援策应,只能各自为战。利令智昏成为轴心小伙伴,使日本置身为太平洋地区的英美眼里的潜在对手。

二战悬挂日本头上的利剑:不归路——日本海军燃料血泪史 (上)

战争打的就是石油

日本的肆无忌惮,死心塌参加三国轴心。将一直对日姑息的美国逼到了忍无可忍的境地,美国已经清醒意识到日本已不甘心做自己维持亚洲秩序的助手,而妄图取而代之。在此之前,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仍很严重,刚刚接受1940年大选提名的罗斯福必须顾及《中立法》的约束,只能被动地对日本的挑衅行为作出回应。7月26日,美国把航空汽油、高熔点废钢铁列入了出口管制名单,但日本仍可以获得普通汽油和废钢铁。但在进入8月以后,即使是最迟钝的观察家也看出了日本必将死心塌倒向轴心国。9月12日,就连一贯以亲日和主张缓和著称的格鲁大使向华盛顿拍发了一份主张对日制裁的“绿灯”电报,这位总统的哈佛同学在电报中指出,对日本的安抚或抗议已经无济于事了,即使仅仅为了维持太平洋现状和美国的安全,也应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并且“越快越好”。按照新任陆军部长史汀生的说法,“对付日本唯一的办法,就是什么也不给它”。40年9月26日,美国宣布对日本禁运废金属。

美国在40年9月进出口银行再度向中国发放价值2500万美元的钨砂贷款。就在日本备战同时,美国也在迅速转变政策。41年4月25日,财政部批准为中国提供5000万美元平准基金贷款;5月6日,罗斯福宣布中国为租借法案受援国。同时,财政部长摩根索、内政部长兼国防石油管理局局长伊克斯等强硬派纷纷游说总统彻底切断对日本的石油供应。

在这场较量中,美日双方都在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的底线。对于美国方面而言,在废钢禁运开始之后,石油禁运已经是可以打出的最后一张牌。禁运几乎就意味着战争,因此这张牌必须抓在自己手里,而不可如赌博般轻易打出来。在此之前,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对中国政府的抗战进行支持。而日本在发现英国竟然没有迅速溃败后,心理上已经大感意外。讨好苏联也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斯大林只愿意谈中立条约,而且向日本索要北库页岛的石油和煤炭开采权,这当然是日本不能接受的。

参谋本部正式决定放弃1941年内北进的计划。日本开始集中全力准备南进了。7月24日,日军强行开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罗斯福紧急召见野村,提出严正警告,要求迅速恢复印度支那中立,但日方反应冷淡。两天后,美国政府宣布冻结日本政府和公民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共计1.3亿美元,英国和荷兰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7月28日,荷兰宣布停止履行《日荷石油协定》。8月1日,斟酌再三后的罗斯福批准了由副国务卿韦尔斯提出的对日石油出口管制令:自即日起,除对一些低标号汽油、原油和润滑油颁发特许证外,终止对日本的一切石油出口。而且由于美国政府各部门拒绝日本方面为低标号限量汽油提出的特许证申请,事实上导致了美国对日本的全面石油禁运。支持日本进行战争的工业血液终于被彻底切断了。长期以来一直抱有赌徒心理、以国运为赌注进行政治冒险的那帮日本政客,这次终于看到了押宝失败、脚下大地断裂、地狱之门敞开的恐怖景象。

截至1941年7月底美国实行对日石油禁运时为止,日军汽油日消耗量约为1万多吨,年消耗量近500万吨,而当时全国(包括占领区)石油储备仅为800万吨。美国的石油禁运事实上把自己和日本都推到了一个或战或和的十字路口。刚刚从美国回来的岩畔估计,日美军事潜力之比,钢铁为20:1,石油超过100:1,煤10:1,飞机5:1,海运2:1,劳动力5:1,总比例为10:1。实力如此悬殊,纵有“大和魂”也决不可能取胜。

因此,近卫内阁一面试图恢复谈判,一面进行全面的战争准备。8月7日,近卫提出了与罗斯福本人直接会谈的要求,但遭到婉拒。9月3日上午,在宫内省召开的大本营和政府联合会议上,海军军令部部长永野修身提出:“日本各方面的物资都在减少,而敌方的力量却在渐渐地增强。再过些时候,日本会越来越软弱,以至于难于支撑下去……我们唯一的出路只有加速前进。”

二战悬挂日本头上的利剑:不归路——日本海军燃料血泪史 (上)

缺少石油趴窝的军车

作为一个从明治维新以来,把侵略扩张作为强国之路和立国根本的国家,日本在传统军国主义文化熏陶培养的政客军阀甚至包括天皇,从来没有把侵略所得吐出的习惯,日本的裕仁天皇甚至对:1895年的英美俄列强逼迫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辽东半岛旧事耿耿于怀。今天面对美国抑制日本侵略扩张的薮笱沽Γ 由隙 涎欠岣坏氖 妥试矗 薮蟮氖谐。喽员∪醯挠⒚谰 铝α浚 际谷毡敬瓜延 谩U 鋈毡就持渭 逡丫 ナ鹇氲睦碇牵 压 颐褡宓奈蠢春兔 思耐性陬 呦展伦⒁恢郎稀?对美战争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制定周密的军事战略战术就落到了日本当时屈指可数的军事精英山本五十六大将身上。

早在1940年春季,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将就开始策划这次疯狂而几乎是愚蠢的赌博。他是日本海军大将中最大胆、最有创见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二十年代,他曾在美国度过四年多时间,最初在哈佛大学学习,后来任驻华盛顿的海军代表兼武官。以美国通自诩,他认识到美国资源丰富,日本资源贫乏.甚至在制定他的珍珠港计划时,山本依然对日本与美国交战的整个想法表示怀疑,他认为这场战争毕竟过于冒险,极有可能是失算的。他是那些赞成在1940年12月说,对于“美国经济压力”的抱怨不禁“使我想到一个学童漫无目标的行为,他只有一时的需求或冲动,而无贯彻始终的动机”。他鄙视极端民族主义者和武力外交论者,嘲笑他们“纸上谈兵”和异想天开,对战争所意味的真正代价和牺牲不甚了了。

此外,石油因素也使山本心情沉重。他对日本的海军和石油劣势有其特殊的理解和敏感。他在新渴县长大,那是日本国内少量产油的地区之一,他的家乡长冈镇拥有几百家生产灯油的小工厂。山本的旅美生活使他深信,动力燃料正在从煤炭转向石油,空中力量将掌握未来,即使对海军来说也是如此。作为联合舰队司令官,他敏锐地意识到日本的石油劣势,因而坚持将日本的世界第三大海军的训练限制在其近海水域,其理由就是要节省石油。他对日本的石油问题非常关注,甚至到了利令智昏的程度,竟然出资赞助一个声称能把水变成石油的骗子“科学家”进行试验。

但是,尽管疑虑重重,山本仍是一名彻头彻尾的狂热民族主义者,他效忠天皇和祖国。他相信日本人是高人一等的民族,在亚洲负有特殊使命。他要克尽其职。他宣称:“毫无疑问,对美国作战犹如对全世界作战。但决定业已作出。我将全力以赴。我一定会战死。”

1941年12月7日晨(夏威夷时间),日本未经宣战,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日,日本在2个小时内出动350余架飞机突然袭击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军基地,炸沉炸伤美军舰艇40余艘,炸毁飞机200多架,毙伤美军4000多人,美军主力战舰“亚利桑那”号被击中沉没,舰上1177名将士全部殉难。

日本海、空军采用惯用手法,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同时轰炸威克岛、关岛、马尼拉、新加坡、香港等地。日本天皇(裕仁)发表宣战诏书。美、英、加拿大、荷兰、东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法国等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二战悬挂日本头上的利剑:不归路——日本海军燃料血泪史 (上)

石油下的战争

1941年12月英属东印度婆罗洲的巴厘巴板,已经是个宏伟壮丽的石油港口。在20世纪初,巴厘巴板还是地图上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石油大亨马库斯。塞缪尔命令在当地丛林中拓建了一家炼油综合企业。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间,似乎塞缪尔看似荒诞而冒险的梦想之事不仅为该岛创建了生产石油的一个大型炼油中心,而且也已成为皇家荷兰/壳牌集团的巨大宝藏和世界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41年1 月中旬,随着日军的日益逼近,外围油田的工作人员开始像在东印度的其他地方那样,破坏油井。他们取出钻杆,把它们切断,再塞入井内,同时尽其可能着手毁 坏水泵、测杆、螺栓、螺母和钻头。此外,他们还在每口油井上安置一罐炸药。油井被炸毁。工作人员从产量最低的油井开始,但最终炸毁了所有油井。

与此同时,对于破坏巴厘巴板炼油综合企业的早期措施也已在实施。蒸馏器和锅炉被开启后干烧,直到烧毁为止。没有人知道这要花多少时间。但在三十小时后,蒸馏器相继破裂。正月20日,炼油厂得知他们一直害怕听到的消息:一支日本舰队出现在距离当地只有二十四小时行程的海面上。日本人通过两名被俘的荷兰人送来一份最后通碟:要么立即投降,要么一切通过武力解决。一名派驻炼油厂的军官下令开始爆破。

随着可怕的爆炸声,卷起一股猛烈的飓风。当这股石油汇成的火海倾注下山,流向其他油罐时,油罐场变成了一座地狱般的火焰山。东印度的其他地方,也像巴厘巴板那样,预先对石油设施进行破坏。但这似乎仅能使横扫东南亚和太平洋的日本人稍稍感到一些不便而已。到1942年3 月中旬,日本完全控制了东印度。随后的几次征眼,意味着日本仅在三个月内就夺取了东南亚的所有丰饶资源——尤其是它为之而战的石油。然而,日本的战争机器仍在向前转动。

二战悬挂日本头上的利剑:不归路——日本海军燃料血泪史 (上)

石油的重要性

在东京,东条首相炫耀说:攻陷香港花了十八天,攻陷马尼拉二十六天,攻陷新加坡七十天。一种“胜利狂热”遍市全国。在1942年上半年,惊人的军事胜利使股票市场突然兴旺,行情猛涨,以致政府不得不进行干预,迫使股市下跌。有人说,这个国家已“陶醉在胜利之中”。只有少数人提出警告说,次日的黎明终将来临。

上一篇新闻

海底捞中报巨亏9.65亿逆势拓店 张勇夫妇身家激增52亿稳居新加坡首富

下一篇新闻

李光耀晚年对世界预言:欧元区解体,日本走向平庸,印度困难重重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