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鹏程丨马来西亚精武门
一、精武体育会的兴起、消沉与再兴
一九〇九年,河北武术家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体操学校”,树立“强国先强民”的宗旨,提倡体育。霍元甲是位传奇人物,关于他的事迹,小说戏剧传述甚多,凡华人无不知之。尤其是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电影,敷鬯其故事,风靡世界,影响尤为深远。
不过,霍元甲创办的乃是体操学校。霍元甲病逝后,陈公哲、卢炜昌、姚蟾伯、罗啸璈、陈铁生等人继承其志,才于一九一〇年订立章程,改组为“上海精武体育会”,确立以传授武术、强身健体、发扬“体、智、德”三育的宗旨。数年间风起云涌,竟成为全国瞩目之体育团体,学员众多,发展迅速。
其设于上海之沪总会,先后成立第一、二、三分会,分设上海东南西北四区在横滨桥建立精武中央大礼堂。一九一一年又成立浙江绍兴精武会。一九一八年再设汉口精武会、一九一九年广州精武会也接着成立。随着影响日益扩大,沿海地区先后建立佛山、汕头、厦门等各地精武体育会分会。因此国父孙中山先生曾在一九一九年为这个声誉卓著、意义深远的团体写了一篇不寻常的文章,放在《精武本纪》前面,并亲题“尚武精神”横额给精武体育会。序文中说道: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此皆为不知自卫者警也。精武体育会成立既十年,其成绩甚多,识者称为体魄修养术专门研究之学会。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推而言之,则吾民族所以致力于世界平和之一基础。会中诸子,为《精武本纪》既成,索序于余。余嘉诸子之有先知毅力,不同于流俗也,故书此与之。中华民国八年十月二十日。
孙中山为精武会的题词
孙先生特地为精武体育会书额撰文,推介如此,除肯定其成绩之外,当然也因精武体育会与革命党人颇多渊源有关。精武体育会很善于把握这种关系,积极发展。除上述广东福建湖北等地之外,一九二三年七月十八日,南昌精武分会宣告成立,地方军政要员、名土巨贾均有出席大会的。一九二七年春,四川顺庆县,亦成立精武第一分会暨精武学校;翌年,四川涪陵成立第二分会。精武已发展了全国性网络。
至一九二四年,精武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均有分会的庞大群众武术团体。精武总会以为民意尚武,并为扩充精武的号召能力,便希望能纳入国家体制之正轨,决定向当时国民政府呈请国办精武。且把十几本《精武本纪》分送给蒋介石、李钧烈、宋子文、林子超等中枢要员。不料其议竟寝(关于这件事,有人解释道:“当时精武的学员比他党员还要多,你想他国民党会同意你吗?”)。算是精武体育会发展上的一大挫折。
政府不同意将精武纳入国立体制,并非不重视国术,而是要另起炉灶。因此随后便成立了由张之江主持的“中央国术馆”,发展国家国术系统。
这种“体育国家化”的办法,迨大陆易守后情况更为严重。整个精武体育会与其它民间团体一样,都国家化或停止活动了。
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精武体育会才在“拨乱反正”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一批上海武坛名师会员重新到精武执教,整理出精武传统拳种四六套,编写了《精武拳械录》,获得大陆国家体委颁发的“武术挖掘奖”。因此可说现在的大陆精武体育会是考古挖掘后重新发展起来的。一九九五年上海精武进修学校、一九八八年余姚精武体育会、一九八九年广州精武体育会、一九九〇年天津精武体育会、一九九一年佛山精武体育会等等均属此类。
此固可以显示精武精神不死、强韧有力、绝而复苏,但整个精武体育会的运作毕竟是中断了的,其武术亦是重新发掘整理的。恢复活动后的大陆精武会,其人事与发展目标更不能免除政府及政策控制之色彩。它们的武术,则也颇多新增新创的部分,不尽与传统精武武术有关。
在这些方面,中国本土的精武会,其发展均不如海外。
二、精武体育会在南洋的新生
精武体育会的内展与外拓是同时进行的。一九二○年左右,内地成立之精武会,计有:山东、江西、四川、南京、天津、厦门、梧州、汕头、肇庆、佛山、南宁、桂平、郁林、乐从、西阳、织贡、会同、下栅、篁庄、南浔、芜湖、香港、九龙、澳门等处,不下百余地。此,精武内展之结晶也。
外拓方面,则派“五使”下南洋。五使以陈公哲为主干,其余为罗啸璥、黎惠生、陈士超、叶书田。所带精武丛书为《精武本纪》、《精武章程》等,以及精武活动影片。
五使于一九一九年南下,其南洋之行共费七十三日,所游九埠。演说者陈公哲、陈士超、罗啸璈,约卅次。教练各校精武体操十校,参观工厂、学校为数廿九次,习拳者二百余人。此外各地设欢迎会,赈灾表演,皆为此行之成绩。所到之处,均甚轰动,一时之间,南洋各地陆续纷纷设立精武会。如西贡、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雅加达、三宝垄、泗水等共八个大埠均建立精武分会,使精武的影响日益扩大。其后更有一九二一年成立新加坡精武会、雪兰莪精武女会、金宝精武会,一九二二年成立森美兰精武会、越南精武会、印度尼西亚泗水精武会,一九二四年成立怡保精武会、槟城精武会、槟城精武女会,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五年间成立太平精武会、实吊远精武会、和丰精武会、麻坡精武会、马六甲精武会、安顺精武会等。精武会在南洋迅速且完全扎根。
一九四九年后,精武体育会的大本营遂不在大陆而在香港与南洋一带。南洋地区除越南与印度尼西亚外,又以星马为大根据地。不唯技艺传承弗辍,会务发展亦愈形扩大。
一九五三年,新加坡精武会倡议发起南洋马来亚精武体会总会,并在新加坡精武会举行成立。由各埠精武体育会所组成,以一会为一单位,计有:新加坡精武、马六甲精武、森美兰精武、雪兰莪精武、雪兰莪女子精武、金宝精武、怡保精武、太平精武、槟城精武、槟城女子精武共十间,以“联络全马各地精武会,互相砥励,共同推进精武事业,提高武术程度,增强办事效率,并谋巩固经济之基础,及赞助慈善公益事业”为宗旨。职员由各埠精武会每会推派代表一名,在全体大会中票选常务理事五名,其中设常务主席一名,常务副主席贰名,常务委员贰名,其余属执行委员,任期定二年,每年召集全体大会一次。迨至一九六七年,因新加坡独立,才改名为星马精武体育会总会,为世上最大的精武团体。
不但如此,在推动精武会成为国际组织方面,亦以马来西亚为主。筹组世界精武总会组织的构想早在一九九〇年初就由马来西亚精武总会、雪隆精武体育会、雪兰莪女子精武体育会、英国精武体育会及新加坡精武体育会代表在吉隆坡雪兰莪精武会所举行的一项联席会议上(一九九〇年一月三日)提出。同年九月上海举行首届精武国际武术邀请赛,同时也举行了一个各地精武体育会的会长代表联席议。约定次年八月由马来西亚精武总会召集世界精武联席会议。在吉隆坡召开的这项联席会议上,马来西亚精武友会建议组织世界精武联合会,以延续一九九〇年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精武体育会会长代表联席会议的精神,同时还向会议呈一份成立世界精武联合会章程草案供与会者参考。但大陆代表颇有顾虑,并认为“成立上述世界精武组织的时机仍未成熟”,而未定案。
一九九四年九月在上海召开世界精武体育会长联席会议时,“世界精武体会联谊机构”终于正式决议成立,采用的是上海精武会的草案版本;联谊机构设常秘书处,秘书处设在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其通过的世界精武体育会联谊之宗旨为:
(一)促进世界各地精武友会间的团结与合作;
(二)发扬精武传统武术与中华文化活动;
(三)弘扬精武精神;
(四)推动精武事业的发展。
会议规定,参加联谊机构的成员,必须是当地政府注册或以其它方式承认的合法的精武体育会。但矛盾的是:根据联席会议召集者(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于会议后印发的《会议纪要》说明,世界精武体育会联谊机构属联谊性质,不办理注册。
这说明大陆在面对马来西亚等地精武会时复杂的心态,一方面想借此整合海外相关资源,一方面又担心主导权旁落,而且还要顾虑政治环境(据上海精武体育会一九九一年二月发出的《精武体育会会长和代表会议简讯》所记,精武会的人还因为“在海外有些人打着精武体育会的旗号,广招会员,实际上是背离精武宗旨,以图利为目的,败坏与损害精武体育会的声誉与形象”,而深表不满哩)。
纵然如此,这个机构其实仍未正式确立。其间延宕多时,大概是大陆的环境因素。直到一九九八年六月三日至七日在马来西亚怡保主办第五届世界精武武术文化大会时,各精武友会会长及代表在大会第三天(即六月五日),举行了二年度的世界精武体育会联谊机构会长联席会议,其间才接纳了马来西亚精武会提出的“世界精武体育会联谊机构简章”。其简章内容,经会议修订如下:
一:名称:世界精武会联谊机构(以下称本机构),英文名称为 World Chinwoo Co-ordinating Organisation。
二:宗旨:
二之一:促进世界各地精武友会间的团结与合作;
二之二:发扬精武传统武术与中华文化活动;
二之三:弘扬精武精神和推动精武事业的发展。
三:成员:
三之一欲加入本机构的精武组织必须是经当地政府注册或其它方式承认合法,其活动和宗旨一如本机构宗旨者,并由本机构一成员推荐及一成员支持,经代表大会通过,方成为本机构正式成员。
三之二:除了已存在的精武体育会,本机构不接受同一城市或地区的第二个精武组织加入。
四:权利和义务:凡本机构成员皆有权参加本机构举办的武术文化赛会和代表大会,享有本机构赋予成员之权益和执行员之义务。
五:代表大会
五之一:代表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讨论并决定一切与本机构宗旨有关之事务。大会议程包括覆准前期议案、会务报告、财政报告、接纳新成员、推选下届世界精武武术文化大会主办单位。
五之二:大会由所有成员组成,每个成员除了其会长或会长代表为首席代表外,另得委派三人出席,唯每一成员单位只拥有一席表决权。
五之三:大会法定人数为来自本机构成员所在国家总数的三分之一的首席代表
五之四:世界精武武术文化大会主办单位之会长为该届大会召集人及会议主持人
五之五:本机构设秘书处于上海精武体育总会。
六:活动:
六之一:协商研讨各友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六之二:推动筹办每两年一届的精武国际武术锦标赛及文化活动大会。
六之三:秘书处负责通讯联络交流信息。
七:经费:本机构成员每年须向秘书处缴交美金一百元,作为秘书处通讯联络及交流信息用途,盈余款项充作发展基金。
八:会旗:世界精武会旗长三米、宽一点九五米,旗帜白底,旗中间置盾形会徽,盾边:中黄色。盾内上端相扣三环:上环大红色,环内星形中黄色、下环普蓝色,左环内星形大红色,右环内星形普蓝色,三环下端直书精武二字大红色,盾形内白底。
这个过程,足以证明马来西亚精武会,是精武体育会世界化的主要推手。目前在美国等地的精武体育会,也往往由马来西亚、新加坡的精武弟子所办。
再由实力看。一九九八年世界精武武术文化大赛经过三日的竞赛,三十项武术赛和十一项武术表演以及五项文化项目比赛,在六月六日圆满完成。马来西亚精武联合队分四队参加武术赛,获十六面金牌、十二面银牌、十四面铜牌,是全场金牌最多的得主。其次,是上海精武得十二面金牌:天津精武会得金牌二面,居第三。在文化赛项方面,马来西亚精武代表更是在所有项目中皆获冠军。
而且这不是个别优异选手的表现而已。马来西亚精武总会成立初期,即进行统一精武会歌,及十套基本拳招式;除了拟议出版丛书及录像带外,并规划成立“精武武术师资训练班”专司研究精武数十套之武术套路。因此对精武会本门武术之精熟,马来西亚的水平尚在大陆之上。
当年上海中央精武会在努力将精武拳术传播到中国各地与星马一带时,深深感到外派的教员必须对精武宗旨与精神有深切的了解,并具有精熟的拳艺,才能发挥领导作用。因此开办了精武拳术专修训练班和精武师资训练班,积极的培训武术人才与师资,分派了不少精武精英到学校、社团、各分会及南洋各地分会担任教员,传播精武拳术和精武思想。
据现有的数据记载,直接由上海精武总会选派的教师即有:
叶凤岐(即叶口十凤池)(全马,括符内为服务地点,下同)。
叶书田(全马)、叶书香(吉隆坡)、叶书绅(全马),他们终生服务精武,被尊称为“精武叶氏三雄”。现设有“叶氏三雄奖励基金蔡景麟(全马)终生服务精武。
黄强亚(全马)是精武南传的骨干,曾创建精武友会多所,终生服务精武,与罗啸璈合称“精武两牧师”。
赵连城(新加坡,森美兰、芙蓉)
李瑞标(新加坡)
王成章(吉隆坡)
刘法孟(槟城)
魏元峰(全马)后任新加坡精武会司理,马新精武总会的总评议总教练,终生服务精武。
唐文伍(新加坡、吉隆坡)
姚电侠(吉隆坡)
欧阳少烈(怡保)
罗克己(全马)
刘清桂(槟城、芙蓉、新加坡)
刘致祥(槟城)
张德纯(槟城)
夏启芳(新加坡、吉隆坡)
王玉琴(槟城)
卢苏丽(女)(新加坡)
吴秀媛(女)(吉隆坡)
李志羲(女)(吉隆坡、新加坡、槟城),任槟城精武女会司理,服务精武六十多年。被尊称为“精武圣女”;与吴秀媛、蔡秀安合称为“精武女中三杰”。
李少林(槟城)
这些当年选派来南洋的优秀教师,不但技艺高超,且具传教士般之敬业精神,长期耕耘,成效自然可观。如在吉隆坡等地服务的“叶氏三雄”,不但是最早的精武南洋五使之成员,其所练拳术和上海中央精武总教练赵连和也是同一个系统,所以所传授的大部分是中央精武规定的套路,除了潭腿与北少林拳术外,也包括了醉八仙、大圣拳、地趟门等拳术。数十年从没间断的累积成果,雪隆精武所保存了近百套的精武传统拳术,与大陆文革后才重新挖掘出土“整理古物”的情况截然不同。
而雪兰莪州精武会一九八〇年在全马来西亚精武嘉年华会举行百人潭腿会操,一九八三年在默迪卡球场大马华人文化汇演大会中表演三百多人潭腿大会操,一九八六年更主办千人武术大汇演,“其目的乃是提倡优秀中华武术,发扬精武精神,加强各支会的合作团结,开拓武术运动的新精神和新方向。其二是把武术做有系统、有组织的推动。其三是联合各地会员以经过统一招式的精武基本拳以团体操的方式操演”。这种形式,也是其它地方不容易做得到的。可以看出精武会在南洋播种的具体成果。
三、马来西亚精武会的处境与发展
马来西亚的武术,虽不如泰国拳有名,但亦自有其传统。其术相传由苏门答腊而来,名为宾查丝拉(Penchaksilat)。它包括了五种技击:(一)拳术,巫语东保(Tambor);(二)短刀,巫语叫东旁拉踏(Tembonglada);(三)棍棒,巫语叫东邦(Tembong);(四)长刀,巫语叫壁邦(Debang);(五)剑术,巫语叫基里士(Keris)。五种技击中,又分为两类:一属表演的,巫语叫西腊默霸(Silatbelbat)。这一类是在公共场所表演的,故其步法非常优美。一属打斗的,功在决斗取胜,故拳路凶猛。拳派中亦有三门。第一门,巫语称丝腊亚士里(Silatasli)、西腊则加(Silatchekak)、西腊班兰(Silatpamdang)。演式时,两人出台各站一旁,先一个托拳拱手的起步式,跟着一个自台左打过去,另一个自台右打过去。第二门巫语称株古乌拉( Tuku urat),类似中国的点穴术。但表演时,先演一套廿四式或七十二式,两个人才靠近地盘手打起来,拳路几如逼逻舞蹈中的佛舞。第三门巫称基巴寒东(Kipashamdong)和加惹勇(Kagawong),据说可以凭一口气一动作而伤人于无形。但仅见于传说。
短刃,巫语称东旁拉踏。是一种长约六寸,类似童军刀,也像中国古代匕首的短刀,短兵相接的肉搏时施用。棍棒,巫语称东旁( Tembong)。长度通常为六尺至七尺,整根重量在十斤以上。长刀,巫语叫叫做壁邦( Lebang)。这种刀仅次于短剑,通常以四尺的为最长,二尺半为最短,长的类似中国的朴刀。剑术巫语称基里土株周支罗。剑长标准一尺五寸(最长的达二尺半),分三曲、五曲七曲的形状,两边皆利,而以七曲最为名贵。
但马来西亚精武会的发展,却与上述马来西亚的这个武术传统无关,它是直接移植到马来西亚地区去的中华文化之花。这是马来西亚精武武术的特点之一。因此,它的传习者基本上是华人,其活动也与华人社会息息相关。
以一九九八年雪隆精武会所办武术师资班的课程来看,署理会长、武术部主任杨柏志辅导华文。副会长、前任武术部任任叶振华辅导华文。秘书长、武术部委员叶汉光讲解该会武术发展史。曾任武术部主任和义务教练萧茂松讲解武术概论与套路教学。武术部教练叶汉辉讲解套路教学。武术部资深助教张师福讲授基本功教学。来自宁夏的气功理疗师孙亚民教练也受邀请讲授跌打推拿。培育武术师资,先须加强华文,其间的道理不言可喻。这个中华武术与华文、华人社会、中华文化整体结合的关系,在下文中我们还会谈到。
在马来西亚社会中,推展一套完全与马来人、马来社会无关的武术,会不会产生摩擦呢?
会的。马来西亚政府曾一度禁止华人舞龙舞狮,即为对华社练武风气有所疑虑的表现。直到一九九九年,大马政府青年部部长丹斯理慕希汀雅新才宣布将舞龙舞狮正式纳入官办的“青年之友”计划活动项目内。似乎华人的武术与舞龙舞狮均能在“包容多元民族文化”的角度被官方接受了。可是,马来武术与华人武术之对话、交流或观摩迄今仍未展开;马来政府对华人体育团体之注册审查及行政管理情况也仍有待研究。
其次,马来西亚华人,以闽粵移民为主;而闽粵又都各有其武术传统。闽系之南少林、五祖、鹤拳;粤系之洪拳、咏春拳等等,在东南亚均非常流行。可是精武体育会与这个华人武术传统也无甚关系。虽然霍元甲在创立精武体操学校时,即主张破除各流派武术门户的偏见,反对标榜门派而互相排斥。要以广阔的胸怀及开明的态度,集合中国南北各派能手,共同推展武术活动来激奋人心,振兴国家。因而精武会开创了良好的风气,罗致了许多武术名家、容纳了各种流派的拳术,吸取精华,发展成精武武术的系统。但这个系统仍是以北方拳术为格局的。
精武会早期章程所列的精武拳术,包含了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拳种将近三百套,有徒手、兵器及对练等。看起来是南北融合了的。但是,依霍元甲订定的精武十套基本拳来观察,情况又不同。这十套拳是:潭腿、功力拳、节拳大战拳、八卦刀、群羊棍、五虎枪、接潭腿、单刀串枪、套拳。是精武会员必修和考试的课程。精武会员必须完成了规定的十套基本拳课程,经考试成绩及格,才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和擅长,跟会中各派教师学专门拳艺。而这十套拳的格局,就是北方的拳系格局,与闽粤拳系的拳理并不相同。在精武会中教的各别流派拳,如太极、形意、八卦、螳螂、鹰爪、罗汉、大圣、醉八仙等,也均属北方拳种。精武会所演练的北方狮舞、跳梅花桩,也都与南狮不同。
一个以北方拳种为主的体育团体,竟南下到以南方人、南拳为主的社会中开花散叶,毋宁也是一大特色。但其间真不曾有过冲突或磨合阶段吗?
据《雪兰莪精武体育会会讯》第六期所载《精武史萃》记录,精武五使南下星马表演拳术时,星马人士固多欢迎仰慕之者,但也有因不习见此类拳术而嘘笑者:“学生表演潭腿时,场下竟哗笑不止。陈公哲以为学生功力浅薄,旋即规自登台表演。未料哗声再起。陈公哲无奈,立即请人翻译,说:“我志在宣传中国国术,倘有轻视者,我愿在大家面前一试其功力。今请在座任何一位上台与我角力语毕,台下稍静,但无人敢上台比试。陈公哲再说:“有人愿上台较量,我愿让体重五十磅,用角力方法比试,倒地为止’。言毕,良久无人上台。台下人面面相觑,会场秩序才趋恢复”。这可以看成是星马人士不能接受北派拳术的一个小例证。详细的情形,则尚待研究。
再者,马来西亚精武会的武术,是当时精武中央的老传统,沿续至今。现在的大陆精武武术则是近年的新发展。整个大陆武术近年又因走向竞赛套路形成风潮,而对像精武体育会这一类传统武术团体产生具大冲击,马来西亚精武会又如何处理这其间的矛盾呢?
香港精武会在一九九七年一月举办世界精武体育研讨会发出邀请书时,函中就特别提到:“自七十年代新武术的诞生,再加上近期新武术被列为竞赛套路做为世界性的武术比赛后,传统武术的保存和发扬颇受冲击。虽然两者同为中国武术,但各自的要求和目的则大相径庭。甚多习武者,尤其是初学之士,亦开始产生混淆。”因此希望与会者能针对此一冲突研议解决之道。香港与马来西亚一样,都是精武传统武术的保存地,面对大陆体委所发展出来的竞赛套路,也跟马来西亚样困惑。在那次会议中,他们一方面肯定:“竞赛套路走上国际体坛,掀起了一番热潮,是中国体委把武术推广向世界的多年努力的成果”,但另一方面却主张应:
(一)分析出竞赛套路趋向高、难、新、美、快、动作夸张、制造表演效果,是受到竞赛评分规则的要求,体操化、舞蹈化、规格化所影响。
(二)竞赛套路的发展趋势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它与传统武术拳理、素材,功架内容脱离。竟赛器械套路的运用与演练,兵器规格特点,歪点更严重。
(三)竞赛套路取之于传统武术,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应失去了主流武术的真精神,不应脱离武术的基本规格。要配合传统武术训练的要求为依归。
(四)明确指出练武的重要意识概念。了解武术的拳理、哲学思想,以及尚武崇德的内函,是无庸置疑的。
(五)武术老师们及领导人对训练武术的目的要肩负起责任,继承传统,时时刻刻给予辅导。激励学员的修心修身学习精神,为推广武术共同出力量。
(六)精武体育会拥有的武术教材、训练教程、考试制度,应加以提升,可成为发展武术的典范。
(七)大力加强学术研究、理论建设,使武术的健身、防身、修身的效能成为培养人民素质的有效教育学科。
第一、二、三点是对竞赛套路之批评;四、五是重新确立精武体育会之信念;六、七是面对新局势的调整与改革。这些意见,是马来西亚叶振华的综合整理(刊《雪隆精武体育会会讯》,一九九八年十月三十一日,第十期。次序我做了些调整),故其实也就是马来西亚精武会的见解。另据《精武七五周年会庆特刊》载陈礼博《有关本会武术教程与制度》一文云:精武体育会一九八〇年以来所编教材与课程,计有初级拳套十三套、中级十六套、高级十五套,共四十四套。其中徒手二十二套、兵器十套、对练十二套。考试则是初级五套徒手套、二套兵器,中高级包括刀、枪、剑、棍各八套,内含七套基本拳。“但是,时代与潮流不断的进展和改变,近年来中国推展竞赛套路,要把武术发展为世界性的体育竞赛项目,加上好几位中国武术教练到马来西亚教授武术,因此,把其它拳种与竞赛套路引进本会,影响到部分学员偏向于这些拳术,而本会传统拳术有逐渐少人练习趋向”。
对此,他建议修改武术部课程与教材,兼容并蓄。一方面坚持传统:“本会及总会武术考试范围的套路订为必练科目(每级八套),另选择四至五套作为辅助教材,学员完成了高级课程后,能掌握三十多套的拳术。”另一方面也兼顾现实:“参加武术总会或国外的比赛,必须要掌握武术竟赛套路(共七套),因此,应该采纳为中、高级的辅助教材。”
兼容并蓄,说来容易做来难,未来精武会会不会质变,仍待观察不过,由以上初步的描述与观察来说,精武体育会要面对在马来西亚异邦异地异文化领域生根、在闽粵南方拳术社会生存,以及新时代变迁之诸多挑战,竭力奋斗了八十年,其坚苦卓绝之精神与毅力,为创会理想而奉献之态度,实在也是极可佩服的。
四、马来西亚精武会的特色
不过,以上的讨论,都只是由“武术”这个角度进入的。精武体育会,创会宣言曾云:“凡吾国人,或专攻乎教育,或一志于工艺。兢兢业业,惟日不足,心既瘁矣,身其如何?稍留余暇,以作躯体上之运动,实为当务之急。吾会成立迄今,倏将十载,而会众已达七百余人,直接传授者已达五千余人,间接传授者逾二万余人。皆于商事繁剧之余,以技击为日常功课。”可见该会之所谓体育,系以技击为主。何况该会创立之因缘即来自霍元甲这位武师,精武会为一武术团体自不待言。
然而,以此看精武会是不够的。精武体育会的前身是“体操会”,其后也一直自称体育会而未如一般武术团体称为什么门、什么派、什么武术会。那就是因为精武体育会固然以武术驰名,却不仅限于武术。该会宣言说:“既而龙蛇起陆,国运更新,变专制为共和,而国民担负益觉重大。由是而体育体育之声,几家喻而户晓。诚以重大之负荷,决非病夫所胜任。而欲其不成病夫,则莫如讲求体育!”足以显示其所关切者,乃是国家强健其体魄之问题,是整体的体育,而不只是武术。武术只是体育中之一项而已。
这是它非常特别的地方。自创立之始,即声称要“唯精唯一、乃文乃武”。在以国术为中国式体操外,设立中西各种文学、医学、音乐、摄影、篮球、网球足球、秋千、平台、木马、杠子、凌空、溜冰等教习。
精武五使下南洋表演时,即包含书法、音乐、球类运动、医科等。杨柏志《精武精神在南洋的发展》一文说:二十年代“南洋精武皆以上海总会为依归,不涉党派,不参政治,纯以民间自发自立团体姿态立会。会务活动以体、智、德;智、仁、勇,体育健身,培养全能高尚人格为最高宗旨。以武术体操、球类运动、木马、杠子为体育运动内容,辅以临池、音乐、游艺、文化教育,为智能培养。以仁爱为怀,服务社会。严遵“精武十式’正义守信、友道助人、博爱平等为道德操守。会内规章严明,因而立下稳固基础”,可见发展总体体育乃是此后各精武会共同的态度。
那么,为什么又有文化、书法、音乐、文学项目呢?原来,这是由于精武精神强调“体、智、德”三育并重。既重智育,当然要有文化教养之类课程。马来西亚精武会大体都办有书法班、绘画班、合唱团、舞蹈团、华乐团等。以雪兰莪精武会为例,它就设了武术、体育、游泳、智育、游艺、调查、维修七部。游艺、智育诸部之表现,也并不逊于武术部。如游艺部办的合唱团,创办于一九四九年,是全马历史最悠久的合唱团,栽培了许多人才。它历年活动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巡回全马为文教团体义演、为华社作文化汇演、受邀往电台录音、主办吉隆坡歌乐节、主办艺术歌曲歌唱比赛、参加历届大马合唱节、本团演唱会、观摩赛、受国家制片厂邀请拍摄演唱中国名曲、参与半岛运动会开幕及闭幕典礼演出、主办本地及外国歌唱家演唱会和本国及外国合唱团作交流,邀请外国名家作音乐讲座等等,不胜枚举。其成员或进入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就读,或赴台湾及各外国深造者,更不乏其人。怡保等地主办“中华文化艺术展览会”,亦多由精武会负责,展出华乐、文学史、戏剧、舞蹈、结艺、雕刻、历代服饰等。这不是其它任何一个武术团体甚或体育团体所能做得到的。
这个特色,在马来西亚尤其重要。因为它使精武会成为一个综合性文化团体,在推展中华文化、巩固华族精神认同、传播文化火种各方面,都发挥了不可轻视的力量。
它们还办学校。雪华精武会于一九二九年创办精武学校,在正月十日开课,附设在吉隆坡谐街门牌一六八一一七一号的旧会所内。地方不足,只分为智、仁勇三课室,另设半日班专收英校学生补习华文,并免收学费以鼓励英校生接受民族教育。
一九五一年,该校迁新址。但至一九五八年,该校接纳政府全部津贴,成为政府津贴,雇主主办”之学校,称标准型华文小学。却必须奉教育部命令,停办幼儿园,停止传授国术。一九六二年加入统一薪制,为国民型华文小学(属中型)采自动升级制。又循新法令组董事部,掌管校产。遂与精武会断了联系。前文说过,精武会在马来西亚发展,曾与马来政府有所扦隔,马来政府未必乐见其发展,此即为其中一例。而且,精武华文小学虽已与精武会断了联系,一九七二年雪兰莪精武会注册不幸被吊销,精武华文小学的不动产竟仍同时遭到扣押。马来政府之态度,可想而知矣。
直到一九七七年,雪兰莪精武会复会,一九七八年精武会才与精武学校恢复联系。至今雪隆精武仍是精武国民型华文小学的主要赞助者。早自一九九五年,该校董事长杨柏志就强调:“华小是华文教育的根本,要维持华小的纯正性,华小要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就必须坚持。……精武小学是一间名符其实的华文学校,除了语文科如英语、国语之外,所有的科目都是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我们绝不会让华校引以为荣的算术科目,改用英语来教学,这是自毁长城的做法,董事部决不胡涂,决不同意任何企图改变华小教学媒介语的建议”(精武七五周年会庆特刊,筹募建校基金演唱会讲词)。其态度,即使在今天最热门的“以英语教数理”争论中,都称得上是铿锵有力的。
精武会在马来西亚这样不利的环境中发展,而竟发展得很好,另一个得力的条件,是它的组织力。
叶汉光于一九九八年八月在精武武术师资训练班讲话时,分析精武会发展成功之要,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采用学校制度,把精武武术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推广;
(二)编订课程表与训练时间表,作为日常学习和操练的功课;
(三)定期举行考试考查学员的成绩,奖励勤苦练习而取得好成绩者;
(四)在会内培训精武传统拳术的师资,以担任精武武术教练。
其实这只讲到武术教育的部分,整个精武会的组织化力量殊不止于此。
精武体育会,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现代化”的武术团体。传统型武术团体,系以家族血缘、区域地缘、职行业缘、或门派帮会党社之方式组识。精武会打破这些,不限家族、宗派、地域、门户。组织内部,亦不采用传统武术团体的师徒行辈关系、人际网络,而是用现代科层组织的方式运作。教习拳脚,则采公开授受之现代学校教育型式,扬弃传统师傅徒弟、家学秘授之办法。因此它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公共教育”型的武学团体。它与传统武馆的区别,就如同私塾家学跟现代公共教育的中小学那样不同。何况,它还擅于组织宣传,这更非传统型武团所能为矣!
一九一六年上海中央精武在《学生杂志》连续刊登潭腿及达摩剑,很受欢迎。之后,由商务印书馆承印潭腿挂图,和潭腿、达摩剑、五虎枪、合战、工力拳棍谱等单行本,以及《精武本纪》《精武外传》《精武画册》等,并且拍摄了精武宣传电影,由中央精武主干人物携带到中国各大城市,和南洋各地广作宣传。以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在中国内地成立了数十个精武会,精武拳术随着精武组织而传播到各地。
精武五使下南洋,不过短短数十天,但就迅速发展出各地的精武组织,更可以看出它的组织化能力是非常惊人的。星马精武大抵均创办于此一时期:
雪兰莪精武体育会(一九二一)
雪兰莪女子精武体育会(一九二一)
金宝精武体育会(一九二一)
新加坡精武体育会(一九二二)
森美兰精武体育会(一九二二)
槟城精武体育会(一九二四)
槟城女子精武体育会(一九二四)
太平精武体育会(一九二四)
马六甲精武体育会(一九三二)
砂膀越精武会(一九六四)
这里面只有砂朥越因当时五使未至,故待东西马合并以后才得以成立精武会。这种组织发展的方式,亦非传统武团所能望其项背。
尤应注意者,为精武五使中,陈士超是女士。精武会自创会起,就提倡女学,主张女子亦应练锻强身,甚且自办若干元甲男校、元甲女校,或派教练赴各地女校担任体育教练。陈士超到南洋各地,均演说女子习武之意义,推动设立男女平等之精武会,因此星马女精武分会甚多。这也是与传统男性父权体系的武团迥异之处。
在三十年代的南洋精武成长期,各地会务组织亦已系统化。以会长为领导主体,会内成立各部组织,着重于武术、游艺、康乐、教育、福利、调查等部。各部皆有设部长领导。由于组织系统分明,各部皆能蓬勃发展,并向会外与广大社会、学校机构等联系,举凡社会救济、筹款运动、学府教授精武拳术都积极参与,深人民间。其间只有日本攻占马来西亚期间,会务中辍。但至五十年代以后,南洋精武又重振旗鼓,恢复往日雄风。星洲精武,自置会所;雪州精武建成雄伟室内体育馆、泳池;雪女会、槟男会、槟女会、森州等地友会会所也先后建设,南洋精武已立下稳固基业,传授武术、提供音乐文化、举办教育事业、赈济社会球队、游泳、出国比赛等,其丰富性更与传统武团不可同日而语。
雪隆精武会在三十年代就拟定了发展计划,目标包括:兴建精武学校、兴建会所、兴建运动场、加强会务和组织星马精武总会等,并于一九三八年成立建筑委员会,进行筹划兴建计划。战后又发行精武彩票,积存了大笔基金,在一九四七年购买了(精武山)会所地段,积极推行建会和建校计划。
精武学校的情况已如前述。一九五三年精武山精武会所成立,一九五四年游泳池又竣工,这时精武事业如日之东升,会员逾万,气象蓬勃,活动更为多姿多采,举凡武术、游泳、篮球、音乐、歌咏皆极为活跃,成绩斐然。富丽堂皇的会所俯瞰吉隆坡市区,与历史悠久的中华会堂相映成辉。“精武山”乃成为公众观赏的名称,许多盛大的华人集会亦在精武会所举行。
五十年代末,由于开支增加,经营不善,精武部分产业如店铺地段逐渐被出售。迨至七十年代,负债殊巨,一些活动也因此而沉寂下来。一九七二年马来政府以雪兰莪精武体育会未呈报一九七〇及一九七一年度账目和会务报告为由。援引社团法令,吊销雪兰莪精武会的注册。为此,各地华人社团纷纷发起抢救,成立了一个“全国挽救精武基金委员会”,并向法庭诉讼,跟马来西亚政府打官司。双方缠讼至一九七七年,才恢复了雪隆精武的注册,收回产业,清还债务。
复会后,雪隆精武发表宣言,重申精武是一个属于社会的公共团体,是一个超越政治的体育文化组织,将尽力推行康乐体育活动,继续发扬体、智、德群育和智仁勇的精武精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同时拟定下列目标:
(一)积极展开筹款运动;
(二)开放门户,广召会员;
(三)加强理事会组织,扩展会务活动;
(四)加强宣传及联络工作。
展开募款,是为了还债。理事会于是组织筹款小组,经过集体计划和努力,成功地掀起全国性的“捐助精武”筹款热潮,号召“一人一元捐款运动”获得全国华团及各阶层人土热烈响应,发挥了强大的社会经济力量,形成一场富有社会意义的团结运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筹款所得如期清还了广益银行债款。精武即从经济重压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走向会务发展的转折点。
经济基础稳固之后,即展开各项长期性的会务活动。一九七八年初,理事长策划长期性经济计划,利用一切可行条件,定立“资本小、实行快、收入好”之方针,增进收入。一九七九年取得长足成长,获全年赢取廿九万元盈余,一九八〇年收入多达卅三万元,这是复会以来经济大跃进,同年设立精武画廊;一九八重修游泳池完成,一九七九年六月理事会并已成立“修改章程小组”对雪精武会章程研究分析,加以增删充实,求其能符合时代要求。同年十月会员大会研讨通过接纳对六十年来的章程在形式与内客组织作了大刀阔斧的修改,新章程对传统精神体育、智、德以及智、仁、勇,发扬武述,体育文化,艺术,依旧保存纯正宗旨,但组织系统却越进了一大步,走向现代化管理体系,而会员权益、会产保护也作明确规定新的章程。
其中最重要的是设立“发展精武小组”及“精武园小组”。前者制定发展方针,后者以该会产业规划投资使用。几经研议,该会与精武园发展商激发实业公司合作,于一九九八年建成一栋大楼,取名精武阁,楼高十三层,有一五四个包含三房一厅二浴室的居住公寓单位,另外还有游泳池、壁球场、便利商店及一五九个停车位等设备。四周有围墙环绕,有独自的进口通路和保安亭,位处首都吉隆坡市中心地带,交通便利,是一座共管式公寓大厦。这栋大厦,是马来西亚第项由华人社团在保有主权的大前提下,和商家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合作经营,而达致成功的屋业发展案例。它的完成,标志着雪隆精武体育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碑,加强了该会的实业基础和经济力量。
由这个事例,可以看出:精武体育会虽如叶汉光所说,比传统型武馆会馆更具现代性,因此在当时星马武术都还在家乡会馆、武馆传授的时代,最具竞争力。可是其现代性只表现在武术教学活动上,整个机构的现代性仍然不足。所以虽发行彩票赚了钱,长期经营就不免亏损,组织结构也未能与时俱进。直到重新恢复注册,改组理事会之后,才焕然更新,充分现代化。这是非常难得的。在挽救雪隆精武之际,成功地动员整个华人社会;与马来政府诉讼阶段,学习司法操练更是绝佳的研究题材。在华人传统社团经营及转型上,有经典意义。
然而,现代化之后,带来的,往往是工具理性的算计、金钱财利的现实考虑、人情疏离的感伤等等,精武会在这方面却又能避免其弊,极力强调要发扬全国“精武一家”的精神,历年均举办全国精武嘉年华会。一九七八年由金宝精武会倡始,轮值在各地友会举行。嘉年华会举行期间,数百名来自各地精武的会友,齐集堂,进行多姿多采的多项活动:精武基本拳会操、武术表演赛、北狮观摩、文娱游艺晚会、书法、绘画、乒乓、羽球、拔河、徒步等。同时,亦举行联欢宴会、新马精武友会联席会议、马来西亚精武总会会议、和精武基本拳研讨会等。
嘉年华会当然以联谊为主,但主办下来,也达致不少成果,例如:(一)把新马各地精武会融合在一个大家庭中。(二)促成精武基本拳统一招式研讨会的召开。(三)在九八〇年使砂勝越友会归入精武总会的大家庭中,把东西马的会友联系起来。(四)通过了各会的共同努力,在一九八三年六月二三日,成功地恢复了马来西亚精武体育会总会的注册,重新活动,并修改章程,将新马的精武同志结合为一家人。(五)统一与确定了精武的会歌—《精武颂》,以共同的声音、齐一的步伐,使精武精神,永远存在于所有精武儿女的心中。(六)累积了嘉年华会的经验与精神,集合了十一个精武会的力量,为庆祝精武总会三周年纪念,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五日并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独立球场,举办空前盛大的“精武武术大汇演”。
这种嘉年华会形成的内聚性非常可观,可让成员形成一种传统的“家人情谊以滋润现代化社会中“陌生人情境”的干枯状况,故不能仅以社团办活动观之。
其内聚性亦不只表现在会与会间的联谊交流,更表现在会内部。各精武会内部人情味浓郁,虽排除了传统师徒关系,改采“教练—学员”之方式,但师生实质的感情却依然维持。故南下教拳者,如“叶氏三雄”“槟城圣女”李志羲等都乐于在精武会奉献,投入数十年生命。而对叶氏兄弟,受教者也感念至今,每年都办纪念会、设立奖学金、设宴邀请师母来奉觞等等。这种传统情谊,又与传统门派、家族类似了。精武会的组织发展,兼有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与传统的伦理精神,自无怪乎虽处不甚有利之环境而仍能茁壮至今了。
这是马来西亚精武体育会的故事,及我对这个故事的分析。马来西亚精武会过去并无人研究过,因此并无学术论著可以参考。我依调查及采访所得,勾勒出这个故事的轮廓,谨供关心武术、东南亚华人文化与社会的人参考。
作者简介:
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办有大学、出版社、杂志社、书院等,并规划城市建设、主题园区等多处。讲学于世界各地,现为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主任。擅诗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