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地道美食是啥?看看当地人怎么说,答案出乎意料
其实就是因为放假,新加坡同事要回家探亲,所以聊起来新加坡有哪些让人craving的美食。连我这个从来没去过新加坡的人,都似模似样地数起来:“海南鸡饭,辣椒螃蟹,咖喱鱼头.......”—— 一听就是被旅游攻略和美食节目洗脑的。
新加坡同事说:“三天时间在家,没有时间去吃辣椒螃蟹啦。而且螃蟹价格不菲,普通老百姓也只会偶尔吃一次。”
于是,让新加坡同事列了一个他心目中排行前五的当地美食清单。没有一款听说过的,即使翻译成中文,依旧觉得有一丝疏离感,没有办法立刻和传统认知里的新加坡地道美食对接上。
来看一看让海外新加坡游子思念不已的五大美食是啥:
No.1 Ikan Bakar
马来语和印尼语中的“烤鱼”,泛指用炭火烧制的鱼或其他海鲜。
新加坡当地的Ikan Bakar的原料,很多是Stingray,中文是?鱼,也叫黄貂鱼、魔鬼鱼。看起来像比目鱼,但比目鱼是硬骨鱼,Stingray是软骨鱼。
烤鱼用的酱汁首推Sambal(三峇)酱。援引wiki百科,sambal酱“...一般的做法是把烘香的峇拉煎、浸泡过且磨碎的虾米下锅爆香后,加入剁碎的辣椒、干辣椒末(或粗辣椒粉)、细磨成茸的蒜头、红葱头(依喜好及用途可加入香茅、南姜、黄姜、罗望子与青柠汁)以及调味后煸炒至稠酱状,再均匀拌入适量的糖、盐后即成”。
虽然没有吃过,看看同事眉飞色舞描绘的样子和网上的介绍,就已经食指大动了。
No. 2 Satay Bee Hoon
看英文名有些不知所以然,中文名就亲切多了——沙爹米粉。Bee Hoon就是福建话里的“米粉”。新加坡同事很诧异我居然完全不懂福建话,我说我只知道福建话里的“吃饭”音同“驾崩”,而我也很诧异会说普通话的新加坡同事居然不知道汉语里的“驾崩”是啥意思。
经常和串串连在一起的沙爹,入了汤加了米粉,再佐以虾仁、豆腐果、墨鱼仔,鲜出了一个新的高度。
想一想,应该是既家常又贴心的味道吧。
No 3. Gong Gong
很有趣的名字。看起来像响螺,但同事说是一种蜗牛。和法国大餐里的田园蜗牛不同,Gong gong是一种海里的蜗牛。
清蒸+酱汁,很简单的烹调工艺,看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
4. La La
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la la是蛤蜊(Clam)的一种,很受新马人欢迎,稍微料理一下就很鲜美。
和一般的花甲似乎也没什么区别,即便如此也依旧看起来让人很有食欲。
5. Chut Chut
又是一个刷新了我的认知的新词。又是一种海蜗牛。和前面介绍的Gong Gong不同,Chut Chut体型偏小。同事说之所以叫Chut Chut,是因为
必须要用力吸才可以吃到里面的肉,发出“簇簇”的声音。我觉得这个说法有待考证。
从Gong gong到La La到Chut Chut,在同事的介绍里感觉打开了新加坡美食届不为人知的一面。
去哪里能吃到这些当地人心水的美食呢?
据说要去当地的Hawker Centre才可以遇到最地道的,直译是小贩中心,即美食广场。同事以前经常去一家叫East coast lagoon food village的地方,离机场也不远。因为离家近,那里承载了他年少时代的美好回忆,常常是放学直奔美食广场,饱餐一顿后再骑车回家。虽然是简单的行迹,却串联着人生中最美好的美味印记,如珍似宝,时至今日即使身居异国,提起那些旧日美食依旧满脸洋溢的幸福喜悦。
其实食物本身都是消费性的,也并不具有情感,但通过品尝食物,人与环境交换了感情,才簇生出对食物的感念与情愫。
想起自己高中下课十分钟和同学去楼下买鸭血豆腐,接过小贩透过校园围墙铁栅栏递过来的透明塑料小碗,捏在手里,美在舌尖。结果是上英语课迟到了,和同学双双被老师罚站。还好我平时上英语课用功,老师还算偏爱,罚站了一分钟就笑嘻嘻让归位了。
如今想来,那碗鸭血豆腐也并不见得有多出挑,但配上了背景故事以后那热腾腾的气味却似乎穿透了时光的厚壁,恒久飘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