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新加坡与中国的茶阳客家

文|林文映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联合早报》看到报道,茶阳(大埔)会馆举办“怀旧照片展”,在线线下同时开展,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局长章慧霓亲自出席揭幕仪式并致辞。笔者透过新加坡客家老友张振兴先生联系该会祥兴会长,希望交流和取经。

新加坡与中国的茶阳客家

香港人听过茶阳的应该不多。该小镇隶属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现任总理李显龙,正是籍贯大埔的客家人。

据该会介绍,会馆同仁历时四年才把六万多张照片数码归档。这不仅保存了客家社群的历史,同时也使新加坡文化遗产更加多姿多彩。笔者深受启发,觉得“讲好香港故事”,本港客家应扮演积极角色,甚至有条件比新加坡做得更好。

成立于1858年的茶阳(大埔)会馆,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客家会馆之一,1890年还设立附属的“回春馆”医馆,1906年创办啓发学堂(现啓发小学),1936年创办大侨小学(2019年并入静山小学),可见其在一百六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为当地客家社群做了许多公益。

新加坡与中国的茶阳客家

无独有偶,香港新界也有一个称为大埔的地方。本文介绍的梅州大埔,有“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之誉,面积比两个香港还大。层峦起伏,千岩万壑,纵横交错,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7处,均散布于四周边陲,最高峰为西南部的明山嶂银窟顶,第一座是(粤东及梅州第一高峰)海拔约一千六百米的铜鼓嶂。

由于群山环抱、飞瀑溪流众多,大埔古时曾以“万川”作县名。境内的丰溪、双髻山森林公园、阴那山、西岩山,皆保持原始森林的神秘,但又各有特色。阴那山的奇峰秀石、古木幽径,双髻山的天然石洞、摩崖石刻,西岩山的云海蒸腾、万亩茶园,皆令游人流连忘返。

新加坡与中国的茶阳客家

众多山色迷人的小镇星罗棋布,包括湖寮、茶阳、西河、百侯、枫朗、桃源、高陂、三河、岩上、大东、双溪、平源、古野、洲瑞、银江、英雅、长治、青溪,光听名字已充满令人陶醉的诗意。

大埔的北边和东边,与福建龙岩的永定、漳州的平和相邻,南边接壤广东的丰顺,西与梅县相邻。茶阳镇在1961年以前是大埔县城,位于粤闽两省三县交界处,是方圆十二个乡镇的贸易集散重地。

新加坡与中国的茶阳客家

大埔建县始于东晋(413年),有三江环绕,汀江、梅江、梅潭河三江(水)汇合成了韩江,韩江养育了无数才俊。人杰地灵,除了李光耀父子,还有国民党元老、曾任中山大学校长的邹鲁。清末民初与胡雪岩齐名、张裕红酒的创始人张弼士,也是大埔人,曾经一度成为中国首富。

客家男儿披上战袍踏上军旅生涯者众。大埔有128位将军,民国时期罗卓英、范汉杰、吴奇伟和赵公武四位大埔人同期出任四省政府主席都是大埔人,都在大埔留下革命的足迹,著名的“三河坝战役”更为中国建军大业奠下汗马功劳。

当然,香港人最熟悉的大埔人,莫过于田家炳。他是著名的实业家,毕生致力捐建学校及资助大陆的教育事业,有“百校之父”之誉。

不说不知道,大埔曾经是广东省第一个中央苏区县。当年有大批仁人志士积极投身革命,有600多位烈士捐躯献身。境内发生过不少重大历史事件,孙中山,还有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毅、邓颖超、李硕勛、方方、古大存等中共元勋,都在大埔留下革命的足迹。

新加坡与中国的茶阳客家

对客家民居有了解的读者都知道,广东的梅县、兴宁以围龙屋为特色;福建永定、南靖则以土楼著称于世。大埔的民居则兼而有之,建筑风格百花齐放,堪称“客家建筑大观园”。土圆楼代表作包括大东“花萼楼”,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逾400年历史。湖寮“泰安楼”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近260年历史,是国内极为少见的石方楼。此外还有中西合璧屋的百侯“海衍楼”、“海源楼”。围龙屋的集大成者,是西河的张弼士故居“光禄第”、丰溪“衍翼楼”等。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上一篇新闻

这部95年的剧简直就是新加坡版的十八岁的天空有没有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实力男演员黄俊雄,熟男范儿十足!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