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30日 星期一

机遇与挑战:一群他乡追梦的人,顺逆之间的风云际会(上)

新移民离乡背井,远走他乡,踏上他们的寻梦之旅。他们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重新出发,寻找发展契机的同时,挑战也接踵而至。

机遇,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毕业求职、升职加薪、成家立业、创业革新都是机遇,关键是当遇上机会时,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

有人把握机会,如文中顺利转型的大学博士,成功创业的餐饮老板。

有人争取机会,如没有人脉的女会计师努力争取每一个小小的机会,让自己慢慢扎根成长。

也有人认为,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投身社区服务的义工组长本着一颗感恩的心,主动献身社会。

当然,机遇也必然带来挑战与风险,战胜挑战,就可迎难而上;化解风险,便能继续走下去。

本期专题走访了各行各业的新移民,不同背景的他们为今期内容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分享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包括:金融、餐饮、娱乐、艺术、运动、语言翻译、华社服务、社区联系等的成长经历。过去他们在顺逆之间塑造成今日的自己,他们又如何看待未来的新挑战?

困难与期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朱轶敏:人脉,打开一扇成功之门

机遇与挑战:一群他乡追梦的人,顺逆之间的风云际会(上)

朱轶敏

朱轶敏(40岁,原籍苏州,新公民)坦言自己的性格比较倔,在社会上很吃亏,所以她选择创业。她于2000年来我国修读会计课程,毕业后积累了一些经验后,便决定出来闯。“当时没想太多,只是觉得人只能活一次,想到什么就去做!”朱轶敏说,政府提供的优惠、居家办公等利好政策,也是促使她创业的原动力。

可是创业单凭激情是不够的,朱轶敏在成立会计公司后,才体会到创业的艰难,特别是像她这样的新移民,没有人脉,就等于没有客户。

“我并不是想赚大钱,但开始所赚的钱,即便要维持生活也很困难。”于是她另外在线上开设了一间专卖女子饰品的虚拟店,希望有所帮补。可惜这种“以店养店”的方式不仅没舒缓她财务上的紧张,反而让她多添压力。最终唯有结束饰品店,重新把专注力放在原来的会计公司上。

“我并没有把目标设得很远,只是集中精力把眼前的事做好,起码要有足够的现金流量让公司生存下去再说。”于是她先从朋友圈中接了一些小业务,一步一脚印地慢慢做开。“其实,那时候跟别人接触时也没抱着拓展业务的心态,不过当我开始多跟圈外人接触,认识的人多了,客源就自然打开。”

机遇与挑战:一群他乡追梦的人,顺逆之间的风云际会(上)

朱轶敏的客户涵盖各行各业,让她对本地经济了若指掌

目前,除了本地客户,她的客户还涵盖中国、香港、台湾、印度、美国等地。然而,眼前疫情肆虐下,难免受到影响,因为那些原本想开店的客户都暂时把计划搁下。

朱轶敏从财务的角度分析她对本地行业的看法时说:“餐饮业可能会面临一轮洗牌,其实之前餐饮业已达饱和状态,很多小户经营得很辛苦,就看在政府资助下是否能熬过;国际商贸与银行业,我认为仍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她认为,随着香港社会不稳定以致金融评级一再下调、相信很多资金会转移到新加坡。“再说,到这里的银行开户不需要亲自来,加上新加坡信任度高,公司税低,这都是吸纳资金的利好因素。”

朱轶敏觉得新加坡小,是缺点也是优点。它在经济上不能只靠内需,但“船小好掉头”,新加坡政府处事灵活,人民配合度高,因此“同舟共济”并不难,有利于振兴经济。

宋鹏:口译员前景好压力大

机遇与挑战:一群他乡追梦的人,顺逆之间的风云际会(上)

宋鹏

2002年来新修读电脑科技的宋鹏(40岁,原籍天津,新公民),毕业后曾在院校做过科研,也当过讲师。10前他凭著“双语文,双文化”的优势,毅然更换跑道,成为专业口译员。“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没有语言学与翻译的基础,但我的外语能力与理工背景,还是给予我一定的入行条件。”

宋鹏是先从兼职做起,工作量多了之后才转行。他说,新加坡一直致力于打造成世界会议中心,对于口译员的需求应该会有增无减。

目前,他已是一名口译顾问,管理著一个团队,主要承接一些国际会议的口译工作。“顾问与普通口译员的分别是,除了在场翻译,我还须兼顾其他,例如分配、协调与管理人手等,并确保整个会议在语言翻译上不能出错。”

在他接受访问的过程中,“压力”二字曾多次脱口而出,工作负荷之重可想而知。曾为建国总理李光耀和李显龙总理做过口译的他说,为政要级人物做翻译时,神经特别紧绷,必须确保全程无误。

宋鹏坦言,每一次进入会场,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国际会议都是围绕着世界最新的科研、经济等课题。为此,他必须事先做好功课,“除了个人平时阅读的积累,还需经常留意时事,对于整个宏观环境要有了解,才不会闹笑话。”

他记得在去年6月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中,一些外国部长的讲稿是在上台前五分钟才给他,“这已经是不错了,有时候根本就没给稿子,一来就上了。”

机遇与挑战:一群他乡追梦的人,顺逆之间的风云际会(上)

宋鹏与不少名人合作过,他对李连杰的印象最深刻,只因为对方的一个眼神

还有一次在200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场上,为国际巨星李连杰作口译时,也是挺有压力的。因为李连杰懂双语,给他做翻译有被“监督”的感觉,特别是第一次同台合作时,对方突然望了他一眼,让他心头一震。宋鹏说:“我事后翻看了录像,并没有译错,但可能在表达上不是他所要的。”可这小插曲并没有影响两人的合作,后来李连杰还点名找宋鹏做他的贴身翻译呢!

他说,自去年开始,有些会议已有转向线上进行的趋势,而疫情则加速了这整个发展,“进行会议的方式虽有改变,但对口译员的需求是不变的。我所面对的新挑战是如何协调与管理分散在各地的口译员,同时,也须在技术与设备上配合。”

尽管压力很大,但宋鹏认为能够参与世界级的会议,不时与各界领袖合作并见证历史,在促进交流上扮演着一个不起眼又不能或缺的角色,这种满足感很大。

张硕:外卖食品是新商机

机遇与挑战:一群他乡追梦的人,顺逆之间的风云际会(上)

张硕

张硕(33岁,原籍山东,新公民)特别喜欢吃。因为吃,他认识了他太太;因为吃,让他跟本地同学维系了良好的感情;因为吃,他开了一家火锅店。

若说张硕是一个火锅店老板,他更像是日本漫画里走出来的人物,因为餐馆背后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他的菜单轻透了他的移民元素,他的餐馆也体现了融合、思乡、再创造的情怀。

他从中学就来新求学,从小养成独立和不怕挑战的性格。从读书到就业,再到自己创业,他经常与同学、同事一起聚餐,也因此发现新加坡人特爱吃火锅,却不太能接受麻辣。

“中国人和新加坡人都有共同的爱好,但口味却不一样,因此我才想到打造一个照顾到不同族群、不同地方的人,可提供多元选择的火锅店。”

机遇与挑战:一群他乡追梦的人,顺逆之间的风云际会(上)

张硕的店内摆设了许多火锅小饰物,有陶制的,也有藤编的

在本地生活了18年,非科班厨师出身的张硕亲自设计了店内的招牌菜,以不同口味的有料火锅与香浓的汤底去吸引各路食客,其中新加坡食客占了七成。当然,作为新移民,他也了解到人在他乡,对家乡菜的那一份思念之情,所以他特别引进中国23个省份的食材与经典菜以慰乡愁。

他说,他的餐馆未来将致力于拓展不同的服务渠道。“餐馆一向以门市生意为主,虽有外卖服务,却不是核心业务。自疫情发生后,外卖的需求量激增,我发现消费者的习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这是一个新的商机。”

“至于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有显著改变,例如本地的物流管理与递送服务也有了改善,不再出现像以前那样即便有单子也没人去送的尴尬场面。所以,我相信外卖是可行的。”

张硕认为,求新求变是必须的经营之道,唯一不变的是菜品的质量。他希望设计出来的菜品能带给人那一种“家”的感觉,不管是土生的新加坡人或是新移民,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种贴心的温暖,这是他作为一个熟悉两地文化的新移民的一个小小心愿。

(未完待续)

机遇与挑战:一群他乡追梦的人,顺逆之间的风云际会(上)
上一篇新闻

资深HR解读:新加坡准证薪资要求上涨,EP申请会一刀切吗

下一篇新闻

跟着艺术梦游,坡坡这些小众艺术馆让你秒变文艺女神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