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03日 星期五

美国华裔藤校妈妈的选择:我为何让儿子来到上海上公立幼儿园

设想一下,如果你曾在世界一流的常春藤盟校接受美式教育的熏陶,在成为妈妈后会选择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是和虎妈一样开始一段严厉的“中式教育”,还是以放养的心态让孩子在美式教育自由的氛围下成长?


也许这本就是一个两难的抉择。中美两种教育方式本身既有各自优越的一面,也存在难以回避的痛点。


在中美教育之间,毕业于藤校的华裔妈妈朱贲兰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但几乎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她选择让孩子入读中国的公立幼儿园,从幼时起就浸润在中式教育的环境中。


文 /编 Kate


华裔二代,费城出生,德州长大,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供职路透社、CNN等知名媒体,朱贲兰(Lenora)身上的一连串标签都很难让人把她和中式教育联系在一起。


但就是这样一位在美国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母亲,却在十年前旅居上海时,选择将大儿子磊磊(Rainey)送入上海当地的公立幼儿园就读。


美国华裔藤校妈妈的选择:我为何让儿子来到上海上公立幼儿园

朱贲兰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她更倾心中式教育的原因是什么?在儿子入读公立幼儿园后,她对中美教育又产生了哪些不同以往的想法?


也许在朱贲兰以亲身经历写成的《Little Soldiers: An American Boy, a Chinese School, and the Global Race to Achieve》(小战士:一个美国男孩、一所中国学校和一场全球竞赛)一书中,我们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美国华裔藤校妈妈的选择:我为何让儿子来到上海上公立幼儿园

中国热和中式教育的光环效应


谈起朱贲兰对中国各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寻访,还要从2010年,她与丈夫带着儿子Rainey回到中国说起。


那是一个“中国热”开始席卷欧美的时代,从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到金融大鳄罗杰斯都将学习中文列入计划。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中文学习环境,罗杰斯甚至不惜举家迁往新加坡,更是多次在公开场合大力倡议公众学习中文。


对朱贲兰而言,为儿子选择一所公立学校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毕竟相比国际幼儿园,上海一流的公立幼儿园无论从氛围还是师资上都能给Rainey学习中文提供更多便利。


除了受中国热影响外,上海学生在09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缔造的首次参赛就夺冠的传奇,让关于中国学生教育程度和上海基础教育水准的话题在国际上颇受瞩目,一度引发各方热烈的探讨。


美国华裔藤校妈妈的选择:我为何让儿子来到上海上公立幼儿园

“当初让孩子接受中式教育,除了希望他学好中文,还有一个原因,是希望他能打下更好的数学基础,”朱贲兰的回答透露了她做出选择的初衷。


关于中国孩子的杰出数学能力,除了多次PISA测试的结果,纽约研究者Jenny Zheng Zhou及其团队也在研究试验中验证过。这项试验选取了北京和纽约两个城市的小学生进行数学水平比较,在他们入读一年级一个月后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中国孩子无论从数量和操作、几何,还是解决问题和推理能力上都完胜美国孩子。而这种在数学水平上的差距早在6岁时就表现出来了。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儿童幼时的数学能力与成年后的学术水平和收入情况成正相关。


虽然仍有着中国教育体制是否会让孩子失去童年的乐趣和好奇心的担忧,但禁不住中式教育“光环”的吸引,朱贲兰满怀期待将儿子Rainey送入了公立幼儿园。


不能不吃的鸡蛋 绝对权威带来的震撼


还没等朱贲兰见证中式教育的成果,她的担忧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在Rainey入读幼儿园不久后,一次“吃鸡蛋”的经历给朱贲兰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她切身感受到了不同教育文化间的冲突。


美国华裔藤校妈妈的选择:我为何让儿子来到上海上公立幼儿园

鸡蛋原本是Rainey食谱里的禁忌。朱贲兰曾尝试多种烹饪方式,可无奈无论是煮鸡蛋、炒鸡蛋还是荷包蛋,都没能让儿子主动尝一口鸡蛋。


但这个零次吃鸡蛋的纪录,却在幼儿园被打破了。只是老师使用强塞的方式让Rainey吃下了鸡蛋完全在朱贲兰意料之外,也让她感到十分不适。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觉得这不是一件小事,有必要与老师好好约谈一番。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朱:“在美国,我们一般不强迫孩子吃东西。”


老师:“那你们怎么做呢?”


朱:“我们会说鸡蛋很有营养,会让你有健康的骨骼和明亮的眼睛。我们会鼓励孩子去选择吃鸡蛋,我们会相信他们的选择。”


老师:“然后呢?选了吗?”


朱:“呃,不是每次都选。” 磊磊上次反抗吃饭把牙都摔裂了一颗,又想起了伤心事。


老师:“他需要吃鸡蛋,他需要其中的营养,不吃也得吃。”老师转过头去。


……

过了一会,老师把朱贲兰拉到一边教育,“在孩子面前,你应该说,‘老师说得对,妈妈也会这么做,’好吗?”


这仅仅是开始。幼儿园还会要求孩子们中午必须午睡,上厕所要排长队,吃饭时不能说话,喝水要在固定时间,就连画孔雀尾巴的角度都必须是一样的。


美国华裔藤校妈妈的选择:我为何让儿子来到上海上公立幼儿园

经过一段时间,朱贲兰发现在Rainey身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但开始自愿吃鸡蛋,还会每天早上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按时完成数学练习,整齐地将英语、语文、数学书和削好的铅笔放进书包,甚至开始担心迟到和无法完成作业让老师失望……


毫无疑问,对老师绝对权威的服从和规则意识早已潜移默化印刻在Rainey脑海。


而朱贲兰也从一开始的震惊和不解,到对老师的行为提出质疑,再到如今慢慢接受了这种方式,并为Rainey逐步养成的自理能力和对规则的尊重感到自豪。更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在就读幼儿园期间,儿子的中文和数学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


从最初的排斥,到意识到老师绝对权威带来的好处,朱贲兰开始改变自己去适应中式教育的这套做法,比如在家长微信群里第一时间响应老师的要求,不质疑老师做出的决定,配合老师用动画片“贿赂”Rainey在家吃鸡蛋。


尽管朱贲兰仍会不时担心Rainey是否会在这种服从权威的氛围中变得缺乏创造力,失去批判思考的能力和领导力,但在多次质疑被驳回后,她也学会了自我安慰。


毕竟是她自己为儿子选择的中式教育,又怎么能寄希望由校方先让步做出西化的改变呢?


硬币的两面:中式教育的喜与忧


正如硬币有两面,教育也不例外。


在深入接触国内教育的过程中,朱贲兰对中式教育的两面性也有了更全面地了解。


除了中式教育培养的孩子更有规则意识外,让很多美国家庭更加羡慕的是这种教育教出的孩子在数学领域的杰出表现。


美国华裔藤校妈妈的选择:我为何让儿子来到上海上公立幼儿园

带着寻找中国孩子数学能力突出根源的想法,朱贲兰走访了一所上海小学和一所波士顿小学,希望通过对两所学校数学课的比较找到问题的答案。


通过走访,她发现中美无论从师资、授课方式到课堂氛围都截然不同。


在中国,数学课会有专职的数学老师给对应年龄段的孩子授课,师生比为1:32。而在美国,多数学校却并未安排专职的数学老师,而是由一名老师身兼多职,同时负责两到三门学科的授课,课堂师生比也仅有1:6。


此外,中国课堂完全以老师为中心。课上,学生需要仰视老师。在35分钟的授课中,老师问了59个问题,被提问的学生超过半数,采用叫学号而非名字的方式。另外,授课知识点也十分超前,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基础知识为目的,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美国课堂授课时间更长,在50分钟的教学中,老师会采用包括讲座、小组讨论和一对一交互在内的多种授课形式,但教授的内容较少,也更为简单,且多采用学生相互讨论的方式,不太认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数学公式。


显然,从结果来看,中式教育的方法虽然略显刻板,但效果显著。《心理科学》期刊上刊出的一项研究,解开了朱贲兰心中的疑惑。这项研究表明,“对数学科目而言,直接指导的教学方法,比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掘,更为有效”,换言之,一个人对一门学科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有助于他处理新信息。


美国华裔藤校妈妈的选择:我为何让儿子来到上海上公立幼儿园

而朱贲兰对此的理解是,“中国式教学的可取之处是,它对基础知识的强调,能给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强大地基。快速记忆省下的时间,可以用来拓宽和深入。”


此外,相比崇尚“快乐教育”的美式教育,朱贲兰也十分欣赏中式教育中的勤奋刻苦精神。在她的观察中,当美国学校还在关注孩子智商之间的差异时,中国学校却将重心放在了嘉奖那些通过努力学习取得进步的孩子身上。


正是凭着“Genius Means Struggle天才在于勤奋”的信念,中国孩子在遇到难题时,通常会通过努力学习去攻克,而非借口天赋不够而选择逃避。


然而,在中式教育的优点熠熠发光之时,它的缺点也在日益凸显。其中,被诟病最多的是对孩子好奇心和创造力的扼杀。


以数学课为例,美式教育倾向于让孩子以兴趣作为出发点,对一门陌生学科进行探索,在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而中式教育则更注重学习成果,但往往忽视了孩子对学习本身是否感兴趣。日积月累,中式教育培养了一批擅长应试的考生,而非对数学真正充满热爱的学生。


从长远发展来看,前者也许能在PISA或者更高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令人侧目的成绩,但后者才是孕育未来数学界巨擘的希望所在。一个例子是,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几乎占据了诺贝尔奖的“半壁江山”。


毫无新意的美术课堂同样是暴露中式教育弊端的一个侧面。你能想象一个习惯了把孔雀尾巴画成固定方向,把雨水都画成水滴状的孩子在长大后创造出蒙娜丽莎这样的世界名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而且,别忘了Rainey还只是一名幼儿园幼童,已经要接受这么多规矩的约束。如果等他真正进入以应试为中心的初高中阶段时,所要承受的压力恐怕更难以想象。


迫于老师的“绝对权威”,接受中式教育的孩子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开放式提问,更不懂得如何进行深入思考。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群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的孩子。


对于这些弊端,朱贲兰心中已十分了然。她并不认同学校对孩子偶尔“冒险行为”做出的惩罚,认为这只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但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引导孩子自律和独立又势在必行。因此,她觉得约束力更强的中式教育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而在他们长到一定年纪后,就可以转向宽松自由的西式教育,给孩子提供一个更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空间。


美国华裔藤校妈妈的选择:我为何让儿子来到上海上公立幼儿园

让朱贲兰感到惊喜的是,她发现儿子Rainey在上小学后,学校已开始有意识地在中西方教育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调整课程安排上结合了两种不同文化教育的优势,即保留了中式教育在专业课上的严格要求,也开设了更富有创意的选修课,以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什么才是适合孩子的理想教育方式?


华裔妈妈朱贲兰或许已找到了答案。“Maybe the hybrid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ystems is perfect. 也许中美教育系统的混合才是最完美的。”


对于教育孩子仍有困惑的家长,希望朱贲兰的故事能给你一些启示。与其一味向外寻找答案,不如将目光重新放回到中式教育本身,从本国教育中挖掘一些值得孩子学习的闪光点。

上一篇新闻

就在本月底、下个月初,河南与东盟二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直飞航线相继开通

下一篇新闻

美国犹他大学:让普通玻璃变成摄像头!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