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四大神校读CS,我从新加坡出发
基本背景介绍:
本科: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工程系
CAP(GPA):4.30 / 5.00
TOEFL:113 (R30,L30,S26,W27)
GRE:159 + 170 + 4
科研经历:本校(2021.9至今),NTU ROSE lab(2021.9至今)
录取情况:
1. UMICH,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Master of Engineering
2. CMU INI, Master of Science in Mobile and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3. Rice, Master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4. Columbia,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ster of Science
01历程概览
等我下定决心要去美国读研的时候,已经是去年年初,也就是大三的下学期了。实习公司的supervisor之前是哈工大到NTU读研博的,他极力劝说我考虑读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去追求更深层的知识思想和学习方法。我被他昂扬的语气所触动,又受其描绘的宏伟理念,遂终于决心走上申请研究生的道路。但大学前三年一事无成,那时我的GPA是4.12,属于很差,科研则是一次都没有做,只有两次实习经历。就这样,我仓促开始了申请的准备。
从去年三月份到六月份,我一边实习一边准备GRE。GRE考了两次,第一次数学没有满分,于是又考了一次。考完了GRE后,用了一个月准备并考掉了托福。当时没有人指导,现在想想,应该在三四月份就开始找暑期科研的,整个暑假用来考GRE和托福还是太浪费了一些。
进入大四上学期,也就是八月份后,终于幡然醒悟要搞科研。然而那已经是申请前的最后一个学期了。于是向教授们倾泻了大量的邮件,最终没找着美国的科研机会,找到了一个本校的教授,做医学上的数据分析的,以及一个NTU的教授,跟着研究生们做视频伪造检测。于是便开始了一个很忙碌的学期,一边拿了很多课想提高一下成绩,一边做两个科研,一边准备网申的材料。一个学期下来,科研上成果不大,工作是帮忙性质的,处理数据库,实验各种方法,没有什么论文可发表,成绩上倒是提升了一些,GPA变成了4.30。教授们很照顾我,给我写了推荐信。然后便是最后的网申流程了。
一路走下来,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申研真的是一个大工程,远非一场考试或者面试可以比拟。也许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早下决心,保持计划性,和保持努力。
02GPA
GPA真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在GPA上吃了大亏,以至于在选校的时候,直接放弃了英国的剑桥牛津帝国,专业也无法选择最热门的CS专业。现在想想,虽然计算机工程是个很难的专业,我其实也并非学不明白,至少大四上的时候,逼了自己一下,也拿到了全A。那时也没有说明白了什么更好的学习方法,无非就是记笔记,做练习题,每天从早学到晚而已。所以前几年成绩不好,实在是努力不够,目标不明确,以致给自己留下了遗憾。大四上的成绩没能赶上一些学校的申请deadline,好在一月份的那些deadline,网申时都用上了新的成绩单。
03托福
大概准备了三个礼拜多一些。我的准备分成了两部分,背单词和刷题目。背单词没有用书,因为我很早就发觉自己背单词书效率极差,于是转而使用的一个背单词软件,用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觉得很有效果。刷题目的话,阅读和听力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把能找到的题目都刷了一遍。写作我练的不多,平均下来也许是每天一篇的样子。值得一记的是口语练习,我是每天一套。我感觉托福的口语似乎并不难在发音或表达,而是心态,往往在准备时间极其紧迫的情况下,平常想得到的东西也想不到了。所以我觉得,可能需要花费多一些时间做口语真题,适应考试的这种模式。除此之外,我也用一些琐碎时间听英语的科学节目,稍微培养一下听力和语感。
04GRE
第一次GRE准备了两个月左右,白天实习晚上准备。准备还是分成了两部分,背单词和刷题目。背单词的模式和托福是一样的,只不过GRE的单词要难的多。刷题目的话,GRE的真题很多,Verbal Reasoning我就是做的机经,到考试前堪堪刷完一遍。我觉得刷完一遍还是有必要的,当时考试的时候阅读和填空都考到了做过的题目。虽然不能依赖这样的事情发生,不过有这个机率我想可以争取一下,况且多做题目对GRE还是很有帮助的。第一次GRE考了159 + 165 + 4.5,栽在了数学上。究其原因,是准备不足,虽然GRE的数学考的概念比较简单,但是还是考的比较细节的。对于数学本就不好的我来说,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刷数学的题目,以期适应那种出题的方式。第二次GRE我就学乖了,手里的数学题目刷了三遍,自己整理了一个考点总结,于是终于险险拿到满分。糟糕的是,第二次考试英语完全无进步,作文还退步了0.5,可能要再提高,不能只靠刷题背单词了,也许需要更长期的英语学习,遂作罢。
05科研与推荐信
我的科研开始的太晚了,一则当时已经找不到美国暑期科研,二则和其他的准备环节、平常的上课学习撞在一起,恨不得自己三头六臂,三则到申请结束时,科研的时间也不长,没有拿出很牛的科研成果。关于找教授进组,当时都八月份了,我很担心找不到机会,甚至一度想要放弃算了。后来世毕盟的老师指导我说进组还是很有机会的,让我广撒网。于是我努力克服社恐和拖延,发出去了好多邮件。发往美国的邮件石沉大海,寥寥几封客气的回信拒绝也能让我开心一下。反思一下,应该不着急把自己的成绩单和邮件一同送过去,很明显成绩并不是我的优势;然后也应该像学长说的那样,给博士生也发邮件,说不定他们比教授更关心免费劳动力。本校的和NTU的教授们最终给了我机会,让我进组帮忙。我和教授见面的机会不多,不过我努力地完成了实验任务,前期尽可能多的读了相关论文,总算因此和教授熟悉了些。科研是很困难的,我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在现有的研究的基础上做提高改进,大部分的工作是数据处理,复现和验证。不过科研也很有趣,有时候发现了一些原作者设计的小细节,或者是初步理解了一些看似很晦涩的公式,都会产生莫大的成就感。
科研小白最终拿到了教授们的推荐信,NTU的教授只能帮我送四所大学,于是推荐信出现了缺口,最终很多学校查的一封推荐信只能找到了课程教授补上。除了科研,实习的supervisor也给我提供了一封推荐信。
06选校
挑选学校的时候,由于整体条件一般,放弃了对GPA有强要求的学校比如英国的前三所。大致的定位是冲刺专业领域很不错的学校,UIUC,CMU,UCLA;中间校则是申请了综合排名还不错,专业方面不如冲刺校的,比如Columbia,Duke;保底校就直接申请了综合排名不如中间校的好专业,比如威斯康星麦迪逊的cs。冲刺校和中间校都避开了CS专业,好在我的本科CEG软硬都学,我自己对软件或是AI也没有特别强的执念,去ECE等专业学习信号处理、网络等更基础的内容我觉得也很不错,所以大多申报了ECE专业。
07世毕盟
非常非常感谢世毕盟的老师和学长给我的指导。去年八月份才通过问同学找到的世毕盟,那时很多同学的科研、GT都大差不差了,我却还处于不知道怎么找科研进组的状态,颇有兵荒马乱之感。世毕盟老师和mentor(CMU ECE博士)帮我规划了整个进程,指导了种种找科研、选校、文书、推荐信、网申的细节,所以虽然我的申研历程紧张、繁重而忙碌,我却走得越来越方向感。非常的感谢世毕盟老师们的极其专业的指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