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新加坡的加密货币监管

新加坡的加密货币监管

加密货币是区块链上的记账单位,有假名化、防篡改的特点。但是,加密货币价值不稳定,迄今难以替代货币,更像资产。新加坡不禁止加密货币,而是监管相关商业活动,审批加密货币经营机构的牌照,体现了鼓励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平衡。近年来,加密货币市场创新加剧投资风险,新加坡不断增强投资者保护。

一、加密货币


(一)加密货币是什么?


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是区块链(blockchain)上的记账单位。一种加密货币的所有账户余额都记录在一条区块链中,就像存款余额记录在银行账本里。区别在于,区块链是一组分布式账本,即每个网络节点都有备份,所以账本真实性不依赖中心节点,又称“去中心化”。


区块链定期更新。每次更新时,记账权力由网络节点竞争决定。

赢得记账权的节点都会收集最新一期交易,并与旧账本合并、加密,再把新账本(新区块)发给其他节点备份。


区块信息多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使历史交易容易查证、难以篡改,以保证账户资金安全。

因此,加密货币继承区块链的特点,比如假名化(pseudonymous)和防篡改(tamper-proof)。


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程度取决于区块链的共识机制(consensus mechanism),即竞争记账权的规则。公有链(public/permissionless blockchain)允许任何网络节点使用公开算法竞争记账权。反之,私有链(private/permissioned blockchain)和联盟链(consortium blockchain)只许一部分有资格的节点记账。一般加密货币多采用公有链,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多采用私有链或联盟链。


(二)加密货币是货币还是资产?


加密货币价值不稳定。比如,比特币单价在2010年不足1美元,在2020年时超过50000美元,在2021年5月当月下跌超过30%。

其他加密货币价格也往往剧烈波动,且不乏跌破发行价的品种。原因主要是加密货币发行对象集中,价格易受操纵。比特币记账权的竞争规则是“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结果新增比特币大多发给用户网络中计算能力最强的几个节点(又称“挖矿”)。


还有加密货币按“权益证明”(proof-of-stake)分配记账权,或预留加密货币激励创始团队,但都会使所有者集中。截至2022年1月,总计5000多万个账户中,余额最高的约2000个账户持有量超过总量的40%。


所有者集中导致市场换手率低——少部分资金便可推动涨价;大节点出售加密货币时供过于求、价格暴跌。因此,加密货币更像资产,而非货币。


稳定币(Stablecoin)是一类币值锚定法币的加密货币,通常由商业机构发行,试图兼具币值稳定、匿名交易、跨境便捷等优点。比如,Circle公司发行的美元稳定币USDC被Visa、MasterCard等国际信用卡网络用于清算交易。但是,稳定币价值未必稳定。


各国法币的价值基础是国家储备、税收能力;而稳定币的价值基础仅是发行方持有的储备资产。理论上,发行方的法币储备应参照银行准备金的标准监管,但实际不然。例如,美元稳定币USDT发行量最大,却不披露审计报告。监管层和学术界调查发现USDT储备不足。美国财政部认为,若发生挤兑,美元稳定币可能冲击美元金融系统稳定性。可见,稳定币依赖发行方信用,更像债权,而非货币。


(三)加密货币总市值增长说明什么?


首先,投机资金追捧比特币。目前,比特币市值占加密货币总市值近一半。2017年以前,该比例超过90%(如图1)。


比特币总量有限、出名最早、涨幅很大,吸引了许多投资者囤积。由于市场换手率低,价格上涨容易形成正向循环。而且,比特币与股票、债券等传统资产价格相关性较低。因此,许多机构投资者也增持比特币,用来降低投资组合波动性。


新加坡的加密货币监管


其次,有人用加密货币投资区块链上金融机构。许多区块链项目发行加密货币,作为股权。投资者如果看好项目,就购买其发行的加密货币。


区块链上的网络程序(又称“智能合约”)能用低成本仿制现实金融合约,从而突破地域和资金门槛限制。这一领域被称为“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以下简称 “DeFi”)。部分平台能实现借贷、股票分拆交易、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被一些投资者看好。


加密货币总市值增长潜藏危机。新冠疫情以来,加密货币与传统资产相关性增大。至今,有些加密货币获利百倍;也有加密货币被创始人套现而一文不值。可见,区块链突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资金门槛和运营成本,也容易忽视职业操守,甚至危害金融稳定。加密货币的监管愈发必要。



二、新加坡的监管政策


新加坡认为加密货币合法,但监管方式区别于货币。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以下简称“MAS”)将加密货币分为三类:实用型代币(Utility Token)、证券型代币(Security Token)、支付型代币(Payment Token)。


实用型代币指用于支付计算服务的代币;证券型代币指进行首次代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 简称ICO)或用于融资的代币;支付型代币包括任何能用于支付的加密货币。实用型代币不受监管;证券型代币、支付型代币由两部专门法规监管。



(一)《支付服务法》(Payment Services Act)


2020年1月生效的《支付服务法》监管支付型代币(又称Digital Payment Token,简称DPT),要求任何交易DPT的金融机构申请DPT经营权。

目前有四类金融机构可以申请:货币兑换机构(money-changer):只经营汇兑的机构,包括法币兑换加密货币、加密货币之间兑换;普通支付机构(Standard Payment Institution):月均交易额低于300万新币的公司;主要支付机构(Major Payment Institution):月均交易额高于300万新币的公司;持牌交易所(Approved Exchange):由MAS批准经营加密货币衍生品的金融交易所。


以上四类机构的监管要求从低到高:

(1)货币兑换机构只需符合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监管(实名认证、可疑交易监测等)。

(2)普通支付机构通常管理客户资产,需符合额外的资金安全规定。

(3)主要支付机构交易额大,需符合最低资本额25万新币或存款保险10万新币。

(4)持牌交易所的加密货币衍生品保证金受严格监管。


申请DPT经营权有豁免期。目前共有4个持牌支付机构,约50个机构取得豁免(仍可经营),约40个机构不再豁免(不许经营)。虽然豁免期没有时限,但是豁免机构都需要与MAS持续沟通,并符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风险防范、投资者保护等要求。此外,持牌交易所只有4个,仅它们可经营加密货币衍生品。


(二)《数字代币发售指南》(A Guide to Digital Token Offerings)

2020年5月颁布的《数字代币发售指南》监管证券型代币,对《证券与期货法》形成补充。MAS对项目进行具体分析。若机构用加密货币融资,则受到证券法规监管。


(三)《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Bill)


新加坡议会于2022年4月审议通过《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强化加密货币相关的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

1. 扩大受监管的行为:DPT服务的定义向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的标准看齐,包括直接或间接交易、兑换、转账、保管加密货币,或提供相关投资建议。

2. 增加受监管的机构:覆盖在新加坡设立(但向新加坡以外提供服务)的加密货币经营机构,以免损害新加坡金融市场的声誉。

三、小结与思考


(一)新加坡试图平衡监管和创新


MAS把加密货币分三类,鼓励了区块链创新。实践中,实用型代币、证券型代币、支付型代币经常重合。区块链项目往往先有实用功能,随后发行代币以融资,最终使代币被广泛交易,例如以太坊。MAS法规重点监管支付类代币,使技术开发期的区块链公司免于严格监管。例如,Project Ubin是MAS与R3公司合作的实验,以区块链提升银行间结算效率,目前已支持证券的货银对付、外汇跨币种对付等业务。再如,Xfers公司于2020年首创新加坡元稳定币XSGD。


《支付服务法》全面覆盖加密货币业务,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MAS要求交易加密货币的机构一律申请DPT经营权。然而,监管标准高低取决于金融机构的交易额、业务复杂程度。这继承和发展了金融机构原有牌照,以此监测加密货币的资金活动,其实是通过“关键少数”防范金融风险。


(二)监管政策随市场创新不断完善


近年来,加密货币业务创新迅速加剧风险,MAS相应增强投资者保护。2016-2017年间,加密货币ICO融资活跃,也有诈骗混入其中。

MAS公告称,加密货币既不是法偿货币,又有巨大投机性,相关投资不受法律保护,损失自负。2018年起,加密货币衍生品兴起。


随后,MAS要求持牌交易所严格管理衍生品保证金,并声明非持牌交易所的加密货币衍生品不受监管、损失自负。

2019-2020年间,DeFi创新活跃——这类业务资金门槛低、投资回报率高,吸引了许多零售投资者参与。但是,许多机构曾因网络攻击或内部漏洞而丢失客户资金。

比如,因加拿大加密货币交易所QuadrigaCX宣布破产,用户损失市值接近2亿美元。2020年11月,MAS修订《支付服务法》,把监管范围扩大到转账、托管钱包、去中心化交易所、稳定币等业务,以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2021年夏天,大量资金由美元稳定币流入DeFi市场。同年5月,主流加密货币暴跌,暴露出加密货币与传统资产价格相关性风险。2022年1月初,美联储明示3月加息预期;主流加密货币再度大跌。当月,MAS发布了《数字支付代币服务指引》,明确警示加密货币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普通公众投资;限定经营机构只能在各自网站、手机应用程序或官方社交媒体账户公开营销;还发布国民金融教育案例,解读加密货币交易的高风险。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金管局:期待与中国在金融合作中,充分利用数字货币项目Ubin的经验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支付平台互通了!转账付款超方便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