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瞭望 | 从海防前线到开放前沿,40年间这个小渔岛经历了什么

瞭望 | 从海防前线到开放前沿,40年间这个小渔岛经历了什么

厦门世茂海峡大厦、演武大桥和鼓浪屿(2017年8月24日摄) 王建华摄/本刊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邹声文 赵文才 许雪毅

厦门,古称“下门”,别称鹭岛。自明朝始筑,与海相伴相生。

曾经,这里渡台通洋、外贸发达。西方列强的炮舰,带来“五口通商”屈辱历史。

曾经,这里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海峡两岸的炮火,映红了渔岛小城漆黑夜晚。

如今,这里生态宜居、经济发展,横跨五洲的航线,串联起东方特区世界情缘。

从渔岛小城到经济特区,从海防前线到开放前沿——40年发展之路,厦门笃定前行,用一次次精彩嬗变,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决心、成就与经验。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40年前,面对国家未来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先行者们凭着“不搞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的敏锐判断和“杀出一条血路”的壮志豪情先行先试,推动中国踏上开放发展的豪迈征程。而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厦门,凭借通达陆海的便利条件和西接大陆、东邻台湾的区位优势,成为特区政策“先行者”之一。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厦门岛西北部湖里地区划出2.5平方公里作为经济特区。1981年10月15日,厦门岛西北部一个小渔村旁,一声爆破巨响,正式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大幕。

1982年1月,印尼华侨陈应登与厦门市签订投资合同,成为在厦门经济特区独资设厂的第一位外商。1983年,全国第一个以“国际”冠名的民用机场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正式通航。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写下“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是年,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131平方公里。1985年,厦门设立新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厦门的对外开放之路,每一步都坚定有力、敢为人先。

鹭江潮涌,沧海放歌。40年岁月峥嵘,初心不泯。40年接力付出,不舍昼夜。放眼鹭岛内外,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纷至沓来,通用电气、戴尔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抢滩登陆,“厦门制造”销往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座胸怀沧海、向海而兴的国际花园城市,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开放气度,备受世人瞩目青睐。

厦门的国际“朋友圈”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扩大。目前,厦门已陆续与13个外国城市结成国际友好交流城市,与20个外国城市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连续六次荣获国际友城交流合作奖,与2000多个海外商协会、社团保持良好互动,同各国驻华使领馆保持频繁往来。菲律宾、新加坡等国更直接选择在厦门设立总领事馆。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放眼未来,厦门经济特区正迎来开放发展新契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塑造厦门陆海联动立体开放新格局;对标先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厦门与世界经济体系深度融合。

时代选择了厦门,厦门不负于时代。面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时代新命题,厦门以行动为笔、汗水为墨,在打造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征程中,奋力书写开放发展新答卷。□

上一篇新闻

你要的航拍中国解说词来了:第二季之福建

下一篇新闻

和《航拍中国》一起,开启福建的空中之旅(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