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赛尚服饰董事长黄得贵:唯有奔跑,才有出路~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四十年前的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它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那支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短短六千字,激荡四十年。
2017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说,明年要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习近平指出,明年就是4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遇到过困难,我们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
四十年改革开放风雨历程,蕲阳大地都发生了哪些变迁?从本期起,蕲春网(cnqichun)将联合县内主流传播平台,陆续推出系列报道,邀您一起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
今天,本微信公众平台刊发第一期《赛尚服饰集团董事长黄得贵:唯有奔跑,才有出路》。
塞尚服饰集团高管团队
“没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赛尚服饰集团不可能有今天。作为一家蕲春本土企业,面对各种挑战,唯有不断奔跑,跑得更快些,才能让企业立足不败之地!”
——湖北赛尚服饰集团董事长•黄得贵
唯有奔跑,才有出路
赛尚服饰四十年变迁的故事
和国内其他地方一样,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也是蕲阳大地上日新月异的一段历程。一大批来自于本土的企业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就是其中最好的见证。
诸多蕲春本土企业中,从“美春服饰”裂变成长的湖北赛尚服饰集团,是其中的佼佼者。
塞尚服饰集团车间一角
目前,集团公司下设湖北赛尚、湖北美春、上海塞尚三家子公司。企业员工2000多人,生产车间面积达4万平方米,拥有各类专业缝制设备2280台(套),具有年定制、加工100万件(套)中高档服装的生产能力。
不仅如此,赛尚服饰集团还持续保持着每年出口2600万美金的发展规模,拥有西装个性化定制智能工厂,能够提供西装(全手工、半手工、全毛衬、半毛衬和粘合衬)、衬衫、风衣、大衣、休闲装的高级定制,是中国服饰行业个性化定制研发、生产、配送、服务的最专业工厂之一。
不变,不转,死路一条
“不变、不转,死路一条!”这是湖北赛尚服饰集团掌舵人黄得贵深有感触的一句话。
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四十年,正是集团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当时所谓的“美春服装厂”,起步阶段只是漕河老街的一个裁缝作坊。
几位师傅,几把剪刀,几台缝纫机,撑起了这家手工社。随着早年本地发展纺织工业的步伐加快,服装厂的规模也慢慢变大。
1992年,服装厂与日资合作,正式组建“美春服饰”。“美春服饰”中的“美”字,由日资企业推荐,因为这个厂在蕲春,同步也就用上一个“春”字,“美春”之名由此得来。
1995年,在厂技术员、技术部长、技术副厂长、技术副总等多个岗位历练过的黄得贵,走上“美春服饰”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岗位。
“那些年,厂里主要与外资合作,做的活儿大部分是来料加工。订单绝大部分来自日本。数年打拼,美春服饰集团成为黄冈市最大的出口创汇企业。
领跑业内的生产线
“对实体企业尤其是服装企业来讲,不变、不转,只有死路一条!”回首几十年历程,黄得贵十分感慨。
1997年7月,史上最严重的金融风暴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景象。金融风暴席卷泰国,诱发泰铢贬值。不久,风暴开始横扫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
而在当时,就在国内不少企业纷纷收缩产业链来抗击风暴的时候,“美春服饰”在分析国内外服装市场走向之后,决定迎难而上,上马兴建第二美春生产车间。
时隔十年之后的2008年,由美国华尔街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金融危机再度席卷全球。各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实体经济产生剧烈波动。
就在这一年,美春服装的订单依然供不应求,面对金融危机考验,美春人决定趁势而上,上马兴建“第三美春”生产车间。
领跑业内的生产线
弹指挥间的几步险棋,让“美春服饰”集团走出了实力不强、规模不大的困扰,开始拥有独立、齐全的生产条件,企业资产不断扩张的同时,也为后来的发展裂变,打下基础。
最近几年,面对内地劳动力成本连年增加和企业持续出现“招工难”的困局。“美春人”又在不断调整生产布局。
几年来,赛尚服饰集团在江西、黄石、浠水、黄梅和蕲春县内多个乡镇布局“卫星厂”40余家,把工厂办到了工人的家门口,吸纳了1000多人就近就业。
“接到订单后,先在总厂把服装裁剪好,然后再把缝制这个环节交给‘卫星厂’来完成。同时,我们还派出技术人员上门面对面指导,严把质量关。缝制环节完成后,半成品再返回总厂来继续加工、包装、发货!”黄得贵介绍说。
看似不经意的“变”和“转”,在一定程度避免了用工荒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扶贫,有效拓展了企业的生产产能,甚至帮助一些合作伙伴实现个人创业的梦想。
“一石三鸟”的布局,让赛尚服饰集团的产能提高了一倍以上。总厂完成1万件的时候,“卫星厂”能完成2万件的生产能力。
挑战无时不在,商场如战场,唯有不断地“变”和“转”,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一项业内数据表明,过去20年间,国内服装行业持续面临洗牌、淘汰,一大批企业在市场残酷竞争中被迫“倒下”。
省内某地一家服装企业,几乎和“美春服饰”同样规模,同时间起步,正是因为不变、不转,最终走上破产清算道路。
不看远些,就没有未来
战术上的成功,不及战略上的布局。这句话在赛尚服饰集团得到了充分印证。
从今天看,“赛尚服饰”集团成功实现凤凰涅槃,成为颇有影响力的一家服饰企业。
然而在10年乃至20多年前,这家企业也曾面临重重考验,举步维艰。
2001年,县里提出国有企业全面改制的部署安排,当时还是国有企业身份的“美春”也被纳入限期改制的范畴。
而那时,几千号工人的企业看上去红红火火,其实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话语权和自主权,所有人其实都在为合资方打工;二是企业连年亏损,包袱日渐沉重。
谁来接盘?怎么接盘?思考了半年多,黄得贵很长时间都没有下定接盘的决心。
考虑到自己在服装行业摸爬滚打二十年,积累了一定人脉和市场关系,拼一拼,未尝不可。同时自己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企业,对“美春服饰”这个厂有着深厚感情,思前想后,这才接过了重担。
企业改制,活力四现。
“美春服饰”放手大胆地走创品牌、拓市场的发展之路。既做来自于日本合作方的各种订单,也做企业自创的“斯多塞尚”品牌系列服饰,几千号员工共同努力,终于闯出了“血路”。
最让“美春人”引以为傲的是新上智能定制服装生产线。
智能服装定制生产线
赛尚服饰再度转型,起步于2012年,2016年逐步迈入鼎盛时期。
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市场”都是最现实的考官。当时,最大的订单客户把50%的订单向东南亚市场转移,赛尚服饰很快就面临着吃不饱的考验,逼着企业必须转型。
基于对国内外服装消费市场的研判,“美春人”认为,未来趋势是消费者个性化。如果不抓住机遇,上马智能化工厂项目,就很难适应稍纵即逝的市场变化。
走单件流水之路,全面启动“小订单、高附加值”发展模式。
智能衣装生产线
今天我们实地参观这个“美春人”推动的智能化工厂,不得不为他们的慧眼所震撼。
在企业旗舰店,客户只要进入智能3D量体服装间,通过专用设备扫描,个人的体型、身高、腰围、肩宽等基本信息,立马可以上传至后台,显示平台即可呈现着装效果,客户可反复调整、更换服装式样,一人一版。
在网站、企业天猫店等互联网平台上,任何一个客户和消费者也可以自行选择服装面料颜色、档次、版型、价格,然后提供个人身高、腰围、肩宽等详细信息。
客户确认信息后,服装立即进入裁剪、制作、加工、包装程序,流水线作业之后,一般在10个工作日内,即可向客户交付定制的服装。
企业法人要不断否定自己
没有一成不变的战略,对于企业这艘大船,不断矫正、修正航线,否定自己的念头,也同样至关重要。
黄得贵回忆说,早在2002年,由于劳动力成本非常具有竞争力,东南亚一带就开始出现服装业逐步转移的趋势。不仅如此,东南亚服装出口到日本,还属于免税范围。
而在“美春”,高峰时期曾经拥有2700多名员工,即便是现在,总厂也有1200多人。按照今天员工月薪平均3200元,这还不包括“五险一金”和其他福利待遇。
曾经,“美春人”也考虑过到东南亚办厂,减轻企业劳动力成本压力。甚至在柬埔寨都物色好了办厂位置。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午餐。“美春人”发现,东南亚尽管劳动力价格低廉,对外资办厂而言,也有不少风险。比如,安全因素、当地法律制约等等。
几经思量,“美春人”决定放弃这种路径,引进日本丰田“精益缝制”模式,采用“小批量、快节奏”继续在国内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进军欧美等地个性化服饰市场。
企业法人要不断否定自己,目的是为了找准更好的路径。
高贵不贵,这句企业打出的广告语,显示了企业品质和方向。实践证明,“美春人”选择智能化工厂之路,也为自己赢得了丰硕回报,一批批订单随之而来。
“北美分公司正在筹建之中。未来五年,赛尚服饰集团将全面转型为‘智能化’工厂,在全球布局1000家品牌高级定制店,服务1000家个性化定制客户。”
“相信我们一定会实现着‘两个1000’目标!”黄得贵说。(采编:蕲春网编辑团队)
▼
近期爆文速览
欢迎朋友圈
图文来源:蕲春网
编审:大鸟、李彬
违者必究
<End>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