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海底捞年收超过100亿 实控人移民新加坡 上市前突击补交员工社保

日前,海底捞向香港联交所递交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文件。

港交所也公布了海底捞国际控股递交的上市申请,意味着海底捞或成为继呷哺呷哺和颐海国际又一家在港股上市的内地火锅企业。

作为公众耳熟能祥的知名火锅企业,海底捞申请在港交所上市也赚足了公众眼球,但随着招股文件的公开,也曝光出一些内部经营问题。

近年来,随着海底捞知名度的提升,海底捞老板也逐渐走近公众视线。

据悉,海底捞由张勇舒萍夫妇、施永宏李海燕夫妇创办,目前张勇舒萍夫妇已入籍新加坡,两人合共拥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62.70%权益;因此,张勇舒萍夫妇是海底捞的实际控制人。

海底捞年收超过100亿 实控人移民新加坡 上市前突击补交员工社保

而在占有大额股本权益的前提下转入新加坡国籍,海底捞的实际控制人被质疑是在变相转移资产。

海底捞年收超过100亿 实控人移民新加坡 上市前突击补交员工社保

招股文件显示,2017年,海底捞营收约为106.37亿元,同比增长36%左右;本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度溢利约为10.3亿元,同比增幅在40%左右。

年度溢利则由2015年的4.11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在70%左右。

海底捞年收超过100亿 实控人移民新加坡 上市前突击补交员工社保

同时,海底捞拥有及营运的餐厅数量达到320间,在中国内地拥有296间餐厅,在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的新加坡、韩国、日本及美国等地区拥有24间餐厅;换言之,海底捞算是一家国际性餐饮公司。

同时,海底捞也在不同城市进行布局,并且从一二三线城市来自的收入,也较为均衡。

数据显示,2017年海底捞一线城市门店数量为65家,营业收入为29.59亿元;二线城市门店数量为120家,营收收入为52.3亿元;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量为69家,营收收入为15.18亿元。海底捞海外门店营收为7亿元。

海底捞年收超过100亿 实控人移民新加坡 上市前突击补交员工社保

并且,在2018年海底捞打算继续扩展经营版图,计划开设180~220家新店,以此来顺应中国餐饮服务市场持续稳健发展的行业背景。

海底捞预期2017年至2022年中国餐饮服务市场继续以复合年增长率9.6%保持稳步快速增长,2022年总收入将达到6.28万亿元。

海底捞年收超过100亿 实控人移民新加坡 上市前突击补交员工社保

门店数量的快速增长虽有利于扩大品牌知名度,扩张营销网络,以此快速增长营收,但也给海底捞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在近3年里,海底捞流动负债净额快速增长。

据媒体报道,数据显示,2015年,海底捞流动负债净额为6040万元、2016年为3.86亿元、2017年则增长到了11.56亿元,在2年时间内增长高达18倍。而在截止今年3月31日,流动负债更增至14.41亿元。

因此,海底捞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在不断降低,2015年分别为0.95,0.92;2017年分别为0.56,0.52,比2015年下降了将近一半。

对此,业内人士向《财经啸侃》特约、独家撰稿人王诣予表示,海底捞在流动负债净额大幅增加,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不断降低,这意味着海底捞资产变现以及在短时间内偿还贷款的能力在不断减弱,资金运转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经营背景下,海底捞在招股书中又曝光出临近上市才补缴员工社保的事实,也引起了投资者对其经营能力、内部管理机制的质疑。

招股文件显示,海底捞已对2015-2017年员工的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的欠缴金额分別作出补缴2360万元、3620万元及2820万元,共计8800万元。

对此,海底捞方面解释称,之前未缴纳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大量的劳动力和相对较高的流动性;

二是缺乏经验的人力资源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并无完全理解;

三是许多员工不愿缴纳。

如今,海底捞先选择在港交所申请上市,大有未来“曲线上市”的意味,显露出其资本扩张的野心。

海底捞创始人、董事长张勇就上市问题表示,上市让海底捞有了一层保护,上市公司的地位和社会股东能帮助海底捞解决一些困难,上市还可以促进公司正规化,也能让海底捞更为“知名”和“成功”。

而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底捞上市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想实现整个品牌价值的最大化;二是希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将其国际化进程提速。在行业利好以及海底捞品牌良好的前提下,上市对其整体的战略以及未来的国际化布局是非常有好处的。

海底捞年收超过100亿 实控人移民新加坡 上市前突击补交员工社保

目前,我国火锅行业在中式餐饮市场占有最大份额,约为13.7%,市场蛋糕虽大,但由于火锅行业门槛低,越来越多的品牌涌入,销售领先品牌和占有市场份额较大的品牌领先优势并不明显,竞争压力不言而喻。

以曾经的“中国火锅第一股”小肥羊火锅(下称“小肥羊”)为例,这只“火锅第一股”上市仅3年,就被摘牌私有化。

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小肥羊营业额实现43.3亿元,名列全国餐饮企业百强第二。2005年底,小肥羊的终端门店达到716家,其中直营店80家左右。2008年6月,小肥羊在香港上市。然而,上市不到一年,2009年3月,百胜斥资4.93亿港元入股小肥羊,占股20%,随后不断增持,直至2011年5月3日以近46亿港元现金私有化小肥羊。

“管理团队之间的磨合与管控,是被外资收购的品牌普遍会面临的问题”,业内人士向《财经啸侃》特约、独家撰稿人王诣予表示,小肥羊被外资收购后并不适应,磨合不佳,内部管控政策失调,并且小肥羊相对小众,市场竞争地位不佳,门店数量缩水,最终摘牌退市。

而现在如日中天的呷哺呷哺旗下高端火锅品牌“凑凑”也与海底捞形成对标局面,二者在抢占市场的同时,也面临着快速扩张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挑战。

数据显示,呷哺呷哺自2014年上市至今一直呈现稳健发展态势,从2014年到201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2.02亿元、24.25亿元、27.58亿元、36.6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1.41亿元、2.63亿元、3.68亿元和4.2亿元。

但是,呷哺呷哺2017年财报显示,其旗下高端品牌湊湊呈现亏损状态,亏损金额为2490万元,经营情况也不容乐观。

“对于餐饮市场来讲,谁能全面覆盖中间价格带,谁就能在竞争中首先打开市场,占有竞争优势”,业内人士称。

据悉,呷哺呷哺高端火锅品牌凑凑客单价定位在130元左右,更加注重消费者对餐饮消费环境格调、服务细节的要求以及目前的消费时尚,弥补了其在中高端市场的空白。

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海底捞乃至整个餐饮行业都面临的挑战,不论哪个餐饮品牌食品安全问题遭到曝光,并迅速发酵,对于该餐饮来讲都是一种“死亡宣告”,业绩也会呈断崖式下跌。

2017年8月25日,有媒体曝出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太阳宫店出现老鼠爬进食品柜、店员在清洗打扫卫生用的簸箕时与餐具同池混洗、用顾客使用的火锅漏勺掏下水道的现象。

事件迅速发酵,引发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北京市食药监局也立即对涉事门店进行立案调查,并对海底捞位于北京地区的1家中央厨房和26家门店开展全面检查。并且约谈海底捞总部,限期整改。

虽然海底捞后续完成整改,被社会公众指出的问题和建议也全部纳入整改措施,但是“老鼠门”事件还是成为了海底捞一个不可磨灭的污点。

未来,即将上市的海底捞是会像小肥羊一样昙花一现,淹没在资本市场海洋之中,还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继续发展成为新的“中国火锅第一股”,成为投资者热议话题。(作者:王诣予)

上一篇新闻

海底捞是新加坡企业你知道吗

下一篇新闻

持续亏损2亿!海底捞拉响警报,董事长移民后成为新加坡首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