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1日 星期六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国捐款1亿元,祖籍泉州,卖花生糖的小商贩起家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国捐款1亿元,祖籍泉州,卖花生糖的小商贩起家


疫情当前有大爱!

大陆以外,谁捐款最多? 截止2月2日,从单个公司来看,印尼金光集团捐款1亿排第一,白俄罗斯的WG集团捐7000万排第二,英国利洁时集团捐款5060万排第三。大陆以外的企业超过188家企业捐款,总金额超过了10亿。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国捐款1亿元,祖籍泉州,卖花生糖的小商贩起家

大陆以外谁捐款多?祖籍泉州印尼富豪捐款1亿!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国捐款1亿元,祖籍泉州,卖花生糖的小商贩起家

金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黄志源(左2)


大陆以外谁捐款最多?

为助力抗击疫情,印尼金光集团捐款1亿元排第一!

黄志源,现为金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集团由其父亲黄奕聪创办,始于1962年,至今已发展为拥有资产200多亿美元,员工人数15万名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其中,由黄志源掌舵的APP(中国),事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年黄志源随父亲黄奕聪回到祖国,开始APP(中国)的发展之路,如今,在中国已拥有了20多家全资或控股浆纸企业并拥有近20家林业公司,总资产约1726亿元人民币。

APP(中国)是人工林种植规模最大的浆纸企业,黄奕聪也被誉为“纸业大王”。祖籍福建泉州洛江的金光集团一代掌舵人黄奕聪,曾被《福布斯》评为印尼第一大财团,掌握全球最大的棕榈油产业链,其家族拥有的油棕榈土地就与8个新加坡国土面积不相上下,也被誉为“食油大王”。

在中国,金光集团还涉猎房地产等多元化投资产业。2011年,黄奕聪以120亿美元家产,被《亚洲全球》杂志评为印尼首富。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国捐款1亿元,祖籍泉州,卖花生糖的小商贩起家

受邀参加国庆阅兵观礼等系列庆典活动,黄志源在天安门城楼上


资料显示,迄今为止,金光集团及其创建人黄奕聪的慈善基金会,对中国大陆捐赠总额已超过12亿元。

1992年,金光集团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中国,作为造纸行业的领头羊,如今,该集团引领了中国纸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为中国从造纸古国迈向造纸强国贡献了重要力量。

家族二代掌舵人黄志源曾表示,金光集团将继续坚持不懈的努力,传承延续中华民族造纸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继续贡献力量。

绿色发展始终是制造业的底色,APP(中国)从治本入手,形成了“以林养纸,以纸促林,林纸结合”的良性循环,使得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去年12月13日,APP(中国)再获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认可,斩获“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019中国企业最佳实践”荣誉称号。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国捐款1亿元,祖籍泉州,卖花生糖的小商贩起家

黄奕聪父子带项目寻根:闪光的金子有好福气!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国捐款1亿元,祖籍泉州,卖花生糖的小商贩起家

金光集团的缔造者黄奕聪


2019年1月26日周六19时43分,金光集团创始人黄奕聪先生于印尼雅加达的家中逝世,享年98岁。

金光集团创立于1938年,当时,创始人黄奕聪叫Oei Ek Tjhong。为什么给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起名“金光”?黄奕聪曾如此解释:“金子是世界上最有价值和贵重的东西,而闪光的金子则意味着有好福气。黯淡无光泽的金子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即使有,也无法和烁烁闪光的金子相比,这就是我选择‘金光’作为公司名称的想法。”

早年,黄奕聪白手起家,他骑着自行车在印尼望加锡售卖花生糖,从小商贩起步。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在不久之后,黄奕聪与他的二弟一起创立了面包店、饼干店和糖果店,并建立了几家工厂。金光集团就是这样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发展成长。

在印尼,黄奕聪曾为印尼首富,并享有“椰干大王”、“食油大王”、“纸业大王”等称号。

黄奕聪虽身处异国他乡,却心向祖国、心系桑梓,兼济天下,生前不遗余力地回报祖国和家乡。不忘故土,视家乡发展为己任,倾一腔热忱,自1995年起,黄奕聪陆续为泉州罗溪家乡捐建包括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奕聪学园,以及罗溪金光大道等,投入资金超过1.2亿元。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国捐款1亿元,祖籍泉州,卖花生糖的小商贩起家

泉州罗溪金谿黄氏大宗祠


木有本、水有源,人有宗、族有祖,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皆不忘根本。

黄奕聪,原籍福建泉州大罗溪村(今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镇),于1923年在家乡出生,直到1930年才随母亲离开家乡“下南洋”,到了印尼苏拉威西望加锡(Makassar)(注,即今天的印尼南苏拉威西省省会乌绒班当市),与在当地经营小食杂店的父亲一家人团聚。

这里需要增添一笔,黄奕聪真实的出生年份是1922年,初到印尼时,被误登记为1923年。

金谿紫云黄氏家族,世居罗溪,迄今已有600余年,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个家族簪缨继起,人才辈出,古之名人黄维清、黄士藻、黄赞恩等,还有泉州清代武状元黄培松的师傅黄纪堂,皆出于此。

晚清罗溪金谿黄氏族中,传有“状元在京,探花在城,侍卫在门口埕;相拍阮毋(不)惊,相告阮稳赢”之认亲典故。如今,在金谿黄氏大宗祠,祠堂内外竖旗立匾。每方旗匾都在向世人诉说着金谿黄氏历代先人创下的不凡之业。除了大宗祠外,金谿黄氏还建了三座小宗祠:分别为双溪池亭的添怀家庙(大三房一系裔孙建祠)、双溪西头埔的英斋宗祠(二房长裔孙建祠)、前溪官路的宾峰宗祠(属于二房四裔孙一系),且紧紧围绕在金谿黄氏大宗祠身边,形成了恢宏壮观的宗祠群。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国捐款1亿元,祖籍泉州,卖花生糖的小商贩起家

泉州当地讲古名人黄德模在金谿黄氏大宗祠《罗溪讲古》


金谿黄氏大宗祠厅堂,有楹联“经文纬武双进士,映雪囊萤数公卿”,英斋宗祠的门联写道“祖孙龙虎榜,父子科第家”,足以看出金谿黄氏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以振家声。旧时,宗祠曾设馆兴学,延聘塾师,教育子孙。另外,大宗祠每年有春冬祭祀,对于团结族人、凝聚族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黄奕聪,属于英才辈出的罗溪“金谿黄氏”,位于泉州洛江区罗溪镇的后溪,发源于八峰山麓,古时传溪中细砂有金,故称“金谿(xī)”。罗溪金谿黄氏之开基始祖,系明洪武年间的紫云黄氏伯斋公。

到印尼后,幼小的黄奕聪于1931年至1941年间,先后在当地华侨小学、光华中小学就读,受过一定的中华文化教育的熏陶。1942年2月,因日军占领印尼各地,他被迫辍学,时值念高中。

回家后,黄奕聪在家中协助双亲谋生,他向当地一些卖糖果、面包、饼干等商户赊购食品,然后到望加锡的大街小巷,骑着自行车沿街叫卖,独立谋生,令他记忆最深的要属卖花生糖。

由于政局动荡,加上很多食品、生活用品都很紧缺,从杂货店、面包房等小营生做起,历经近十年,黄奕聪积累了自己的人生第一桶金。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国捐款1亿元,祖籍泉州,卖花生糖的小商贩起家

黄奕聪(中)回泉州故里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荷兰殖民军又“卷土重来”,印尼人民进入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斗争。当时各种食品及日用品很是奇缺,尤其是印尼共和军占领的地区。

此间,黄奕聪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开始自营起食杂店,后来他还创办了一家小型面包饼干厂。当时,黄奕聪做的是双向经营,把面包饼干供应到印尼的苏拉威西中部及北部地区,然后又从这些著名的椰干产地,采购椰干回到望加锡销售。到上世纪50年代,黄奕聪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椰干商,每月可销售一千吨左右的椰干。

1956年,随着生意扩大,黄奕聪从望加锡移居到印尼东爪哇省首府泗水市。不久,他在任抹县(Jember)新河地区(Kali Baru),投资一百多万印尼盾,创办一座面积有2000公顷的小橡胶园和咖啡园,这在那时,该投资额已是一笔相当大的数字,不过,因工人经常出现罢工等一堆麻烦事,黄奕聪只好忍痛出售。也因同样的困扰,他后来又将两家工厂卖掉;而这失败的教训,也促使黄奕聪下决心把事业领域再次迁移。

1960年,黄奕聪移居印尼首都雅加达,并于同年创办了“金光公司”(C.V.Sinar Mas),从事农土特产品进出口业务。当时,黄奕聪对外输出的主要产品,是他曾经营过的拿手产品椰干及肉豆蔻,其输入产品,则以烟纸、丁香及纺织品等为主。

黄奕聪的印尼名,叫伊卡·芝布塔·威渣雅(Eka Tjipta Widjaya),其创办的金光集团,是当今印尼第三大华人企业集团。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光集团一直被印尼或东南亚有关经济刊物列为印尼全国最大的200家企业集团(包括印尼原住民企业集团)之一,仅次于另外二位闽商林绍良的“三林集团”、谢建隆“阿斯特拉集团”之后。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国捐款1亿元,祖籍泉州,卖花生糖的小商贩起家

金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黄志源(左)


黄志源,现任金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是黄奕聪的长子,毕业于北京大学。

有一段历史,值得重提。1955年,周恩来总理赴印尼万隆出席亚非会议,会见当地华侨代表时,操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黄奕聪当即引起了总理的注意。周总理对他说:“普通话说得很好嘛,以后要继续学好中文,弘扬中华文化。”

周恩来还建议黄奕聪将孩子送到中国学习中文。周总理的关怀,让黄奕聪深受感动,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回到家中,黄奕聪对当时尚在读小学的两个儿子黄志源、黄鸿年说:“你们做好准备,我随时都会把你们送到毛主席、周总理身边学习中文。”

黄奕聪时常告诫子女:“根在中国,在外漂泊,不能做个没有根的游子。”黄奕聪家族二代子女,均各自在中国做出了一番事业,其中,由黄奕聪先生长子黄志源掌舵、主营林浆纸一体化造纸产业的金光集团APP(中国),于1992年起到中国投资兴业,是目前唯一一家跻身世界纸业五强的海外华人企业。

当年因战乱,黄奕聪没能在校园渡过更长的时光,乃一生之遗憾。故此,黄奕聪十分注重家族后代子女的教育,也遵循周总理教诲,他先后将子女送往中国的清华、北大等名校接受教育,让家族二代学习中华文化。

2010年,以祖父黄奕聪名字命名的“黄奕聪慈善基金会”,在中国民政部注册成立,至2018年底,APP(中国)和黄奕聪慈善基金会在中国国内累计捐赠已逾8亿元。

受到祖父黄奕聪、父亲黄志源的影响和言传身教,2006年,家族第三代黄杰胜、虞蘅夫妇喜结连理后,除了发展个人事业,亦将公益慈善当成了自身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国捐款1亿元,祖籍泉州,卖花生糖的小商贩起家

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的新加坡著名企业家、前中策集团主席黄鸿年


黄奕聪与夫人赖淑华育有六男二女,后来均分布于家族旗下公司,早年,他布局二代接班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底层做起。他的子女们从学校毕业出来,就被派往旗下的食用油厂、造纸厂、棕榈种植园等处。

黄奕聪曾表示,“我的孩子们经历这种见习及工作过程,平均要8年到10年。”通过基层训练后,黄奕聪再择才选用,按各人的特长,分派到各大企业出任经理、董事、正副总经理以至副董事长等职。

黄柏年,是黄奕聪第五子,他负责的上海外滩的威斯汀大饭店,当年整个项目历时8年,期间遭遇过“拆迁难”、金融危机等困难,但黄柏年后来回忆称:“父亲常说,‘我们的根在中国’,所以,当时虽然很困难,我还是继续盖。现在市场证明,我胜了!

1994年,时年38岁的黄柏年到上海,就有一个梦想,在上海滩顶好的地段,兴建一座21世纪杰出建筑。

相比几个兄弟姐妹,次子黄鸿年在中国的影响力可能还要大一些。因他创造著名的“中策现象”,黄鸿年被誉为“中国资本运作的第一导师”。

黄鸿年,现为印尼第一大财团金光集团董事、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亚太策略投资控股大股东、新加坡黄鸿年基金会会长,曾位列2018年福布斯新加坡亿万富豪榜单第19位,被誉为新加坡股市“金手指”。

1960年10月,黄鸿年在轮船上颠簸一星期后,来到广州,本想在中国闯荡的他,却因当时施行计划经济而退却,十年后重回父亲的金光集团。据说,当年黄奕聪原本是想让时年16岁的黄志源到北京求学,临行时,黄奕聪临时做出了决定,让黄鸿年也跟着哥哥一道去北京。

离开中国后,黄鸿年在家族企业做事,1990年,他发动了一起新加坡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战,一举并购“新加坡置地”(原名“新加坡土地”)。第二年,他乘胜出击,于1991年在香港收购了处于亏损状态的日资上市公司“红宝石”,并于当年12月更名为“香港中国策略投资公司”,即“中策”,并出任香港中国策略投资有限公司主席。当时,在“中策”持有相当股份的重量级财团个个不同凡响,如李嘉诚的和黄集团、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财经界俗称“大摩”)、以及日本伊藤忠商社等。

由黄鸿年引发的“中策现象”,靠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然后到海外上市“倒卖”,已被世界多所知名大学视为经典案例列入MBA教材。应该说,“中策现象”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有人主张以开放的视角来看待,不过亦有人持不同意见,褒贬不一。

客观地说,“中策现象”效应不可小觑,当年黄鸿年哗啦一下打开了所谓“资本经营”第一道闸门,大面积收购国有企业,尤其“天时地利人和”特殊背景,但也一时间争议四起,让效者如云,甚至走入歧途。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


上一篇新闻

截至9月26日24时江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盛裕集团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方案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