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老院的新生,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内容来源:景观邦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交替,
感受徘徊在新旧之间的过去与未来!
1、“薇”酒店
‘薇’酒店是桔子酒店旗下品牌,是本土文化逐渐国际化而衍生出的高端精品酒店品牌,旨在让客人真实感受到‘定制’的酒店服务。‘薇’酒店位于中国的一线城市,得天独厚的位置使得它可以充分从当地的文化和背景中汲取养分,同时又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奇思妙想的设计手法相融合。
为了满足都市旅行者的需求,酒店采用许多现代的设计手法,结合了奇思妙想的艺术品设计以及美味的菜肴,打造出了舒适宜人的空间。北京后海‘薇’酒店的设计顾问 MinistryofDesign是来自新加坡的国际知名设计工作室,他们负责了北京后海 ‘薇’酒店包括整体策划、品牌设计、室内设计与艺术创作的所有设计。
▼酒店外观
北京.后海.‘薇’酒店
“薇”酒店的旗舰店位于北京后海的胡同区。它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后海湖边,毗邻后海公园以及历史悠久的 老北京胡同,胡同里一直有当地居民居住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酒店不远处则是著名的北京后海酒吧街。
作为一个改造项项目,酒店整个园区是由一系列50年代的历史建筑组成,设计师并对这些建筑进行艺术处理和改造,成就了具有‘多面’的园区环境。客人可以从酒店园区内发掘到不同的空间,包括一系列的园林景观,一个面向繁忙的胡同路的面包咖啡房,一个可以俯瞰后海的屋顶酒吧,设施齐全的健身房以及八十多间客房和套房,其中一些房间还配有独立花园或者享有俯瞰后海的视野。
▼夜景
建筑及景观设计
酒店院内的几栋建筑风格手法各不相同。尽管这几栋楼的主基调是中国传统建筑,但不同建筑却有各自不同的装饰特点,包括非常传统的中式挑檐及檐口装饰,特色的脊兽,富于雕塑感的阳台以及传统的回形窗棂。
设计解决方案是通过色彩与景观来对这些不同特色进行整合和处理。设计师将所有的建筑都刷成炭黑色,同时用非常现代的金漆将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细节/雕塑强调出来。
这些金漆的细节在深灰的背景中凸显闪耀,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对传统的建筑细节进行‘编目’。当客人进入到酒店园区中,这些细节‘条目’便会逐渐引起注意,从而使人注意到传统建筑形式和现代的差别:这种微妙的 并置强调了任何改造设计都会带来的巨大矛盾。
从概念上讲,设计利用充分所有建筑之间的空间,并依此把整个酒店园区联系起来,打造出一个整体的环 境体验。园区的景观和地面在构图上采用一种‘冰裂纹’的图案,这种图案最初来源与中式屏风。图案延伸并被立体化,它在建筑附近延续并上升,从而包裹打造出了客房专属阳台或者客房内庭院空间。
▼露台休息区
▼传统的中式庭院
▼露台
▼精心设计的建筑细部
▼屋顶天吧
装置及房间艺术品
每个‘薇’酒店的设计都是围绕着它的地域及文化进行展开的。对北京后海‘薇’酒店来说,设计的灵感来源于 后海湖以及在周围栖息的动物们。在我们想象中,‘薇’酒店所处的环境应该使它周围的栖息动物有一个神奇且具有魔力的奇妙变化。
这些可爱的动物们,狐狸,兔子,鹿从单纯的动物转化成更加拟人化的角色,就像动画片中,动物都被赋予人的特质一样。在转化成人的过程中,这些动物还被赋予了新的特质,它们对周遭世界充满好奇,并像旅行者一样开始探索湖边有趣的景点并最终抵达北京最具标志性的历史古迹——长城,故宫,天坛等。这些动物分布在酒店园区中和客房里。另外,设计师还设计了另外一系列艺术品,它们更着重讲述‘中国文化的进化’,客人们可以在电梯厅及走廊等公共空间发现这样的艺术品。
▼客房露台
2、水墨轩
项目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项目类型:茶舍
设计内容:建筑+室内+景观
项目面积:约450平米
主要用材:超白热弯玻璃、实木、钢、水泥漆
设计公司:建筑营设计工作室(ARCHSTUDIO)
设计团队:韩文强、丛晓、赵阳
这是一处隐藏在北京东四十一条旧胡同北部的茶室——水墨轩。如果你不留心,茶室的门脸很可能会被错过。它隐秘地藏在两个完整的院子之间。但你一旦走近它,才会发现里面别有一番洞天。这间夹在两个四合院之间的茶室,是一件古建经过改造后的作品。
水墨轩茶室在改造前,院子内有5座旧房子和几处破旧的临建。它曾是一个因经营不善而破败的私人会所。历经三年,如今的它经过翻修已经成为了一个可以供人饮茶、咖啡、酒,也附带展览功能的休闲空间。
改造旧四合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旧址的建筑质量在房子的不同位置有很大的区别,改造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清楚。”负责这个项目的主设计师韩文强介绍说,“我们需要一边设计一边试验,最后确立了新旧搭配的方法。”
项目位于北京旧城胡同街区内,用地是一个占地面积约450平米的“L”型小院。院内包含5座旧房子和几处彩钢板的临建。院子原本是某企业会所,后因经营不善而荒废。在搁置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小院现在即将被改造为茶舍,以供人饮茶阅读为主,也可以接待部分散客就餐。
设计理念
1.修复旧的。整理和分析现存旧建筑是设计的开始。北侧正房相对完整,从木结构和灰砖尺寸上判断,应该至少是清代遗存;东西厢房木结构已基本腐坏,用砖墙承重,应该是七八十年代后期改建的;南房木结构是老的,屋顶结构是用旧建筑拆下来的木头后期修缮的,墙面与瓦顶都由前任业主改造过。
根据房屋的年代和使用价值,设计采取选择性的修复方式:北房以保持历史原貌为主,仅对破损严重的地方做局部修补,替换残缺的砖块;南方局部翻新,拆除外墙和屋顶装饰,恢复到民居的基本样式;东西厢房翻建,拆除后按照传统建造工艺恢复成木结构坡屋顶建筑;拆除所有临建房,还原院与房的肌理关系。
2.植入新的。旧有的建筑格局难以满足当代环境的舒适性要求,新的建筑必须能够完全封闭以抵御外部的寒冷。为此,我把建筑中的流线视觉化,转化为“廊”的形式,在旧有建筑的屋檐下加入一个扁平的“曲廊”将分散的建筑合为一体,创造新旧交替、内外穿越的环境感受。
在传统建筑中,廊是一种半内半外的空间形式,它的曲折多变、高低错落,大大增加了游园的乐趣。犹如树枝分岔的曲廊从室外伸展到旧建筑内部,模糊了院与房的边界,改变院子呆板狭窄的印象。轻盈、透明、纯白的廊空间与厚重、沧桑、灰暗的旧建筑形成气质上的反差,新的更新、老的更老,拉开时间上的层叠,新与旧相互产生对话。
曲廊在原有院子中划分了三个错落的弧形小院,使每一个茶室有独立的室外景致,在公共和私密之间产生过渡。曲廊的玻璃幕墙好似一个悬浮地面之上的弧形屏幕,将竹林景观和旧建筑形式投射到茶室之中,新与旧的影像相互叠加。曲廊同时具有旧建筑的结构作用,廊的钢结构梁柱替换了局部旧建筑中腐朽的木材,使新与旧“长”在了一起。
3、 扭院儿
项目地址:排子胡同,北京
项目类型:民居改造
用地面积:225.4平米
建筑面积:161.5平米
主要材料:灰砖、橡木板
设计时间:2016.06-2016.09
施工时间:2016.10-2017.05
设计团队:韩文强、黄涛
设计公司:建筑营设计工作室
家具配饰:宋国超
摄影师:王宁、金伟琦
撰文:韩文强
项目位于北京大栅栏地区的排子胡同,原本是一座单进四合院。改造的目的是升级现代生活所需的必要基础设施,将这处曾经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传统小院儿转变为北京内城一处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场所。
▼扭院儿外貌
▼扭院儿内院
1、规整格局之下的扭动
改变原本四合院的庄重、刻板的印象,营造开放、活跃的院落生活氛围。基于已有院落格局,利用起伏的地面连接室内外高差并延伸至房屋内部扭曲成为墙和顶,让内外空间产生新的动态关联。
隐于曲墙之内的是厨房、卫生间、库房等必要的服务性空间;显于曲墙之外的会客、餐饮空间与庭院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室内外地面均采用灰砖铺就,院中原有的一颗山楂树也被保留在扭动的景观之中。
▼摆脱四合院刻板庄重的印象
▼地面的扭动铺装令庭院更加活泼
▼利用起伏的地面连接室内外高差
▼起伏的地面延伸至房屋内部扭曲成为墙和顶
▼起伏的地面形成餐厅
▼厨房隐藏在曲线之内
2、使用模式之间的扭转
小院儿的使用主要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同时也保留了居住的可能性。四间房屋可被随时租用来进行休闲、会谈、聚会等公共活动;同时也可以做为带有三间卧室的家庭旅舍。整合式家具用来满足空间场景的这种弹性切换。东西厢房在原有木框架下嵌入了家具盒子。木质地台暗藏升降桌面,既可作为茶室空间,也可以作为卧室来使用。北侧正房也设有翻床家具墙体和分隔软帘,同样可以满足这种多用需求。
▼正房的休息区模式
▼正房的卧室模式
▼储藏空间隐藏在厢房的木质家具中
▼厢房的茶室模式
▼厢房的卧室模式
▼厢房的功能转换
▼洗手间
▼细节
院子是“四合院”这种建筑类型生活乐趣的核心所在。而“扭院儿”就是在维持已有房屋结构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局部关系的微调改变院落空间的气质并满足多样的使用,让传统小院儿能够与时俱进的融入到当代城市生活之中。
▼四合院在夜色中焕然新生
4、鼓楼 7 号院
项目地点: 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东轿杆胡同 7 号
项目主创: 庄子玉,李娜
团队成员: 刘毅, Fabian Wieser,张世峰,陈冬冬,柴文璞(实习生),李晓旭(实习生),王冕(实习生),黄俊雅(实习生)
“我们不认为我们应该造一个你以前生活过的老院子让你全然的重温过去;我们只是创造一个窗口,从这里窥视你依然能找到儿时上房揭瓦的兴奋,打柿子的愉悦,看鸽子时的畅快,但同时真正激动人心的,是这些传统的片段却组成了一个属于未来你不曾体验过的空间。” 庄子玉解释说。
此项目将一座临近北京老城传承600年之至高点 – 钟鼓楼的老四合院改造成了新的办公空间。
最初的设计目的是在满足建筑事务所办公需求的同时,创造一种无时效的空间语汇以及对周遭空间文脉特征的引入和吸纳。 因此,此次改造的方式被组织成了三个阶段:1.以传统的工艺恢复/展示一些建筑的原有部分;2.在此基础之上,植入一个“无时效的箱体”作为新生功能和空间的“发生器”;3.在新的空间格局之下,重新处理内外一系列空间界面;4.在新的界面的串联之下产生新的立体的空间序列。
▼ 设计概念
为达成上述目的,在清除了部分原有不必要的装饰面并将原有的古建结构暴露出来后,庄子玉和其团队在原有的工字型院落中置入了一个自承重结构体系的玻璃体块,将北房东房西房作为连续空间联系起来,以获得更高的办公效率。
▼ 院落中的自承重结构体系的玻璃体块
新的T型体块东北角室内增设一个的综合书柜同时充当了通向屋顶平台的楼梯,通过此平面的抬升,人的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展。登上平台即可将钟楼鼓楼的视线尽收眼底。
▼ 平面的抬升拓展了人的视野
同样由于活动界面的抬升,以及屋面承重结构的加固,原有的坡屋面变成了“唾手可得”的新的活动平台,成为使用者新的的纳凉午休及嬉戏的空间。
▼ 原有的坡屋面变成了“唾手可得”的新的活动平台
北屋的挑高空间也被充分利用,在入住时的石膏吊顶被拆除后,原有木构形式被再次打开,上层空间被若干个箱体及反射面所占据,作为模型展示之用,与外露的建筑结构相得益彰,同时也潜在传递了RSAA事务所以建构文化为先导的设计哲学。
▼ 木构屋顶雨悬挂的模型展示盒display space
通过上述手段,庄子玉将传统一进院空间的单一界面进行了重新组织,在一系列的空间曲折与序列之上创造了若干新的空间节点的可能。
▼ 路径与场景
由于胡同条件限制,室外机被巧妙集中在工字院西北角的半透明的光井之中,配以人工绿植及磨砂玻璃,反而成为新的视线焦点。 厨房改造利用隔壁院落的外墙(灰色)以节省材料,同时将原有结构部分(红色),表面瓷砖(绿色)重新加以利用,形成新的室内空间,以致整个厨房改造成本不到5000元。
▼ 光井
▼ 厨房与院中作为室外景观摆件的传统物件
包括土建成本水暖电及家具的整体改造的造价被有效控制在了 20 万人民币以内。RSAA 相信这个改造项目在相对低成本的条件下融合了传统和当代的精神,在北京的老城更新中会有较好的示范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