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8日 星期六

追寻红色记忆:何海霞与祖国山河

追寻红色记忆:何海霞与祖国山河

1986年4月,西安,春暖花开。

26岁的中国女排队员郎平,双手握住一位耄耋老人的手,感叹道:“您这么大岁数,还风尘仆仆跑遍祖国画画,真可谓返老返童,劲头十足。”

老人并无犹豫,豪迈作答:“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不光是青年人大有可为,我们这些老人也同样大有可为。”

这位与“铁榔头”惺惺相惜的老人,正是一代国画名家何海霞,彼时的他已78岁高龄。

实际上,在一年前,何海霞还跋涉于张家界的山水之间,“搜尽奇峰打草稿”。虽在写生途中遭遇车祸之险,何海霞仍淡然处之,感受写生之乐,完成《湘西山水》系列画作。

在其中一幅的题跋中,何海霞这样写道:“湘西山水以奇绝幽深称甲天下,此语亦确如是也。嗟乎!山有不名之山,人亦有不名之士,若闺中之明珠,今方为人知之,当谢今世之好事者。乙丑初夏,采悠山谷中,跋涉千里,其乐无尽也。虽经车祸之危,幸免于难,然亦苦中之乐。”

追寻红色记忆:何海霞与祖国山河

《湘西山水》镜心 设色纸本 97×90cm

学成于大风堂,成名于长安画派,隆盛于晚年的自我变革,何海霞的艺术生涯从北京出发,后辗转于西南和西北,一生足迹遍布祖国山川河流,俯仰之间,将对祖国、对时代、对人民的自豪和喜爱倾注笔端,完成大量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强烈时代感的画卷,堪称百年中国画坛和近百年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

2021年6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已年过六旬的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发文称,“东京奥运会倒计时30天,我们即将走上真正的赛场。”

再次踏上为国争光之路前,郎平已率领中国女排斩获数项荣誉,并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之际,以11连胜的傲人战绩为祖国献上一份“超级大礼”,获得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女排的点赞。

女排精神是对大国崛起的最好诠释,也是中国人理想不死、勇追中国梦的时代传承。坚持理想,成就非凡。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正在引领我们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中国梦,这也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何海霞也有自己的梦。“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在中国画的传统与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正如他自己所说,既要师古人,师造化,又要西为中用,古为今用。”何海霞后人吕亚芳先生说。

传承、创新、超越,成为贯穿何海霞70余年艺术人生的重要使命。站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亦能从这位画坛巨匠的众多作品中窥得一二。

1982年,何海霞完成北京饭店大宴会厅32平方公尺的巨制画《大地长春》金碧山水画。之后,他陆续为中南海紫光阁、西苑饭店等完成画作《爱我山河》、《庐山图》、《西岳太华》等。1984年,何海霞正式调入中国画研究院成为研究员。此时,他的巨幅金碧山水已誉满画坛。

追寻红色记忆:何海霞与祖国山河

《西岳太华》乙巳【1989年】作镜心 设色纸本 96×179cm

祖国山河

1986年4月,由西安迁回北京后,何海霞在京举办了首次个展,《看山还看祖国山》成为这次展览的重要作品。

这幅现收藏于中国画研究院的作品,境界深远,气势宏大,画中千山万壑、垂岩叠嶂、长河奔流、林木葱茏、城廓依稀。构图横向展开,山脉纵横连绵,江河斗折蛇行,尽显祖国美好河山的缩影。何海霞也以“看山还看祖国山”点出这幅画的主旨,其热爱祖国山河并为此无比自豪的情感一览无余。

据悉,在此次画展上,曾有参观者问何海霞家在哪里,他风趣地答道:“踏遍九州江山,祖国无处不是我的家。”

从上世纪走过来的何海霞,常常满怀激情,用画笔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和新中国的巨变,这在何海霞晚年巨幅山水画中尤为明显。何海霞曾在晚年创作大量大幅金碧山水画,这些作品鸿篇巨构、金碧辉煌,气势豪迈、意境悠远,充满着欢乐和热情,表现出吞吐山川、拥抱时代的大手笔、大气魄,抒发其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追寻红色记忆:何海霞与祖国山河

《西北望兰州之行》 乙亥【1995年】作 镜心 37.5cm×45cm

除《看山还看祖国山》外,《金碧华山》、《黄河颂》、《且看千山起卧龙》、《陕北风光》、《海南太平山》、《西北望兰州之行》等画作,也成为何海霞独一无二的现代山水写生之作。

以何海霞金碧山水的代表作《金碧华山》为例,此画在构图上和造型上突出华山之险,山峰陡峭;在设色上则强调华山的壮丽,用青绿渲染近处的山峰,远山又施以纯朱砂红。叶林和石纹再以泥金醒指,全图金碧辉映,仿佛朝阳夕照,云蒸霞蔚,十分壮观。该幅画作的技巧和写意,也体现何海霞既可泼墨大写意,气势磅礴,也可重彩工笔,金碧辉煌。

在一次访谈中,何海霞之女吴大雍表示,何海霞很重视写生,无论是风光秀美的地方,还是穷山恶水,他都会去体验。

吴大雍女士回忆说,有一次,何海霞和几个画家一起去广东写生,他是最年长的一个,却经常两三个小时往那一站,拿着写生本一动不动,不喝水,不上厕所。“好像到那个境界,他人就完全进去了,可以画相当长的时间。”

1995年,87岁高龄的何海霞创作《行书画论》,言辞间透露出年事已高,无法再出游作画的遗憾。何海霞说,“余年已八十又七,年老神倦,不堪远游之劳苦,亦作卧游图卷。正所谓昔年游览地,都上画图来。”

此外,何海霞还创作《行书西北无数山》《行书七言诗》等诗词作品,从画自然风景中的山水,而至画自己胸中的山水、意中的山水,已然是借山水的形式,抒发胸中意气和对艺术境界矢志不渝的追求。

光辉历程

上世纪初,何海霞出生在北京复兴门的一个满族家庭,其绘画从北京琉璃厂起步。他曾师从民间画师韩公典,学徒期间,从吴门画派入手,大量临摹文征明、沈周、唐寅、袁江、袁耀作品,学习古人严谨的界画技巧,练得扎实的功底。同时,他临仿字画、补画、补字,浏览大量古代字画真迹,从此打下坚实的传统基础,也懂得了字画鉴定常识。

1935年,何海霞拜师张大千,开始走上职业画家之路。张大千为我国著名泼墨画家,在山水画领域卓有成就。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

上世纪30年代,国内画坛相对保守严谨,张大千从临仿石涛画迹、八大具有叛逆和创新精神的艺术品格中吸取营养,主张“师造化”,游历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何海霞通过学习张大千,实质上已经从中接受一种维新精神的影响。

张大千对何海霞这位弟子也十分赏识。何海霞曾多次与张大千合作,作品为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博物馆和个人所收藏。张大千挚友、著名画家叶浅予曾表示,“批读海霞册,仿佛见大风。大风门下士,足迹遍国中。何氏识最晚,神韵已出众。殷期创新意,放胆登高峰。”

1951年,何海霞至西安,自此与西安结下不解之缘。30多年的工作生活,何海霞将人生最珍贵的年华给予西安,而这座古都也成就了何海霞。

上世纪50至70年代,赵望云、何海霞、石鲁三人以雄浑横拙、苍茫壮丽的风格作品,个人风格、地方特点的突出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鲜明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时代感召力,被誉为“长安画派”。

1956年,赵望云、石鲁组建西安美协(现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何海霞被调入,并成为专业画家。随后的十年,何海霞成为长安画派中坚人物,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何海霞此时已开始表现出绘制巨作的超人能力,如他的《锦绣山谷图》、《驯服黄河》等作品,都是当时引人注目的大作。

在陕西度过的30余年,是何海霞艺术经历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何海霞的主要创作都源于生活或写实生活,比如《西秦第一关》、《清源山下》等,都流露出明显的写生痕迹。

与此同时,何海霞也逐渐脱离临摹古人和追随张大千老师的局限性,通过深入生活和面对自然的写生,对已经掌握的传统中国画技法进行筛选取舍,调整改造。此时的何海霞,开始重新审视艺术态度和创作方法,使其作品开始出现一种内省和表现的倾向,这是何海霞艺术由传统势能向现代形态转化的一种重要表征,也是何海霞自己说的“画生活”阶段。

追寻红色记忆:何海霞与祖国山河

《大地回春》 镜心 设色纸本 60cm×96cm

1980年以后,何海霞开始“画自己”。改革开放后,面对新的时代,何海霞将内心长期艺术实践的总结和思想修养的升华,体现得淋漓尽致。1976年后的何海霞,曾先后创作大量巨幅金碧青绿山水画,如《大地长春》《爱我河山》《庐山图》等。

此时,他的巨幅青绿山水画已誉满画坛、大放异彩,何海霞的画风也进入我用我法、随心所欲的境界,作品充分抒发着他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大自然的胸怀,也真正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

1984年,何海霞正式调入中国画研究院成为研究员。1986年,何海霞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个人画展,并将《看山还看祖国山》、《泰山图》两幅巨幅山水画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收藏。1990年他再次访日,与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会晤,互赠画册、切磋画艺。

追寻红色记忆:何海霞与祖国山河

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东京府中欣赏何海霞画集

此后,何海霞还曾在香港、新加坡多次举办画展,和海外华人艺术家交流,立足中国传统、兼容并蓄,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进自我创新。(北京时间财经 吴珊)

上一篇新闻

天下贾姓来源

下一篇新闻

河南的兴盛和衰落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