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威集团:“世界铜王”何以炼成?| 深圳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近日(10月12日),“2022广东民营企业100强”榜单发布。令人关注的是,正威集团超越华为、腾讯等,首次荣膺广东民企“一哥”。
正威集团从1995年一家电源插头的加工厂起步,短短时间壮大为以新一代电子信息和新材料完整产业链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集团。2021年,正威集团营业收入实现创纪录的7227.54亿元,领跑广东民企,正向万亿年度营收迈进。
根据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正威等10家深圳企业入选。但与其他9家深圳世界五百强企业相比,正威集团及其创始人王文银相对低调,鲜见于媒体报道。
王文银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铜业帝国是如何打造的?又是如何高质量发展为世界500强的?带着这些问题,10月14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深圳分社执行的深圳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来到这家公司。
正威调研行合影 南方+ 鲁力 拍摄
“长坡厚雪”之上高歌猛进
在一片掌声中,一个满面微笑的中山装男子步入座谈会桌子中央坐定。
他就是王文银,正威集团创始人,外界加诸于“世界铜王”等标签。在《2022胡润全球富豪榜》中,王文银以1000亿元身家排在第120位。
谈及正威高速增长历程,王文银总结为得益于“三个伟力”,就是政治伟力、经济伟力和文化伟力。
1995年成立的正威,从2013年首次跻身世界500强第387位,再到2022年跃升为第76位,连续十年蝉联世界五百强,连续三年蝉联世界百强。
“我是1992年来到深圳,带着500块钱,跟任正非、马化腾、马明哲、王传福等人一样,都是白手起家。”王文银认为,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催生多个产业赛道的“长坡厚雪”,让深圳孕育了一批伟大的企业。
据了解,王文银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一个镇子,家境贫寒,幼年喜欢演说,为此曾苦练口才,青年时来深圳打工,初期一度不顺,后来拿着高中毕业证去了在一家名为恒都的港资企业做仓库管理员,因为记忆力惊人,能背出缆线、插头、连接件等数千件物料的编码,被领导赏识,入职一年内连升7级成为总经理助理,并进入电子制品对外贸易领域。
1995年,王文银创业,成立携威实业,做电源线贸易和生产。创业早期,王文银经常与工人加班加点吃住在车间,开厂第一个月就实现了盈利,三个月后实现规模化运营,月销售额从最初200万元飙升到1000万元。
王文银 南方+ 鲁力 拍摄
铜是与人类社会生产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属,从早期生产电源线中的铜丝起步,王文银逐步迈入了一个庞大的铜业世界,发现铜产业变现能力极好,于是由最低端的电源插头向产业链上游扩张。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城市化城镇化加速及大量外资的流入,中国成为铜消费集中地,而正威又从深圳优势行业对外贸易和“三来一补”、高新技术转型升级等条件出发,在时代风口上做大做强,短短30年不到成为广东民企新“一哥”。
美国投资人巴菲特称,“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王文银与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都有类似的人生经历:都是安徽农村家庭出生,都靠高考改变命运,都曾放弃“铁饭碗”辞职下海,都是1993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落脚深圳,都在1995年白手起家创业,都是在一个“长坡厚雪”行业跨越式发展,都在现在成为世界五百强深圳民企的掌舵者。
“世界铜王”成于危中伺机
吃透行业发展规律之后,敢于在危机中大胆抄底,是王文银带领正威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
“我经常讲,当危机和机遇来临的时候,看到危机和机遇的人有70%,知道危机机遇变化趋势的人有10%,能够把握危机变化趋势的拐点的人万分之一,问题是你怎么样去把握危机的拐点?”王文银称。
正威发展经历了五次战略机遇,前三次分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危机、2008年全球危机,王文银敢于扩大产能、收购国内外铜矿山和钨矿山、优质铜加工企业,使得正威在2008年跃升为千亿级营收规模的企业,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政策春风,更让正威集团得以布局国内外多个区域、多个产业领域。
正威矿石产品 南方+ 鲁力 拍摄
正威在狂飙突进式发展过程中,王文银坦言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2005年,正威集团投资建设安徽铜陵年产30万吨光量铜线杆项目,这个超级工厂是正威铜业帝国的根基项目,是打通铜矿开采、电线加工的重要一环。但是,整个项目投资30亿元,仅第一期预算都要10亿元现金。面临公司多个股东、核心骨干及其家人的极力反对,王文银力排众议决定孤注一掷,并在当地使用全球最高等级的“+A”级铜板,引入最先进的连铸连产生产线和双线伸线机,打造出行业领先的铜线杆产品,而危机过后迎来丰厚的市场回报,让正威集团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坚实一大步。
在调研座谈会上,南方+记者问王文银,正威遇到过的最大危机是什么时候?
王文银介绍,2016年国家出台有色金属工业“去产能”新政,正威只能压缩产能,渡过难关。
在王文银眼里,不仅要危中伺机敢搏能拼,更要善于居安思危改革求变。
王文银介绍,正威在市场销售产品时,一旦有竞争对手导致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客户要求延长账期,这个时候就要及时收手。因为卖产品时放账意味着企业在流血奔跑,迟早要失血死亡。
“人千万不要恋战和恋位,一定要在高光时刻把自己否定掉,企业也一样。高光的那一刻你就赶紧要去思考下一个问题,思考下一个时代。任何成功的延长线背后都是失败。门槛门槛,你过去了就是门,没有过去就是槛。”王文银表示。
铜业是一个现金流好但是利润率并不高的行业,但正威能赚钱,据王文银透露,靠的是“五差”:时间差、利率差、汇率差、积差和价差。“比如说今天伦敦的铜大跌,明天上海一定大跌。但是这个时间差很少有人能够把握,我们把握。”
“点铜成金”背后精进笃行
除了善于在市场扩张中纵横捭阖,王文银更重视整合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体现实业家的本色,也是正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
最典型的是正威在铜产业链上实现的“点石成金”。从850元的铜矿石,到8万元的铜块,到180万元的高纯电解铜,到380万元1um的电子铜箔,再到850万元的单晶纳米铜线,最终做到1000万元每吨的单晶纳米铜粉,正威以技术为支撑,让初级产品通过这条完整产业链,实现附加值呈千倍甚至万倍的增长。
正威各类铜制品 南方+ 鲁力 拍摄
以正威集团的金属新材料产业为例,正威深耕细作铜产业30年,产业布局从上游的“石头”到下游的“插头”,掌握了板、带、条、杆、管、棒、箔、粉铜加工的八大形态,产品从最原始的铜矿石到精深加工后的铜箔、铜粉、半导体键合丝等,产品的附加值得以不断提高。此外,正威还拓展设备端,包括铜加工设备、高导铜合金设备,锂电池设备、光伏焊带生产设备、稀土永磁设备和高分子材料制程设备等,最终正威实现材料、产品、装备一体化,技术、工业、贸易一体化,代替进口。
此外,正威的产业布局强调对已有产业链的延伸,精准布局半导体晶圆、高铁导线、聚酰亚胺、偏光片等多个新兴领域,通过补链、强链、拓链,不断延伸在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领域与新一代电子信息领域的应用。
王文银称,正威致力于成为上述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
根据正威集团提供的数据,正威集团在全球拥有超过十平方公里的商业开发园区,一百平方公里工业开发园区,一千平方公里采矿区,一万平方公里矿区面积,十万平方公里探矿权面积,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逾10万亿元;已累积专利近万项,并以每年近千项的速度持续增长。
同时,正威不断加大投入自主创新,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发展体系,并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在欧洲、美国、新加坡设立了三大研发中心,助力在全球实现正威0到1的技术突破。同时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合作研发新模式、新产品。
而在资本市场,王文银虽然没有将正威集团整体打包上市,但已深度布局,控股了A股公司正威新材(原九鼎新材)等。
在管理建设层面,王文银更强调公司的文化建设。
正威办公场地 南方+ 鲁力 拍摄
他在座谈中强调,“企业如果只能做一件事,就是把文化建立起来”;“任何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在正威集团总部,王文银布置了红木桌椅书柜,并在走廊上摆放丰富藏书,并出版了三本企业文化丛书,强调要把正威打造成一家学习型企业。
而对王文银自身而言,这家高达7200多亿营收的年轻世界五百强企业持续高速前进的动力,是自我持续的进化力。王文银称,其依然保持一年读100本书的速度,来不断更新思想认知,“对市场的深刻感悟和精准判断足以抵挡亿万资产”。
“一个企业正常产品周期,最多三五年。像正威、华为、平安都是穿越过很多生命周期的。”王文银认为,在知识爆炸的当下,知识、思想及能力的折旧周期对管理层而言更短,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持续充电,才能持续释放能量。
【记者】李荣华
【摄影】鲁力
【作者】 李荣华;鲁力
大湾区创投前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