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大河新生的“脉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五周年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那大运河就是流动的血脉,蕴藏着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密码,沟通南北、贯联古今,通向未来。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五年来,沿线城市再出发,开新局,不断为这条承载着华夏文化基因的大动脉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厚重、壮美、辉煌的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动人的魅力。
大运河中央公园效果图
大河新生
重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初夏,古运河畔的三湾运河公园内满目苍翠,鸟语花香。刚结束中考的段燃前往扬州旅游,听说此处有个明代水利工程,不造坝不筑堤就解决了运河“水势直泻难蓄”问题,一路寻访而来。
不远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奠基已有月余。未来,博物馆的大运塔,将与文峰寺文峰塔、高旻寺天中塔连成一线,形成“三塔映三湾”的文化景观。很难想象,五年前,这里还是一处脏乱差的“城中村”。
申遗成功以来,运河畔的人们在寻找乡愁中,找回的不仅仅是眼前的风景。
北有南新仓,南有富义仓。在京杭大运河两端的北京和杭州,各有一处清代的国家战略粮食储备仓库。当发动机的轰鸣声代替了船工的哨子,富义仓无奈退出历史舞台,沉寂多时。列入世界遗产点后,经过修缮和复原,越剧演员赵志刚个人工作室等20多家文创机构入驻这里。
“大运河是活的,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滋养着杭州人的生活。”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周新华说。从古人的物质粮仓,到今人的精神粮仓,从南粮北输的漕运通道,到涵养人文精神的世界遗产,富义仓已和大运河一道华丽转身。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从中央到地方,法规、条例陆续颁布,构筑了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的重要屏障。
三维测绘、遥感影像、监测预警……在遗产段最长、遗产点最为密集的江苏省,沿线城市因地制宜,构建起水、陆、空一体化监测和预警体系。
文化寻根、建章立制、科技护航。五年来,从南到北,水清、岸明、景美;由点及面,一座座城市重拾运河记忆,重现运河风光。
时钟回拨到五年前。时任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的顾风身在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他在激动之余也有担忧:申遗成功的大运河能否更有尊严地活下去?
“筹备申遗8年,跻身世遗5年,回头看这其实是当代人对运河文化再研究、价值再发现、内涵再提升的过程。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读懂并珍视它。”顾风说。
文化引领
打造绿色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月初,江苏省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水蕴华章——大运河文物精品展”集合了运河沿线6省19市23家文保单位的300余件(套)文物精品,吸引了7万多名观众。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
“大运河之所以被视作中华民族的大动脉,不仅在于它改变了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系统,更在于借助水的力量,对人口迁徙、经贸往来、科技交流和生产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了社会变革动力和国家发展引擎的作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
2014年6月,申遗成功;2017年,大运河文化带的战略构想首次提出;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台。
千年辉煌,化作新时代的发展机遇!曾经因运河而兴的一座座城镇,重新寻找与运河的切入点,再出发。
去年底,在上海举办的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一场“运河文化”论坛引人瞩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告诉记者,大运河流经长三角15座城市近百座古镇,融汇了吴越、淮扬、皖江、淮河等地域文化。
“当下研究运河沿岸江南文化,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在大运河文化带战略框架下,为沿岸的文化复兴和高质量发展做好样板。”刘士林说。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俯瞰中国的江河版图,横向的长江、黄河、淮河,与纵向的京杭大运河,犹如一个大丰收的“丰”字。
“经济、生态、文化发展是彼此相互促进的,要努力开创共赢局面,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充满信心。
从城市到乡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持续推进,激荡起阵阵“涟漪”。
“古为今用,传承利用。”周新华认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仅薪火相传活化了千年文化资源资产,更是面向未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战略选择。
皮划艇赛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董旭明 摄
“脉动”强劲
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大运河全线贯通的公元1292年,马可·波罗结束东方游历回国。这位意大利旅行家在回到威尼斯后,分享了他游历运河城市的见闻,令欧洲乃至世界对古老的中国充满向往。
在同一个世纪,另一位阿拉伯贤者则终老于运河畔。作为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普哈丁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很多像普哈丁一样的阿拉伯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道而来,世代居住在扬州。”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曾尝试把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类型外国人的著作连缀起来,并按照时序排列,梳理出一部世界发现运河的历史。
在古代,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运河体系与丝绸之路相连,浙东运河又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通,形成了气势磅礴、沟通世界的商贸运输与文化交流通道,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当代,大运河再次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交汇点。
此前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大运河保护管理工作获得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赞赏。大会报告指出,中国为应对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方面的问题做了大量工作,这非常引人瞩目且具有重要意义。
从杭州拱宸桥头,到北京国家大剧院,再到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2014年5月首演以来,杭州歌剧舞剧院打造的舞剧《遇见大运河》踏遍沿线,走出国门。
武术是河北沧州特有的运河文化,除了经常走出国门与高手切磋交流,也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来到中国,先结“武术缘”,再续“运河缘”。
世界上有520多条运河,分布在50多个国家,沿线有3000多座城市和上万座古镇,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运河生态和运河产业。
在中国,大运河从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处走来,为了让它传承历史、活在当下、沟通未来,沿线的城市与人们正携手共进。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开辟未来。
(原标题《倾听大河新生的“脉动”》。编辑:王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