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南海I号:沉默8个世纪后 带着古老中国的文化秘密浮出水面

央广网阳江7月19日消息(记者王启慧)南宋时期的中国,一艘满载着金银瓷器的古老商船从中国驶出,前往海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互通。但船只行驶途中意外失事,沉没于水下。1987年,广东阳江,在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这艘沉没了长达8个世纪之久的古代木船在一次救捞行动中被偶然发现。自此,这艘被命名“南海I号”的南宋古沉船带着古老中国的历史文化秘密浮出水面 。

16万件文物是“海上丝绸之路” 的影子

经专家推测,“南海I号”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由于沉船海域位于传统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南海I号:沉默8个世纪后 带着古老中国的文化秘密浮出水面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展出“南海I号”出水文物。(央广网记者石昊鑫/摄)

“南海I号”带来的历史价值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龙泉窑系青釉菊瓣纹碟、宋清釉刻划花碗、宋金项饰等极具历史参考价值的珍贵文物都是从“南海I号”中发掘而来。船货清理出的船载文物包括大量的瓷器、钱币、丝绸,还有部分金银铜锡、竹木漆器以及动植物遗存等。据资料显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瓷碗,此前就已卖出数十万美元,而在“南海I号”上整船成批出现,文化和经济价值不可估量。截至2018年,发掘文物数量143000多件,预估总数将会超过16万件,实证了南宋时期海洋贸易的繁荣内陆文明。

“南海I号” 残存船长约22米,宽9米。“这样一艘大船,会有大量人员在船上生活,也就有非常多的携行品。船舱是一个小型社会,如果能够整体复原,那对我们研究历史具有极大的突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对记者说。

顺着影子寻找海洋文明的“实线”

1989年,当第一位水下考古工作者触摸到“南海I号”,我国水下考古的起点也就由此开始。从那时起到2007年,水下考古队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但水下的局限性远远限制了考古队员对这样一艘满载瓷器、金银器的古船进行挖掘和研究。2004年,“南海I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例采用整体打捞的船只。

「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南海I号:沉默8个世纪后 带着古老中国的文化秘密浮出水面

“南海I号” 现放至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进行保护。(央广网记者石昊鑫/摄)

“整体打捞是考古的创新,所获取的信息量远大于水下考古。”崔勇介绍,整体打捞对于考古“南海I号”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整保存船上的信息,减少考古人员在水下的安全威胁。船只打捞上来后,考古专家可以对其进行精细考古。“目前人们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仅仅知道起点和终点,而对这条海上的具体线路并不清楚。如果能够打捞到各时期的沉船,通过这些沉船分布的点,将海上的‘虚线’连接起来就可以使这条海上的‘路’连接起来,使其成为‘实线’”。

走进夜海,将遗失的繁星拾回

2004年,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建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07年,“南海I号” 移放于此,展开水下文物保护工作。

「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南海I号:沉默8个世纪后 带着古老中国的文化秘密浮出水面

游客正在体验VR设备。(央广网记者石昊鑫/摄)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以“南海I号”沉船保护、开发与研究为主题,展示出水文物的博物馆。馆内分为扬帆、沉没、探秘、出水、价值、遗珍、成果等七大主题展区,主要展出“南海I号”数十种珍贵文物,包括黄金饰品、陶瓷、宋代漆器等。为了让人们更直观感受到“南海I号”带来的历史,今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开展“VR科技探秘之旅”,综合运用VR影片、互动投影、三维技术等虚实结合的手段,使观众可在交互手段丰富的数字化科技空间里,通过VR体验设备,感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灿烂文化。

“南海I号” 在海底沉没8个世纪,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较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秘密。“走进夜海,去打捞遗失的繁星。”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胡思源的网络签名。将沉没的文物打捞,将遗失的繁星拾回,这或许代表了考古人员对“南海I号” 考古发掘工作最深层也最浪漫的愿望。

上一篇新闻

9-10世纪晚唐的深海情缘——记录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明珠”

下一篇新闻

博物馆应成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文化通道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