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诸岛:中国最南的领土,对巩固海防和维护海洋权益有重要作用
南海诸岛为南海中中国许多岛礁的总称,属海南省和广东省,包括广泛分布的200多个岛、礁、沙滩。按其分布位置,分为4群: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据中国地名委员会1983年发表的公告,南海诸岛被标准化处理的岛、洲、暗沙、暗礁、滩共252个,其中被称为岛的有25个 。
南海诸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设立海南省,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划归海南省管辖。东沙群岛归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管辖,实际隶属于中国台湾当局高雄市旗津区。
南海诸岛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正当广州、香港和新加坡、马尼拉三角航路的中途,是邻近各国航空运输的必经之地。南海诸岛是中国最南的领土,对巩固海防和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地形地貌
海底地貌
南海海盆是一个断陷盆地,中部有一条东北-西南向断裂带,在地质史上向东、西两边扩展,形成了深海盆地。在海盆扩展过程中,残留的陆块碎片,成为海底高地或下陷为海槽,其间有断裂发生,成为海底火山喷发堆积的熔岩高地,露海面形成高尖石式的海岛。南海盆地形成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和深邃海槽相间排列的海底地貌。[5]
海底自外围至中心顺次为大陆架、大陆坡、中央海盆,略呈同心圆式的三层环状结构图式。南海海底划分为9个地貌区:北部堆积型陆架区、北部断裂阶坡区、西部堆积-侵蚀型陆架区、西部堆积-侵蚀型陆架区、西部断裂阶坡区、南部堆积型大陆架区、南部分割高原陆架区、东部侵蚀-堆积型岛架区、中央深海平原区。[5]
折叠
岛礁地貌
-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海域辽阔,陆域低、平、小,最高的石岛为海拔15.9米,低于5米的岛屿20座,占62.3%;岛礁均为海洋型岛屿,除高尖石为火山角砾岩组成的基岩岛外,其余全是以珊瑚、贝屑为主组成不同岩土的珊瑚岛礁,珊瑚礁盘大;部分海岸发育有海滩岩,地形平坦,地貌类型较简单。[5]
西沙群岛邻近海域沉积物主要来自遭受破坏的珊瑚礁或其他生物碎屑提供的砂源,其次是海岸侵蚀所提供的砂源,再次是现代珊瑚及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的碎屑沉积,表层沉积物分为砾砂、中粗砂、中砂和细砂4个等级。[5]
根据岛屿物质组成、岩性结构和形态成因原则,将西沙群岛地貌划分为陆域地貌、潮间带地貌、水下地貌3类。陆地地貌包括沙堤砾堤、阶地、渴湖、洼地、残丘、火山岩台地6种。[4]
- 中沙群岛
中沙群岛分布在南海北部陆坡的台阶上,宏观地貌形态表现为中沙海底高原,为珊瑚礁地貌。[5]
中沙群岛为珊瑚礁地貌,其主体中沙大环礁为为椭圆形沉溺礁,也是南海中最大的环礁,长141公里,宽55公里,面积近8000平方公里;礁环为彼此间断的暗沙群,形成许多独立的个体,达几十座之多。环礁整体为北东向展布,周缘隆起较高,水深13~20米,潟湖内水深75~85米,局部达90~100米,也有零星散布的暗沙和礁滩,潟湖底与礁环顶部高差达60~70米;从礁环到潟湖中心依次可见20米、60米、80米的3级水下阶地。环礁周缘坡度西北坡较缓,一般为11°~22°,东南坡的布德暗沙外缘坡度达52°。中沙环礁西、南侧均有海槽发育,均为裂谷演变而成,礁环顶部与海槽高差2.4~4.0公里。黄岩岛(即民主礁)为一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大环礁,长18.5公里,宽约15公里,三角环礁底边为北西走向;潟湖水深10~20米,周围散布有数百块礁石,高出水面0.3~1.5米,礁块表面大小为1~4平方米,以底边北、南两端礁块最为密集,北端礁块即北岛,南端即南岛,合称黄岩岛,是中沙群岛唯一出露水面的岛屿,岛屿下的礁盘约在水下1米左右。[5]
- 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属珊瑚礁地貌,岛礁沙滩星罗棋布,散布海域面积88万多平方公里,基座主要为南海南部的大陆坡和少部分大陆架的隆起台阶,海底槽沟纵横交错,地貌情况十分复杂。岛屿由礁石和珊瑚砂及贝壳堆积而成,地势低平,海拔多在4米以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