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贫积弱的中国何以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文/黄伟民
1914年6月28日是塞尔维亚王国国庆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参加活动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
王储夫妇被刺,那还得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至1914年底,塞尔维亚成功地抵抗了奥匈帝国的3次进攻,1915年,奥匈帝国、德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共同(同盟国阵营)向塞尔维亚发动攻势,占领了全境。
随后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以及支持他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美国等国,作为另一方(协约国阵营)加入了战争。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后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本来是欧洲的德、奥与英、法两帮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后扩大至亚、非两洲,参战国达33个,超过15亿人口被卷入战争漩涡。
英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本是英国的同盟国,因而日本加入了英、法一帮,对德宣战。但是日军并没有远赴欧洲参战,而只是向在山东半岛的德国租借地开战,不但占领了胶州湾和青岛的德国租借地,甚至把整个山东半岛也霸占了。日本还乘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时,向中国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就在欧战正酣之时,中国北洋政府内部也发生了中国应否像日本一样去“参战”的争论。以亲日派头子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派为获取协约国和日本贷款,主张从速参战;以总统黎元洪为首的亲美派主张暂缓参战,看看美国的态度再说。
就在这研究和辩论的当口,欧战剧转。为封锁协约国的海上物资供应,德国于1917年2月宣布实行所谓“无限制潜艇政策”。于是,德国潜艇在世界各大洋公海中出没,击沉了无数驶向英国的商船。当时美国大发战争财,向欧洲大量出口战略物资,德国的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了美国的对外贸易。
美国的对欧政策,本来就是偏向于支持协约国的,只因国内德裔公民阻力太大,一时尚需维持中立。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政策一宣布,尤其是邮轮被袭击之后,美国便于1917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
美国既然参战了,总统威尔逊也就有各种理由,邀约中国一同参战。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担心,中国成为参战国,岂不是与自己平起平坐?这就会失去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的机会,于是极力阻止中国参战。
后来英、法、俄与日本订立秘密条约,对日本承袭德国原在华权益做了承诺。既然如此,中国参战也就无妨了,便转而支持中国参战。
1916年,英、法军队在战争中伤亡惨重,原来的后备和战勤部队不得不调往前线参加战斗,后勤服务和供应人员严重不足,英、法政府便想从中国招募劳工为战争服务。
因为当时中国尚未宣布参战,还是中立国,所以对中国劳工的招募是秘密进行的。他们通过在中国的教会组织,主要在山东等地用“骗征”方式招募“契约华工”。他们声称劳工主要是到欧洲、非洲垦荒干农活修铁路等。被招募者每月工资是现大洋12元,另外教会还要补贴10元(当时10元能买1000多斤高粱)。一时间,山东各地不少农民闻讯应招。至1917年2月,第一批华工大约2500余人,到威海集合,取道香港、新加坡、渡印度洋,经非洲到达欧洲后,才知道是为欧战募集到战场上去当劳工的。
赴欧华工
这批劳工在欧洲战场服务半年之后,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政府正式宣布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国及其盟国宣战。
经与协约国议定,中国参战主要采取“以工代兵”的方式,提供10万劳工,做战地服务工作。劳工来源实行招募制。如山东省在青岛设立了“招募华工总处”,在坊子、张店、济南、威海设4个办事处,在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成立了“侨工事务局”,专司为一战招募华工。据史料记载,仅山东省潍坊市当时就有潍县、高密、诸城、安丘等地,每县均有2000余人受募。其生活待遇是,华工出国后,国内每月发安家费银币10元给家属,国外月工资10元给本人;衣食由雇佣国负责,待遇与士兵相同,服务期限暂定3年。
准备从青岛出发的中国参战劳工和英国颁发的一战胜利纪念章,断面铸有“CHINESE L.C.”(中国劳工联盟”)
这批劳工在青岛进行短期集训后,一路由青岛走海路,经日本渡太平洋,经美国、英国至法国巴黎,听候调用。另一路于次年(1918年)经中国南海、新加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至法国马赛。因路途遥远,乘坐的又是货船,条件很差,病死的人不少。
据资料统计,先后到欧洲一战战场服务的华工有近14万人。英、法政府将他们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总称为“华工军团”,列入英、法联军的军事序列。为便于辨认,他们给所有华工都编了号,平时直接叫他们的号码。
中国劳工总的任务就是为战争服务。具体工作有运送弹药、输送物资、埋葬尸体、救护伤员、修筑铁路、架设桥梁,以及挖战壕修工事等,工作任务繁重,每日劳动时间很长;环境条件恶劣,生活没有规律,战争打到哪里,他们的服务就跟到哪里。而且还要冒着生命危险,躲避敌军的炮火轰炸,不少人死于炮火之中。华工们勤劳朴实,吃苦能干,跋山涉水,历尽艰险,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为协约国在一战中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
华工在欧洲战场
中国劳工的物质生活也很差,经常吃不饱饭,有位劳工回忆说,他们25个人分吃半桶饭食,身上破衣烂衫像叫花子,生病受伤也缺医少药。他们远离家园,经常思念家乡和亲人,在苦难中煎熬,在饥饿痛苦中挣扎。
在两三年的战勤服务时间里,到底有多少华工客死他乡,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比较靠谱的数字是约有2万名华工埋骨异乡,仅山东潍县郭官庄就有崔连明等30余人牺牲。
据潍县人回忆,华工去法国以后,其家属按月到法国坊子劳工局领取10元现大洋工资。除在英、法牺牲的人外,幸存的人都在战后取道大西洋,经美国,横渡太平洋过日本、朝鲜至青岛回到了家乡。回家时他们佩戴着欧战协约国颁发的胜利纪念章。华工们回到家后,自己出钱立了石碑,上面镌刻着参战华工的姓名,以留传后世子孙。
1918年9月至11月,土、保、奥、德等国先后战败投降,协约国获胜,一战结束。1919年6月,经过短期休整,华工各营陆续开赴纽约卡斯集合待命,英国当局宣布除留下一些自愿看守华工坟墓者外,其余全部返华。在法国的华工,其中约有3000人从此定居法国,在巴黎、里昂车站附近形成第一个华人社团。
中国华工到欧洲参战一事,长期以来被西方国家有意遗忘。在纪念一战结束99周年之际,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劳工的纪录片——《中国劳工兵团:英国被遗忘的军队》。纪录片只有50分钟,观者无不感到震惊而又痛心。
2018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纪念日。这天,法国政府在巴黎凯旋门前举行隆重仪式,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70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纪念仪式。我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吉炳轩应邀代表中方参加纪念仪式与相关活动。
1918年11月11日,法国巴黎隆重举行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活动
法国总统马克龙主持了纪念仪式。纪念仪式既隆重庄严,又自然朴实。仪式活动的主题是企盼和平,反对战争,吸取一战的惨痛教训,不要让战争悲剧重演。
在纪念仪式中有一项内容,是8名法国中学生诵读参加一战的士兵和劳工写下的战争记述。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有一位华裔女孩用中文诵读中国劳工所写的停战那天的日记。参加纪念仪式的所有人,包括7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都聆听了这位中国劳工的日记。这是中国劳工的声音首次在如此隆重的国际场合亮相,表明中国劳工在一战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已经被国际社会所承认。
在法国巴黎,矗立着一座“中国劳工纪念碑”。此碑系法国政府于1988年所建。碑文用中、法两国文字镌刻着:“公元1916年到1918年,14万华工在法国参加盟军抗战工作,有近万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战胜利后,其中3000人从此定居法国,在巴黎、里昂车站附近形成第一个华人社团。”
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国战事纪念章”
当然,中国参战不仅仅是做出牺牲,也得到了一些利益。
中国宣布参战后,即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同时获得协约国许诺:庚子赔款自1917年12月起暂缓5年偿还(俄国仅同意缓还1/3),免加利息;德、奥赔款永远撤销(占庚子赔款总数的20.91%,其中德国9000余万两,奥匈400万两);改变《南京条约》“协定关税”条款规定的5%固定税率,允许中国提高5%关税;天津周围20里内允许中国暂时驻军,以防范德、奥侨民。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了战后协约会议,史称“巴黎和会”。巴黎和会共有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参加,其中全权代表70人。苏俄没有受到邀请,德国等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美、英、法三国最高领导人主导了和会的进行。
经过激烈的较量和彼此的妥协,6月28日,各战胜国终于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从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
巴黎和会
在这次协约国的分赃会议上,由于英、法与日本曾有密约,支持日本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和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以确立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优势。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中国人民的贡献不但没有得到承认,还失去了在山东青岛的合法权益,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激起民愤,直接导致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在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及国内风起云涌的五四爱国运动压力下,北洋政府代表(即当时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