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皮影“潮”起来
核心提示: 华州皮影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华州皮影制作技艺于2007年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华州区在皮影传承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皮影产业蒸蒸日上,华州皮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据了解,华州区现有从事皮影文化传媒单位及协会组织7个,皮影艺人(涵盖演出、雕刻)分布全区10个镇办,皮影产业从业人员2000余人。1月21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华州皮影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薛宏权,探析华州皮影传承与创新之道。
薛宏权制作的皮影样品
“皮影现在是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它在诞生之时就是一种时尚。如果我们这代人不作出努力,不注入新鲜血液,那么它的归宿将是博物馆。”1月21日,在位于华州区的影子坊里,薛宏权介绍最新创作的老虎皮影摆件时说道。类似的话,他说过不止一次。
薛宏权涉入皮影制作行业已有40年。作为华州皮影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深谙皮影制作技艺,更明了皮影发展困境:十几位老艺人相继离世,加上这几年经济发展低迷,不少皮影产业从业人员转行。怎么突破?创新!
薛宏权制作皮影
皮影以前主要作为传统戏曲演出道具。2015年以来,薛宏权大胆尝试,与国内知名编剧合作,将舞蹈、情景剧、动画等艺术形式融入其中,先后创作出《喜儿》《迈克·杰克逊》《丝路风》《老鼠偷油》等短剧,丰富了皮影的内涵。传统皮影戏是一个人操作多个皮影,而薛宏权创作的皮影戏为多人操作一个皮影。他还将传统皮影尺寸由30厘米左右调整到70厘米左右,增加了活动关节,表演时动作更丰富、更传神,可以还原真人肢体动作80%,演出团队也多为年轻人。让薛宏权欣喜的是,演出团队好评不断,不仅登上了央视的舞台,还走出了国门,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奥地利、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家表演交流,传播皮影文化。
“皮影要发展就需要跨界融合,增加现代元素,运用先进技术,焕发新的活力,让更多年轻人接受。”薛宏权说,《哪吒传奇》是他这几年重点打造的大型皮影舞台剧。与他创作的其他创新皮影戏不同的是,这部剧将充分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和现代舞美元素,时长1个小时,实现虚实结合、内外景无缝衔接。目前,该剧已完成剧本创作和道具制作,下一步可进入排练阶段。
说到融合发展,不得不提薛宏权倾力打造的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这个位于少华山景区门口的皮影博览园,集非遗传承、保护性生产和文化旅游于一体,含皮影戏剧场、明清皮影珍品博物馆、制作工坊、华州45项非遗项目传习馆等,已成为中外游客的打卡地,党员干部、中小学生的研学基地。
为了延长产业链条,薛宏权还开发了皮影系列文创产品,造型设计精细,色彩富有层次,让皮影由道具变为艺术品、生活用品,让皮影成为国潮、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薛宏权坦言,新冠肺炎疫情对他的皮影产业带来了很大冲击。疫情防控期间,他创作了皮影作品《祈福》,作品以黑色铺底,粗线条勾勒的双手合十,中间夹着一朵盛开的红莲花。寓意为希望疫情早日过去,春暖花开。
来源:渭南日报 白冰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