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镂空光影中的文化传承

陕西日报

镂空光影中的文化传承

旬邑县文化馆开发制作的文创产品。

镂空光影中的文化传承

何爱叶向记者展示她即将完成的作品。

镂空光影中的文化传承

何爱叶新近完成的作品《老鼠嫁女》。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杨小玲摄

提到旬邑彩贴剪纸,就必须提到一个人——库淑兰,她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旬邑彩贴剪纸的创立者和开拓者。她出神入化的剪纸技艺,不仅让这一民间艺术得以弘扬和传承,还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了中国剪纸艺术,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值此库淑兰百年诞辰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进旬邑,感受旬邑彩贴剪纸的独特艺术魅力。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旬邑县“库淑兰剪纸纪念馆”展厅,只见墙的四周挂满了不同时期库淑兰彩贴剪纸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小的不过巴掌大,大的长度达4米,内容多以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山水风光、人物花鸟、生肖属相等形式呈现。每一幅作品都富丽堂皇、色彩繁多、神秘诡谲、浪漫夸张,无怪乎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原会长靳之林对旬邑彩贴剪纸有这样的评价:既传统,又现代;既淳朴,又艳丽。

艳而不俗的剪纸艺术

“旬邑彩贴剪纸是由旬邑民间单色剪纸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剪纸艺术形式。它的雏形在民国时期就出现过,但样式较为简单,也没有产生过完整的、系统的作品,因此称其为‘多色彩剪纸’更为贴切。”旬邑县文化馆馆长、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董天喜告诉记者,“直到1979年,旬邑县文化馆人员在开展民间艺术普查时,发现了库淑兰不同凡响的剪纸天赋,她住的窑洞里贴满了各种题材的彩贴剪纸,尤以作品《剪花娘子》最令人过目不忘,旬邑彩贴剪纸从此名满天下。”

旬邑彩贴剪纸以彩纸剪贴成画,色彩主要以红、蓝、黄为主,表现手法独特,作品内涵深刻。“彩贴剪纸的制作过程较为繁复,除了前期的构图和剪外,后期还需要把各种彩色小部件粘贴起来,有的作品仅小部件就有近千个,把它们按照构图拼贴起来本身就是一项耗时的工程,极为考验作者的耐心及功力。也因此,一幅彩贴剪纸的制作时间远比普通剪纸耗时长,短则需要3天,长则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董天喜表示。

在旬邑县剪纸艺人中,唯有已故的库淑兰在剪纸时从来不描不画,下剪游刃有余,边剪边贴,一气呵成,自成体系。她的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以及上海、湖南等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并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1996年,库淑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后,小小的旬邑县城也成为众多国内外艺术家们频频光顾的地方。

2011年,旬邑彩贴剪纸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旬邑县也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剪纸之乡”。

蓬勃发展的传承队伍

68岁的何爱叶如今是旬邑彩贴剪纸的“扛旗”之人,也是旬邑彩贴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她曾虚心向库淑兰学习彩贴剪纸技巧,通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学众家之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剪纸风格,其作品《龙凤呈祥》《孔雀开屏》《百鸟朝凤》《六娃闹春》等先后多次获得殊荣。

在何爱叶的家中,墙上挂的、床垫下铺的、书架上存放的,皆是她历年来的心血之作。“我剪纸不图卖钱,就是自己爱好,一天不摸剪刀我就浑身不舒服。我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保存下来。创作出好的作品后,我能开心好几天。”何爱叶微笑着说。说话间,她给记者演示了一幅剪纸作品的“诞生”过程,手指翻飞之间,一对鸳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纤毫毕见。

“2017年,咸阳市群艺馆开馆时需要悬挂一幅长度达20米的《剪花娘子》巨幅剪纸作品,因为要得很急,又正值七八月的高温天气,何老师不顾自己年迈体弱,带着几个徒弟,加班加点地干,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何老师的艺术功底和敬业精神着实令人佩服。”旬邑县文化馆副馆长曹萍动容地说。

在何爱叶的影响下,她的两个女儿也在一直学习剪纸技艺。48岁的大女儿罗洁如今成了旬邑彩贴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

在个人艺术不断精进的同时,何爱叶还不忘社会责任,身体力行地传承剪纸艺术,每年至少一对一带学徒3人,并通过集中培训和巡回指导,培训学员达500余人。令何爱叶欣喜的是,近两年,她的培训班上还出现了不少男学员。“这些男孩子有热情、有想法、敢实践,给这一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何爱叶说。

在旬邑县土桥镇,记者见到了另一位彩贴剪纸传承人吴巧玲。与何爱叶遵循传统的作品风格不同,县级非遗传承人吴巧玲在剪纸艺术上与时俱进地融合了更多时代元素,更加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她的作品《青花瓷》、《扶贫到民间》以及疫情期间新创作的《中国加油》等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我的作品基本都是原创的,像这样一幅高度40厘米的剪纸,每幅可以卖到200多元。每年我通过销售剪纸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吴巧玲颇为自豪地说。

除了钻研剪纸技艺外,吴巧玲还在如何增加作品的“附加值”上动了不少脑筋。“对于一些小幅作品,我给它镶上一个镜框,就能放在桌上当摆件,既美观又别致,这样即使价钱稍高些大家也能接受。”吴巧玲指着桌子上的一个摆件说。

永不停歇的创新之路

多年来,旬邑县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彩贴剪纸的宣传普及和传承保护工作,截至目前,旬邑县建有“库淑兰剪纸纪念馆”展厅2个,组建命名剪纸传习所16个,剪纸协会、剪纸工作室、合作社等30多个,全县会剪纸、爱剪纸人员2000多名,长期从事彩贴剪纸人员200多名。

“经过多年普及,彩贴剪纸在旬邑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参与者众多,这是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事。”董天喜说,“现在,对于传承旬邑彩贴剪纸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我们努力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引导剪纸艺人树立精品意识、版权意识。剪纸艺人利用三五天甚至半个月时间创作出来的作品,大部分的售价不会超过500元,可以说她们的劳动价值与艺术价值完全不对等。前些年,何爱叶的原创作品《金鸡踏鼎》被某保险公司花1万元购买了版权,剪纸作品本身能卖到这个价格的几乎没有,这对我们产生了一定的启示,要通过出售作品版权而不是作品本身,让剪纸艺人的作品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样也能促进大家精研技艺,不断推出精品佳作。二是彩贴剪纸的工艺转换问题。激活非遗产品的市场活力,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是我们近年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去年,我们尝试推出了一部分具有彩贴剪纸元素的手提袋、年历、纸杯、年画、商品包装盒等文创产品,颇受大家喜爱。但由于县文化馆人员有限,也缺乏专业的研发团队,我们开发的产品类型十分有限,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关注、加入进来,让民众在体验和消费中切实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在为剪纸艺人提高收入、增强信心的同时,也能提高民众的非遗保护传承意识,进一步扩大非遗传承的社会基础。”

记者手记

让传统文化绽放时代芳华

杨小玲

在以往采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老艺人们对于非遗项目“后继无人”的喟叹。这个问题,在旬邑县显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从县委县政府,到县文化馆,对于彩贴剪纸都采取了大力宣传、弘扬的积极态度。各类非遗传习所、剪纸培训班、剪纸体验班遍地开花;“非遗进校园”以及各类剪纸大赛、展览、对外交流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民众对彩贴剪纸艺术的热爱和对传承人尊重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也因此,何爱叶说,“在旬邑,大家对彩贴剪纸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很高,我完全不担心彩贴剪纸的传承人问题。”

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一点,从旬邑县文化馆,到众多剪纸艺人,都在不断做出积极、有益的尝试。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就要在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精神内涵的前提下尝试各种现代表达形式,要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推动其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只有做到了这些,文化传承才有可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会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上一篇新闻

广东河源籍旅居新加坡中国先驱钢琴家巫漪丽先生逝世

下一篇新闻

国之瑰宝 中国木雕(上)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