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瞭望 | 在《瞭望》,我与港澳台结缘

瞭望 | 在《瞭望》,我与港澳台结缘

1993年4月,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我作为新华社前方报道组成员,在现场见证了这段历史

我与同事一起采写了《中国人,该怎样向劫机犯说“不”》的长篇调查性报道,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扯下劫机犯们“投奔民主”的假面具

“千岛湖事件”发生后,我两次前往杭州、淳安等地现场采访,揭露台当局借机煽动仇恨谋求分裂的“醉翁之意”,呼吁切实维护并发展来之不易的两岸关系大局

文 |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总编辑 李大宏

瞭望 | 在《瞭望》,我与港澳台结缘

时光如水,倏忽而逝。转眼间,《瞭望》已走过整整四十年。

四十年风云激荡,光荣与梦想高高飞扬,造就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多华彩的一章。如果说,笔录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大时代,是《瞭望》与生俱来的使命和担当,那么,曾亲身参与并尽绵薄之力,则是我的幸运与荣耀。

人生之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很庆幸,我在大学毕业投身新华社两年之后,便来到向往已久的瞭望周刊社工作。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得到他们的无私帮助,体会到当记者需要高素质、好把式、真功夫,需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实际,洞察生活,思考问题,书写时代。

回顾在《瞭望》15年的工作经历,有太多动人故事令人感怀,太多采访感悟值得书写,太多经验启示应当记取。如今回首,那些带着青涩印迹的奋斗历程,依然历历在目,美好如昔。

亲历港澳基本法起草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媒体之林里,《瞭望》及其海外版的港澳台报道和评论可谓独树一帜,每周都有文章被港澳台媒体广泛转发,海外舆论将之看作观察中南海决策动向的“窗口”。当时,几位从事港澳台报道的同事不仅为大陆与港澳台的同行所熟悉,而且经常是中央主管部门和各种高层研讨会上的“座上客”。

犹记得,1987年我刚到《瞭望》工作不久,便有幸参与了起草制定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的采访报道,亲眼目睹了来自内地及港澳地区的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们殚精竭虑、以国家基本法律形式落实“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不懈努力。

还记得,1990年2月19日,台湾作家陈映真率领台湾“统联”访问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那场引发两岸长久热议的会见,我现场实录采写的“主客真情对谈”经有关部门审定在《瞭望》首发,国内外媒体竞相转载。

更记得,1993年4月,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我作为新华社派往前方报道组的4名成员之一,现场见证了自1949年之后两岸代表首次进行政治对话的历史性画面,感受到海峡两岸有识之士致力推动合作交流的过人胆识和博大胸襟。

瞭望 | 在《瞭望》,我与港澳台结缘

向劫机犯说“不”

还有几次报道经历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1993年,海峡上空出现令整个世界都为之瞠目的劫机潮。那一年中国大陆民航共发生劫机事件21起,劫机成功的10起,劫机目的地均为台湾。频繁发生的劫机事件,给航空公司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更对民航机组人员和乘客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中国民航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与同事一起采写了《中国人,该怎样向劫机犯说“不”》的长篇调查性报道,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扯下劫机犯们“投奔民主”的假面具,揭露其浅薄无知、贪婪狠毒,甚至作案累累的真面目。同时,也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揭批台湾当局表里不一、顽固自私,对劫机犯不实行遣返,而是当作政治筹码一味姑息纵容,阻碍两岸交流,破坏两岸互信。

这篇报道打破了长期以来劫机问题不能报道的禁忌,刊发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经中央领导批示由新华社对内对外播发,对两岸彻底解决大陆劫机犯问题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见证“千岛湖案”

1994年3月底发生的“千岛湖事件”震惊四野,24名台湾旅客与8名大陆民众在浙江千岛湖遭遇抢劫并不幸遇难。

从惨案爆发到一审终结的几个月里,我受编辑部指派一直追踪事态的发展,并两次专程前往杭州、淳安等地现场采访,最终与同事合作撰写了题为《从“千岛湖案”风波看海峡两岸关系》的深度分析文章。

当时台湾当局借题发挥,散布谣言,误导舆论,攻击丑化大陆政府,叫停台业界组团赴大陆旅游,甚至实行“全面暂停两岸文教交流”“冻结两岸经贸交流项目”等所谓“制裁”大陆的措施,力图冷却岛内种种“大陆热”。

但是,我们在采访中却发现,台当局这种借机煽动仇恨谋求分裂的“醉翁之意”早已成了“司马昭之心”,海内外舆论皆对此予以抨击谴责,呼吁切实维护并发展来之不易的两岸关系大局。

“两岸合作不能再等待”

两岸交流大势沛然莫之能御,这一点我在1992年采访曾任台当局经济部门负责人的赵耀东先生时亦深有体会。

赵耀东先生在任内积极推动经济改革,曾被视为台湾经济起飞年代的重要推手之一。1992年5月,他作为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顾问率团访问大陆,为两岸经济交流和发展建言献策,在岛内引起震撼。

谈及参访感受,他颇有感触地对我说:“二十几天里马不停蹄,只因为我对中国前途的关心和焦虑。此番实地考察使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两岸唯有携手合作,取长补短,才能把握良机,更上层楼。在这一关乎中国前途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再等待!”

这一席话让我更加坚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两岸唯一正确的选择,携手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符合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任何势力都无法干扰、阻挠、割裂两岸同胞的深厚情感纽带和共同利益联结。而选择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人,终将赢得人民的赞赏和肯定。

采访归来,我奋笔而就的《两岸合作不能再等待》一文,被评为当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或许是冥冥中注定,也或许是机缘巧合,在我数十年的新闻从业生涯中,涉港澳台报道始终是工作重心所在。而将当下的种种现象与当年的报道相互对照、梳理思考之后即可发现,任何看似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都隐藏着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和普适规律。

其一,危害国家统一或损害国家安全利益者,最终都将玩火自焚。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实施,对反中乱港分子产生了强烈的震慑作用,近段时间惶惶不可终日的亡命之徒纷纷潜逃台湾和海外,这不禁让我想起当年劫机逃台者穷途末路的乱象。

无论是“港独”还是“台独”,这些挟洋自重、开“历史倒车”、图谋分裂国家的人,或是为分裂势力充当“马前卒、急先锋”的人,如不尽快认清形势,回头是岸,而是继续搞不义之举,行忤逆之道,妄图以一螳之臂阻挡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那么只能伴随“末路战车”的狂奔落得个粉身碎骨、身败名裂的下场。“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他们的结局不过是给这历史铁律,增添又一个佐证而已。

其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论是台湾与大陆,还是香港与内地,大家都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同胞亲情是任何力量都拆不散、割不断的,要交流、要合作、要融合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愿望,更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中国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崭新图景。在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原则下,香港正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新时代“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新篇章;台湾不少人士也认为,“十四五”规划将为广大台企台胞带来重大机遇和利好,希望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

“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站在新时代潮头,我们充分相信,全体中华儿女信心会更加坚定,力量会更加凝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继续一路同行,共担伟大使命、共筑伟大梦想、共享伟大荣光。

秉承“瞭望人”的激情与担当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我很庆幸自己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瞭望》。在生命的“拔节孕穗期”,在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的年纪,学会了本领、干好了事业、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教会我,“文中有真理,笔下有千钧”,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大局观、历史观,必须创作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激浊扬清,成风化人,努力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登高瞭望,方知远山长;矢志不渝,更须再出发。我将始终以“瞭望人”为荣,始终秉承“瞭望人”的激情与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时代发展鼓与呼。也期待“四十不惑”的《瞭望》周刊,始终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传播正能量,书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上一篇新闻

深圳交响乐团2019-2020音乐季“菜单”公布

下一篇新闻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系优秀毕业生风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