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潮涌千帆竞 奋楫正当时

中国组织人事报

在海南建设自贸港,是党中央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扩大对外开放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

“新时代,海南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创新思路、凝聚力量、突出特色、增创优势,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的发展寄予厚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紧紧围绕自贸港建设,海南组织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指示精神,坚定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抓思想强基层,选干部聚人才,建制度重落实,积极担当作为,为实现自贸港建设良好开局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加强理论武装、扛起政治责任

确保自贸港建设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发源于欧洲的自由贸易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与自贸区相比,自贸港的“自由”范围更广泛,除了贸易自由外,还包括投资自由、资金流动自由、雇工自由、经营自由、经营人员出入境自由等,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崭新的国家使命,让海南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再次站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列。

全新的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向看,海南历史上曾经几次错失机遇,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包括房地产泡沫在内的“三次大起大落”教训深刻。海南该如何把握好这次机遇,在面积3.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0多个香港的土地上建设自贸港?横向看,新加坡、迪拜等国际上典型的自贸港,基本都采用西方现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贸港该如何建设?这些都是海南的必答题。

海南将抓好理论学习,准确领会中央精神,作为自贸港建设的“第一粒扣子”。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反复强调,只有吃透中央精神、时刻对标对表,搞清楚“干成什么样”“怎么干”,才不会想着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不会想当然、不会走弯路、不会错失良机,才能始终确保正确方向。

从集中轮训到专题研讨;从举办“海南自贸港大讲堂”到开展自贸港总体方案重点政策测试;从省领导到基层党员干部……海南各级组织部门大力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认真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努力把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自贸港建设的实践力量。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

棋落一子,意在全局。“海南自贸港建设不仅关系海南900多万人,更是关乎14亿中国人民、关乎国家全局的大事。”党员干部对肩负的历史使命更加清晰。

辩证分析,信心倍增。“海南与世界上成熟的自贸港相比,基础条件有较大差距。这要求我们在奋楫前行中,突出生态、开放上的后发优势。”党员干部对自贸港的建设路径愈加明朗。

责任重大,勇于担当。“岛屿经济体的根本出路在于开放。我们要解放思想,破解海南原料市场‘两头在外’问题,嵌入全球产业链,培育具有海南自身特色的相关产业。”党员干部们干劲十足。

清晰的认识催生高度的行动自觉。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决防止招商引资“捡到篮子都是菜”;实施“陆海空产业发展战略”,推动种业、深海和航天产业发展,坚决扭转房地产“一业独大”;又好又快地推进自贸港先导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万名建设者抗台风、战酷暑,建成国内首座跨越地震活动断层的海文跨海大桥……海南紧密衔接自贸区和自贸港建设,广大党员干部把牢方向,埋头苦干,推动各项建设蹄疾步稳、多点开花,开局良好。

“应该说是干一件成一件,既‘一天当三天干’,又很务实地去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实,使政策在海南落地不走样,不出现风险。”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100天时,省委书记刘赐贵说。

引进“新鲜血液”、加大培训力度

打造自贸时代“乘风破浪”的干部队伍

从海口美兰机场到市区,途经的江东新区一片繁忙,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焊花闪烁……海南干部的速度与激情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呈现。

两年前才成立的江东新区,是海南自贸港早期安排建设的11个重点园区之一。按照“两年出形象,三年出功能,七年基本成型”的建设目标,新区设立项目专员,建立“红黄绿”灯预警、统筹督办等制度,推动园区建设跑出了“加速度”。目前已有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地,100余家大型知名企业意向入驻,早期收获已经显现。

“自贸港建设方案发布后,政策细节和操作程序还在商议中,咨询电话已从以前的千次量飙升至万次量。”对于海南的党员干部来说,建设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自贸港,面临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改革开放之初:要对标国际,进行创造性的制度设计;从未实践过的优惠政策,需要在海南落地开花结果。这些都对干部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满足自贸港建设需要,破解本省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干部储备较少的问题,着力提升干部专业化水平,海南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快打造适应自贸时代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近日,中组部选派的新一批110名优秀干部到海南挂职。自2018年以来,在中组部大力支持下,三批共284名优秀干部先后奔赴海南,投身自贸港火热的发展建设,为海南送来了“及时雨”。

对这些宝贵的“突击队”“尖刀兵”,海南省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省委组织部认真研究、精心筛选岗位,对挂职干部大胆委以重任。专门研究制定挂职干部有关政策文件,竭尽所能为挂职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激励挂职干部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挂职干部的到来,极大缓解了海南的燃眉之急,有力推动自贸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工作:三亚市委常委、副市长谭萍推进自由贸易账户下外资股权投资便利化创新;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李志强组织出台国内第一个游艇租赁的法规制度;疫情期间,儋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傅晟充分发挥生物医学专家特长,协调专业机构,帮助海南相关医院如期改造完工、收治病人……

在开展优秀干部到海南挂职的同时,近三年来,海南先后选派4批共400名优秀业务骨干赴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和七省市自贸区跟班学习,举办13个境外培训班次,帮助干部进一步增长见识、积累经验、提升素质。

“跟班学习期间,我参与了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综合协调办相关学习工作和各种活动,接受了很多新事物,提高了服务自贸建设的业务能力。”临高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陈朝江在跟班学习后感受深刻。众多干部在近距离接触和实际操作自贸区建设业务中得到了锻炼成长。

每到周末,海南的领导干部都期盼着赴一场“思想盛宴”。为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海南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推动领导干部成为自贸港工作的行家里手。

近年来,海南省委通过周末专题讲座、大讲堂等载体开展自贸港重点政策权威解读,共组织23期,培训近8万人。各市县、各单位也组织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专题培训。海口市举办了自贸港干部周末实用英语培训班;三亚市开展了科级领导干部英语能力提升班;陵水县举办自贸港专题培训班。学习,成为琼州大地上的高频词。

既注重提升专业能力,优化队伍结构,也注重严管厚爱,激励担当作为。海南持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紧抓干部作风,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推动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特区精神”和“椰树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不断推动自贸港建设阔步前进。

全域推进、标杆引领

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开发开放

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可以为自贸港建设凝聚力量;自贸港人、财、物等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的趋势,对基层党建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全岛划定为自贸港,不分城市农村,合力建设自贸港——这是党中央赋予海南的使命,亦是海南需要扛起的担当。到2025年初步建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制度;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这是中央作出的科学安排,是海南各项工作必须把握的节点。基于此,海南组织部门坚持“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理念,对应自贸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提出任务措施,统筹加强各领域基层党建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不断夯实自贸港建设的基础。

走进三亚市吉阳区大东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名俄语流利的工作人员正在为游客介绍情况。“这几年,来三亚居住、旅游的俄罗斯游客特别多,这名会讲俄语的党员发挥了很好的沟通作用。”大东海社区党委书记吴丽尉说。大东海社区靠近海边,辖大东海旅游景区,每年有几十万名游客前来“打卡”。在上级部门的推动下,社区配强工作力量,更具“国际范”,社区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着眼于海南全岛将逐步形成一个“大都市区”的趋势,海南将城市基层党建作为龙头来抓。海口市将城市社区划分为2305个网格,优化调整网格党组织设置,将组织链条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三亚适应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强化社区党建的统领功能,推动社区与各领域党组织共建共治共享,将社区打造成为“新景点”。在面向世界的“海南窗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生动彰显。

园区是自贸港建设的先行区,也应是党建最有活力的地方。海南实施“园区党旗红、企业发展强”党建工程,密织组织体系,推动基层党建与自贸港建设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清爽的海风拂过海口市复兴城互联网创新创业园,“环球车享”汽车租赁海口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黄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打开电脑,为下个月与园区内其他党支部联合开展的党建活动撰写策划书。

“环球车享”党支部只有3名党员,但这个微型党支部在园区里并不孤单。面对分散在园区内的众多企业,复兴城创业园成立联合大党委,将分散的党组织、党员凝聚起来,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安上了强劲“引擎”。目前,园区中有50多名企业员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建的同心圆越来越大。

与全国其他自贸区不同,海南有80%的土地、60%以上的户籍人口在农村。乡村落后是海南自贸港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短板。海南将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自贸港建设重要前提和底线目标。

全省派出8583人的2758支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所有乡镇、行政村;开展产业扶贫,不断探索新路;推进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工作,扶志扶智并重……儋州市大成镇新风村是深度贫困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入驻后,建强村党组织,引工厂,搞旅游,带领群众走上了小康路。琼海市博鳌镇沙美村党支部原是软弱涣散党组织,经过强化整顿,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外事活动地。

为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自贸港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海南不断深化党建“三级联述联评联考”机制,全面开展争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基层党建新标杆活动,通过以点带面,引导各基层党组织树立精品意识和首创意识,总结了一批制度创新案例,推动全省基层党建工作繁星满天的局面加快形成。

巍巍五指山、悠悠万泉河,见证了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不朽历史。新时代,党建引领,正塑造着海南对外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格局。

在海南生态软件园的企业服务超市,党组织强力驱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催生极简审批,3小时就可以完成一家企业的注册,让企业感受到了极大便利。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党组织组织党员干部当“城小二”,为企业提供及时、贴心的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接单1469个,已办结1455个,办结率99.04%,深受园区企业好评。

未来的海南,将是一个人、财、物“充分自由”的自由贸易港。党建工作还将与时俱进,不断攻坚克难,书写出全球经济浪潮前沿的精彩篇章。

制度集成、“双轮驱动”

构筑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高地

“我已决定把家安在中国、安在海南。”9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来自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的全球新闻官鲁斯兰,成为服贸会24位行业故事讲述人之一。

鲁斯兰来自哈萨克斯坦。自2009年进入海南大学就读后,他就迷上了海南。2019年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面向全球招募人才,鲁斯兰毫不犹豫启程返琼,成了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引进的第一个外籍人才。

由于人口少、建省晚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基础薄弱一直是约束海南发展的瓶颈之一。“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必须举全国之力,聚四方之才。”近年来,海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双轮驱动”,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在人才工作上频频出招。

从制定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到不断完善自贸港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从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到充分挖掘使用“候鸟”人才智力资源;从拿出4万个岗位面向全球招聘,到开展引进高层次人才跟踪考核……近年来,海南密集出台人才引进措施,吸引了一批批“闯海人”从全球各地涌来,为自贸港建设增添了强劲力量。

统计显示,自习近平总书记发表“4·13”重要讲话以来,截至2020年8月31日,海南全省共引进人才138625人,同口径增长476.2%。其中,吸引外籍人才10579名,同口径增长50%以上,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本土人才是自贸港建设的主力军。为提升他们的能力素质,海南启动实施“南海系列”育才计划,先后两批次遴选南海名家、南海英才、南海工匠、南海乡土人才1021名。通过给予补贴,支持承担项目,提供贷款、创业、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的保障支持,推动培养更多本土人才。

实践中,“南海系列”引领示范作用显著。“南海名家”入选者尹俊梅、宋希强带领团队主持研发的兰科植物保育与种质创新及产业化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海英才”入选者戴扬深入推进南繁科研成果转化,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南海工匠”王孙文创办木雕培训基地,培养雕刻人才上百人。目前,“南海系列”育才计划第一批培养对象,共获国家级奖项109人次、省部级奖项323人次,带动各类重点项目培养人才3000多人次。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900多年前,诗人苏轼面对海南,写下这样的诗句。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千里迢迢而来的“闯海人”创新创业、发挥作用,必须加强服务,在人才生态环境上下功夫。

“您好,我是海南省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络员刘琴琴,可以为您解答高层次人才商业健康团体保险的相关内容……”每天,海南省医疗保障局的工作人员刘琴琴都电话不断。为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海南省专门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络员机制,全省427名联络员通过上下联动服务方式,有力地破解了人才创新创业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海南在优化人才环境上做了大量工作:严格限制房价,降低人才落户生活成本;引进全球、全国80多家名校,为高层次人才子女提供优质教育;启动发放“天涯英才卡”,打造省、市县、园区三级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海南的人才磁场引力越来越强。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时,“十万人才下海南”,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中壮观的一幕。作为登岛人才中的一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见证、参与了海南特区建设全过程。这几年,海南人才逐渐增多,越来越有活力,他感到“那种激情又回来了”。自贸港独特的魅力不断释放,人才与时代正碰撞出新的交响。

秋日南国,温暖如春。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南正扬帆起航。(本报记者 孙忠法)

上一篇新闻

究竟是人设不行,还是他的演技不太行?

下一篇新闻

中建五局上半年揽获海外业务50亿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