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明日之星:小国博茨瓦纳如何摆脱贫困的诅咒
如果我问你一个问题:二战以后,全球经济保持高增长时间最长的国家是哪个?很多人马上会想到中国、美国、日本或者新加坡这些国家。其实都不是,而是一个叫做博茨瓦纳的非洲小国。
博茨瓦纳?没听错吧,还是个非洲国家。在大家眼里,非洲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这里怎么可能有经济高增长?事实的确如此。世界银行曾对上百个发展中国家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只有13个国家,战后经济保持了25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博茨瓦纳位列第一,增长时间持续45年,年增长率约为7%。
博茨瓦纳于1966年独立,建国之初,该国的人均GDP仅为89美元。可到了2018年,人均GDP已达到8259美元,足足涨了93倍!
不仅如此,博茨瓦纳的政府清廉指数,在全球同样名列前茅,在总共168个国家中排在第28位,比很多发达国家还要高。要知道,非洲可是腐败的重灾区,博茨瓦纳何以“出淤泥而不染”?着实让人疑惑。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神秘的国度。
1/7 封闭的地理环境
按照惯例,在介绍博茨瓦纳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非洲大陆。不过,这里说的非洲,主要是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即传统所谓的“黑非洲”。这里的贫穷举世皆知,与贫穷如影随形的,还有各种瘟疫、饥荒和战乱。难怪有人会说:“非洲是一片哭泣的大陆”。
造成非洲贫困的原因有很多,地理环境首当其冲。用《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话来讲:“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比······印象要严重得多。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非洲面积是欧洲的三倍,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旅游杂志中,非洲被描绘成野生动物的天堂,一座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伊甸园。然而,它的北部却横亘着巨大的撒哈拉沙漠,那里气候干旱,寸草不生。更糟糕的是,沙漠把非洲文明与欧亚大陆隔绝了开来。
不仅如此,非洲的海岸也加剧了这种隔绝。从地图上看,非洲有漫长的海岸线,但这些海岸线非常平直,无法形成海湾和港口。非洲东西海岸高高隆起,这就使得从内陆流向海洋的河流,在抵达沿海地区时会形成瀑布,如同一级级高台阶,致使水势湍急,船只难以通行。所以,非洲只有一条河流可供航行,即位于东北部的尼罗河,这几乎成了古代非洲通往亚欧文明的唯一出口。
除了对外交通,非洲内陆同样障碍重重。这里被各种沙漠、丛林、沼泽、草原给分割,使得文明间的往来变得格外困难,成千上万个部族过着不知彼此,与世隔绝的生活。自古以来,高昂的交通成本,始终是制约非洲发展的头号难题。直到19世纪中期,非洲内陆的大部分地区仍不为世人知晓。
当然,制约非洲发展的除了地理因素,这里的气候同样让人头疼。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这里雨水充沛,物种丰富,按理说应该不愁吃不愁穿。然而,正因为雨量过多,土壤中的养分全被雨水冲走,所以土地肥力不够,农业难以发展。而且,热带地区还容易爆发传染病,使人均寿命大大降低。为了延续血脉,人们只能拼命地生孩子,这又加剧了人地紧张,也为日后的战乱埋下了伏笔。
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从未诞生过先进的农业文明,这里的人们大多以狩猎采集为生。闭塞的环境使他们免遭外族侵略,直到19世纪,欧洲人踏上了这片土地。
2/7 不合格的统治者
提起欧洲人对非洲的统治,很多人眼前会浮现这样的景象:一个白人挥舞着皮鞭,逼迫黑人为他们做工。成千上万的黑奴背井离乡,他们被成群地塞进运奴船上,前往一个陌生国度,而等待他们的是做牛做马的生活······
这些景象不免有夸张的成分,而且未能概括出殖民统治的全貌。事实上,白人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统治非洲的当地居民。
欧洲人治理不了非洲,一方面是由于语言不通,另一方面则因为相比非洲人,欧洲人的数量太少。以1939年的英属尼日利亚为例,这里的人口多达两千万,而统治当地的欧洲人只有1315人。况且,尼日利亚有两百多个民族,说着两百多种语言,你让这群欧洲人怎么管?即便要管,也不过是走走过场,大多数殖民者连农村都没有去过,用当地居民的话说,欧洲人仅仅是一群幼稚的“学生长官”。
为了方便管理,欧洲人只能任命本地人充当“长官”。他们把每个部落作为一个行政区划,所有部落都必须有一位长官。长官不仅得管理部落日常事务,还是殖民者在基层社会的代言人。
这套制度听起来挺合理,却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非洲的很多地区,由于是部落社会,长时间处于无政府状态。历史上,这里从未有过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也不曾发展出成熟的官僚系统。部落社会本质属于小社会,大家习惯了过一盘散沙,自给自足的生活,几千年来尚能和谐共处。现在,欧洲人给原有的社会强加了一套行政体系,这就让当地人很不适应,引发了诸多反抗。
如果殖民者能够允许当地人自治,情况或许会好一些。然而,这些地方“长官”的权力并不大,至少在欧洲人面前是如此。很多事情他们不能擅自做主,否则就可能丢掉官位。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上下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因为在老百姓看来,“长官”们不是他们的父母官,而只是白人的走狗。
此外,不少地方长官仗着有上头撑腰,经常性地欺压百姓,贪赃枉法。为了取悦白人,他们可以颠倒是非,肆意抓人,在乡里横行霸道。而上级对这些行为通常采取纵容的态度,结果就导致了大量的矛盾和冲突。
欧洲人试图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去治理一盘散沙的社会,然而,他们却并不关心当地的制度建设,这些问题直到欧洲人走后,也依然没有解决,从而给独立后频繁的内战埋下了隐患。
3/7 资源的诅咒
二战结束后,不少非洲国家宣告独立,遗留下的问题就逐一暴露出来。欧洲人统治时期,当地人还假定上头有一个“政府”,必要时可以利用威权解决争端。可现在欧洲人走了,种族矛盾与利益纠葛失去了仲裁人,而当地社会又没能培养出现代化的治理机制,最终只能爆发内战,并导致军事强人上台。
刚果(金)的蒙博托就是典型的例子,此人曾在比利时殖民当局担任过卫队长官,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在殖民地时期,这给他带来了接近上层的便利,从而平步青云。
蒙博托
刚果独立后,蒙博托通过政变上台,统治刚果长达30多年。在此期间,蒙博托在各个重要岗位上安插了自己的家属、族人和亲信,把整个政府变成了权力寻租的工具。担任总统期间,蒙博托搜刮了5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其属下的官员也是贪腐成性。而刚果(金)却沦为了一个贫民窟,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
蒙博托的故事并非个案,很多独立后的非洲国家,都上演过类似的悲剧,所以,政治学家给它们取了个专有名词,叫做“蒙博托陷阱”。除此之外,还有个陷阱叫“资源的诅咒”,这是比“蒙博托陷阱”更讽刺的现象。
所谓“资源的诅咒”,讲的是某些国家由于自然资源丰富,原本可以给自己创造巨大的财富,可结果却适得其反,丰富的资源反而加剧了贫穷与腐败。
以非洲的尼日利亚为例,这里是全世界著名的产油国。然而,石油出口没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这里7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政府腐败严重。由于石油问题挑起的部族冲突,还导致该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爆发了全面内战,两百多万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与尼日利亚相似的例子是塞拉利昂,这里有丰富的钻石资源,但钻石却给当地人带来了苦难。军阀通过垄断钻石开采,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又利用财富武装起军队,挑动内战,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如果你看过好莱坞电影《血钻》,对于塞拉利昂的故事应该不会陌生,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电影《血钻》剧照
钻石让塞拉利昂人民身陷苦难,却让另一个国家收获重生。不错,这个国家就是博茨瓦纳,它成功地摆脱了资源诅咒,并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避开了内战与腐败的陷阱。
4/7 博茨瓦纳的诞生
说起博茨瓦纳,不得不提到他的首任总统——塞雷茨·卡马。卡马接受过高等教育,40年代先后在南非和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并于1948年在伦敦取得了律师资格,还娶了一位白人女子为妻。可以说,卡马接受过正统的西方教育,而且深受欧洲民主与法治观念的影响。
塞雷茨·卡马雕像
然而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卡马的祖父和父亲,曾在当地最大的部族担任酋长,1925年,卡马继任了酋长一职。所以,在卡马身上,具有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双重基因,这给他日后的上台执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事实上,在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像卡马这样的领导人并不多见。欧洲人曾在殖民当局培养了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非洲官员,但欧洲人却不给他们平等地位与相应的权利。尤其在地方上,欧洲人喜欢任命当地酋长,结果就造成了前面提到的,在社会上下层之间产生了撕裂。基层社会对精英阶层缺乏信任,他们更相信传统的那一套。
而卡马由于酋长的身份,就有效避免了这个问题。世袭的酋长为他在当地带来了声望。1957年,卡马当选为殖民政府非洲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年后又当选为立法议会议员。1962年,卡马创建了民主党,并吸引大量部落首领与政治精英加入政党。
博茨瓦纳国旗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精英中间,有相当一部分都接受过英国的教育,他们既具备国际视野,又拥有来自基层社会的合法性,这就有效弥合了传统社会与精英上层之间的裂痕。而且,博茨瓦纳还有个有利条件,这里的民族相对单一,所以就避免了类似尼日利亚那样,上百个民族难以管理的局面。此时距离博茨瓦纳独立还有四年时间,而当地已经通过民主选举与司法改革,建立了有效的自治管理。
博茨瓦纳是内陆国家,这里气候干旱,大片地区土地荒芜,饥荒长期折磨着这里的人民。建国之初,博茨瓦纳有16%的收入来自于国际援助,几乎看不出有任何的发展潜能。然而,上帝终究还是眷顾了这个小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博茨瓦纳发现了大量的钻石矿。
5/7 上帝的馈赠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发现丰富的自然资源后,采取的做法往往是收归国有。比如,中东国家伊朗,就试图从西方大公司手中夺取石油开采权。尼日利亚政府也通过类似的方式垄断石油资源。从政治的角度,这样做固然可以赢得民心,却会带来意外的经济后果。
首先,当地政府缺乏先进的开采能力,技术与管理相对落后,所以在经济上是低效的。而且,一旦资源开采由政府垄断,很容易滋生腐败,成为政客们敛财的工具。而像塞拉利昂这样的国家,军阀在占领钻石矿之后,甚至用武力逼迫当地居民充当劳工,不服从者砍手砍脚,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而博茨瓦纳政府的做法却出人意料,他没有急于垄断钻石的开采权,而是与南非的戴比尔斯公司达成了合作关系。戴比尔斯公司你可能听说过,我们小时候熟悉的那句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便出自这家企业。
当地政府知道,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充分利用钻石资源的,所以就必须借助西方企业的技术与市场。政府聘请戴比尔斯公司的专家,负责钻石的开采与市场营销。1976年,戴比尔斯公司又在当地发现了另一座钻石矿,并与博茨瓦纳政府联合成立了一家新的采矿公司。这一回,博茨瓦纳政府依然慷慨,居然许诺将公司80%的利润归戴比尔斯公司所有。
说到这儿,你肯定看不下去了,博茨瓦纳政府的做法,跟卖国有啥区别呢?但是别急,当地政府其实精明得很。为了让钻石价格保持高位,博茨瓦纳政府特意储藏了一批钻石,1986年,政府将这批钻石出售给戴比尔斯公司,并用所获得的现金,购买了公司5.2%的股份,还能亲自任命两位董事会成员,博茨瓦纳政府以这种方式,充分介入到钻石资源的分配当中。
对于资源开采,博茨瓦纳政府则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尽管戴比尔斯公司拥有较多的勘探权,但是政府方面却保留了决策权。开采多少,卖多少,都不是戴比尔斯公司说了算。
通常情况下,博茨瓦纳政府主导渐进式的开发策略,这一方面是基于国内的消化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让钻石价格走高。钻石这种商品与石油不同,它并非生活必需品,越是稀缺,就越显珍贵,消费者更愿意出高价来买,这也是博茨瓦纳政府和戴比尔斯公司宁愿把钻石“藏着掖着”,也不肯多采多卖的原因。
经过数十年的博弈与协商,如今,博茨瓦纳政府与戴比尔斯在当地的联合公司各占50%的股份,政府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控制权。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切都是在共赢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掠夺,没有内战,也没有出现严重的贪污腐败,博茨瓦纳对钻石资源的开发,充分体现了政府的规则意识。而政府将买卖钻石的所得,全部投入到公共事业中,如全民教育、全民医保和养老。
6/7 健康的政治制度
当然,开发钻石资源,并不是博茨瓦纳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原因,健康的政治制度,才是让这个国家崛起的关键。
早在建国之初,塞雷茨·卡马就立志建立一个不分种族,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当然,很多非洲领导人都喊过类似的口号。但结果大多南辕北辙,国家要么陷入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压迫,要么沦为硝烟弥漫的战场,要么成为腐败政客的温床。而博茨瓦纳却跳出了魔咒,将民主制度成功地保留并实行下来。
博茨瓦纳议会大厦
任何成功的政治制度,都不是对外来制度的简单复制,它必须是内生的,即建立在本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基础上。
博茨瓦纳领导人充分意识到这点,比方说,总统卡马从国情出发,专门设立了一个酋长院,分别由八名主要部族的代表,四名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三名由酋长院特别推选的代表组成,从而体现了政府对传统社会的尊重。然而,酋长院只是个咨询机构,他享有议事权,却没有立法权。这就保证了国家权力既不被传统势力裹挟,又能聆听到传统社会的声音,从而缓和种族之间的矛盾。
除了设立酋长院,博茨瓦纳还给各族酋长很高的回报。他们领取政府给予的高薪,享受与官员同等的级别。然而,他们不得竞选议员,而且被剥夺了分配土地的权力。在地方上,酋长的权力仅限于部族内部,地方行政则完全交给了政府。对于重要的自然资源,法律则明文规定,一切归政府所有,个人或部族不得涉足。
博茨瓦纳的政党制度比较完善,这一方面得益于实践的时间长。在独立之前,博茨瓦纳便开始实行竞选。而更重要的是,博茨瓦纳通过和平方式取得独立,所以长时间由文官政府执政,避免了军人独裁。而且,由于国内种族较少,代表各种族的政党之间,竞争也不是太激烈,国家没有由此陷入分裂。
总体而言,博茨瓦纳的政治制度,传统与现代兼容。领导人深受西方宪政观念的影响,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改进了西方制度。卡马本人虽身为大族酋长,但是国家权力却没有被大族垄断。卡马逝世后,他的继任者马西雷来自一个小部落,而且从未担任过酋长,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居然蝉联了三届总统,并将博茨瓦纳的经济增长持续推向新高。
7/7 总结
一个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通常会面临两个难题,一个是集权,一个是分权。
所谓集权,就是建立起强大的政府动员能力,国家能够在立法、国防、治安、以及资源的分配上获得主导权。但仅仅集权是不够的,集权之后还得有分权,即考虑各阶层,各民族的利益,并让整个社会保持相应的活力,这样才能让经济获得健康的增长。
很多非洲国家,要么在集权上出了问题,要么在分权上出了问题。一些军事独裁者热衷集权,在任期间大力发展裙带关系,政府贪污腐化,民心尽丧。而另一些国家则因为民族众多,早早地实行分权,结果就使得部族之间冲突频繁,权力被各方诸侯裹挟,实力强的则开启战端,国家永无宁日。
而博茨瓦纳比较幸运,它解决了上述这两个难题。国家在实行西方式民主的同时,又保持了政治稳定,传统的社会结构,也没有因此被淘汰掉,这是个稳定并具有包容性的制度。时至今日,博茨瓦纳依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富裕的国家,虽然地处内陆,它的人均GDP却高于在南部沿海地区,被列入“金砖国家”之一的南非。
当然,博茨瓦纳还远远谈不上成功。2008年经济危机后,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工业基础依然薄弱,经济对采矿业过度依赖,国内艾滋病横行,这让很多人对该国的卫生状况与人均寿命深表担忧。
不过,我们依然相信这个国家会有更好的未来。毕竟,成为富裕的发达国家,不一定非得通过工业化,像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也不发达,却同样跻身先进国家之列。
博茨瓦纳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如今,博茨瓦纳服务业的占比已达到了38%,虽然还不算高,却依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不要忘了,这里除了钻石,还有广袤的沼泽、草原和三角洲,栖息着成千上万的野生动物,大象会在酒店的阳台前路过,你可以在夜晚聆听各种珍稀鸟类的音乐会,还能一边在餐厅享受牛排,一边与对岸的河马对视。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里将成为全世界的旅游胜地,非洲,不再是苦难的大地,而是一座充满野趣的人间天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