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7日 星期二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来源:公众号【血钻故事】

作者:左页

温馨提示:本文共计约12000字,阅读预计需要26分钟


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

当你醒来时,

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莎士比亚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水晶宫


1850年,维多利亚女王,向全世界发出邀请,准备在伦敦举办一个展现各国工业成就的博览会,即后来的世界博览会。可时间紧任务重,尤其展览馆的设计和建造问题,最为棘手。组委会收到245个国内外方案,没有选出一个满意的,只能综合相对较好方案的优点,搞出一个“杂交”方案。但该方案刚一公布,就被骂成了渣,弄得组委会好不尴尬。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个可在短时间内搭建的创意设计,得到组委会大多数人的认可,这就是园艺师帕克斯顿设计的“玻璃房”思路。这个方案,是园艺师从花房温室中得到的灵感,他没有料到,自己的设计,会变成后来媒体称为“水晶宫”的第一个世博会展馆。


1851年,经过6个月搭建,“水晶宫”落成,正式开门迎客。大会一共吸引了18000个参展商,共展出10万多件工业产品。评委会评出5084个奖项,其中英国独得2039项。大会中展出了开槽机、钻孔机、纺纱机、造币机、抽水机,还有美国的收割机、割草机和缝纫机等,让那些只能靠水牛耕地、人力挑水的“土包子们”大开眼界。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1851年,万国博览会


本来临时搭建的“水晶宫”,竟也受到无数点赞。10月14日首届世博会闭幕,算下来,这次博览会不仅没贴钱,反而赚了185437英镑,“水晶宫”立了大功,因此拿到5000英镑的奖励。设计师老帕的泪都要下来了,没想到自己一个园艺师,竟然靠建筑设计得到一笔巨款。要知道,当年英国的人均年收入才25英镑。


这次博览会,除了帕克斯顿,另一个人估计比他还激动。这人就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开幕式当天,女王乘坐一辆马车风驰而来,王冠华服,珠光宝气。12时整,她与王室和随行人员,浩浩荡荡进入展馆,又仿若北辰星拱。在当晚的日记,她描述道:“我感到了永远不会忘记的震撼,多么大,多么荣耀,多么令人感动。”


维多利亚出生于1801年,在位64年(1837-1901年),正值“日不落帝国”鼎盛期。这位英国历史最知名的女王,除了留下一堆用她名字命名的港口、城市和街道,还生下9个子女,嫁娶欧洲各国王宫贵族,因此被称为“欧洲祖母”,当然也把因为近亲结婚遗传下的血友病,留给了欧洲王室。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在位期间,大英帝国经济总量,高峰期占全球70%,殖民地遍布五洲三洋,面积占全球1/4,治下的人口多达4.24亿,新西兰、中国部分土地、埃及、印度,都是在她任内成为英国殖民地。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正是维多利亚向世界炫耀肌肉。


然而,就在这国运隆盛之际,大英帝国日后衰落和颓败的迹象,却也清晰可见。比如,当时马恩着重批判的日益扩大的阶层不平等,以及为了殖民扩张,不得不常年维持的高昂军费。帝国徒有表面荣光,大多数老百姓却过着蝼蚁般的生活。


水晶宫落成后,成为伦敦一景,直到1936年11月30日晚上。那晚,整个伦敦城,被南部的一场大火照得透亮。大火直冲夜空,浓烟弥漫,近400名消防员前来灭火,连三里外的居民都闻到了烟味。而起火的建筑,正是85年前所建,象征帝国鼎峰的“水晶宫”。


这场大火,仿佛帝国由盛而衰的隐喻。


这一年,希特勒宣布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公然撕毁《凡尔赛条约》,大英帝国却也站在了地狱之火的边缘。诞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时任财政大臣的丘吉尔,忧心地目睹着一切,“水晶宫”烧毁那晚,他凄然地叹道:“一个时代终结了”。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留学生


1861年,正处事业巅峰的维多利亚,经历了人生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这一年3月,她的母亲、肯特公爵夫人因病去世。12月份,她的老公阿尔伯特,因感染风寒,病死在她的怀里,年仅42岁。阿尔伯特咽下最后一口气时,一向冷静的女王悲痛欲绝,拼命摇晃余温未退的丈夫,一遍又一遍呼喊他的名字,直到精疲力尽、泪水浸透衣袍。


1861年前后那几年,正是维多利亚女王最忙的时候,克里米亚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镇压印度雇佣兵第一次大起义,都是那段时间发生的。她因此忽略家庭,倒也可以理解。不过除了出兵扩张,女王对殖民地的管理,同样喜欢亲力亲为。


比如像帝国的“奶牛”印度,她知道最好的管理并不靠武力,而是靠价值观认同,因此在她的治下,英语被确定为印度官方语言,与此同时,她亦鼓励印度精英前往英国本土留学。比如我们接下来即将说到的这位年轻人。


话说1891年6月12日,一名在英国留学4年的法律系青年,回到了印度。这名年轻人22岁,身体瘦弱,皮肤蜡黄,刚下轮船,前来接他的哥哥就告诉他一个坏消息:“你在英国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一直瞒着你,是不想打扰你的学习。”年轻人如遇晴天霹雳,泪水夺眶而出。


花了半年时间,年轻人才从丧母的悲痛中走出来。半年后,在哥哥的帮助下,他在老家开了一家事务所,取名“甘地律师事务所”。没错,他就是后来的圣雄:甘地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青年甘地


刚出校门的甘地兢兢业业,做事认真,每个月能赚取300卢比。可就在他开业不久,在政府机构任职的哥哥,与一名驻印英国官员,发生了一点小摩擦,闹很不愉快。甘地留学那会,曾跟这名官员有过交往,哥哥建议,让他跟这人聊聊,哪怕送点礼,消除下“两人之间的误会”。


一开始,甘地不愿意,说有什么事靠法庭解决就行了。没想到哥哥把他大骂一顿,“你个书呆子,懂个毛线,根本不了解社会,现在什么不讲人情,替我说情是你做弟弟的责任,不去也得去。”甘地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到了那名官员府邸,初出茅庐的甘地说了一堆好话。可这英国人根本不念旧情,反而讲起了原则:“我现在忙,没空搭理你,回去转告令兄,有什么话上法庭说。”甘地不死心,还想多说几句,结果那英国人立刻大喊:“警卫呢?快叫警卫来。”瘦弱的留学生,被两名高壮的警卫悬空架出了大门。


甘地深感奇耻大辱,想去法院起诉这名英国官员。有个经验老道的前辈教导他:“你所受屈辱,实在微不足道,英国统治下,这是普通印度人的日常,年轻人别太血气方刚,真要闹上法庭,只会误了自个前程。


在自己的国家受了气,讲人情、上法庭都不好使,刚毕业的甘地,第一次认识到什么叫国残民弱。


后来他的哥哥,收到南非一家印度公司的来信,让他请一位懂英文的印度律师前去帮忙。甘地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正好也可躲避那名驻印英国官员,所以爽快地答应前往南非。


南非,非洲最南端,那有个好望角,在苏伊士运河凿开前,是欧亚航程最重要的补给站,也是黑奴交易中心。最早葡萄牙人来这里抢劫耍流氓,后来荷兰人、法国人也来了。这几波欧洲白人,在这里来来往往几百年,繁衍了一堆白人子孙,形成一个以白人为主的小王国,自称布尔人(Boer,荷兰语中“农民”的意思)。


再后来,英国人也来了,可他们来,事情就坏了,就像大闸蟹到了欧洲没有天敌。英国人先把好望角从荷兰人手里抢过来,后来又花钱买了周边地区,建立稳固殖民地,取名开普(Cape)。


受不了英国趾高气扬的统治,布尔人集体搬离开普,在北方内陆建立了三个共和国,分别是南非共和国,也叫德兰士瓦共和国,以及纳塔利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


1880年,英国人企图进一步控制布尔人,挑起第一次布尔战争,但由于准备不足,没有占到什便宜。战后,双方签订《比勒陀条约》,德兰士瓦确保了自治地位,英国仅获得外交、战争可通过其领地等名义权力。


1890年代,甘地乘船来到南非时,扩张野心旺盛的英国人,正在酝酿第二次布尔战争。这一次,年轻的律师将亲眼见证,维多利亚晚期的大英帝国,是如何打开衰败之门的。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歧视和效忠


甘地的南非之行,要先乘轮船,然后坐火车,再换马车,路上还要住店。无论乘车或住旅馆,甘地都选最好的,因为他怕别人瞧不起印度人。可尽管他处心积虑,这趟南非之行,还是让他感受到了种族歧视的万点伤害。


乘火车时,他买了头等车票,刚躺下准备好好睡一觉,一名白人乘务员跑过来跟他说,“跟我来,你必须到货车车厢里去”。


“可我买的是头等车票呀。”


“什么票都没用,告诉你,印度人只配坐货车。”


后面又来了两个警察,在乘务员的指示下,不由分说,非要把他撵到满载着货物、猪、牛的货车车厢。甘地不从,被强行赶出火车,行李也跟着被抛出窗外。甘大律师一脸迷惑,这特么还有天理吗?但没人鸟他,火车喷出一股黑烟,扬长而去。


当时正值南非寒冷的冬天,付了头等车票钱的甘地,却只能蹲在一个不知名的候车室,瑟瑟发抖过了一宿。天亮后,他立刻打电报给当地铁路局局长和朋友,控诉这段不公正的遭遇。朋友和局长都回电告知:没办法的,南非的印度人就这待遇。


之后换乘马车,甘地又遭遇类似的歧视。他明明买了头等车票,但领班的马车管理员,觉得他不宜跟白种人坐一块,只能坐驾驶座旁边的位置,也就是露天且自带免费吹风的座位。这一次,甘地老实了,他知道南非风气,如果硬要争吵,估计连车都坐不了。


行车到一半,那名坐在车厢里的马车管理员,估计是坐烦了,又或者想出来透透气、抽根烟,于是拿出一块肮脏的抹布铺在脚踏板上,没好气跟甘地说:“喂!印度人,你的位子让我坐,你坐到这里来。”他的一只手,指着那块铺了抹布的脚踏板。


年轻气盛的大律师,实在忍无可忍,争辩道:“我本来就买了客车厢头等车票,你逼着我坐到驾驶座旁边也就算了,你还想让我跟个乞丐一样蹲你脚边,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话音刚落,那名白人管理员突然暴跳起来,狠狠甩了甘地几个耳光,然后抓住他的胳膊,想把他拉下马车。甘地抓住座位旁边栏杆,死也不放手,这让白人管理员更生气了,又骂又打。


旁边几个白人乘客看不下去了,为制止混乱局面,大声嚷道:“别打了,别打了,这位印度人说得也有道理,就让他进来和我们一起坐吧!”估计打累了,这管理员最终停止了殴打,挥舞着拳头威胁道:“混账!印度鬼,等我到了史丹德顿,你再看看我的厉害。”


这趟痛苦的旅程,令刚出校门的甘地,真正认识到了印度人的地位。所以负责的案子了结后,他选择留下来,组织起南非印度人,争取平等权利。也是在这段时间,他实践和完善了“非暴力不合作”这种方法,并把它运用到日后的民族独立运动。


1899年,南非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了。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布尔战争的英军


奇怪的是,尽管饱受白人歧视,甘地却决定:组织印度志愿军,保卫大不列颠。好多同胞没法理解他的想法,南非布尔人,跟印度人一样,同受英国佬欺压,为什么不帮同类,却要帮压迫自己的人呢?甘地回答:如今印度人的处境,全靠英国人的态度,如果想要在南非或印度更好地生活下去,就必须效忠大英帝国。


当然更重要的,可能还因为甘地本人一直是名“精英”。他留学英国,这里的宪法、生活方式,甚至“国歌”,都是他的心头好。他在自传中写过:“我知道英国人统治的缺点,但是总体上我可以接受。当时我认为,对于被统治的人来说,英国人的统治有好处。”


其实这就是维多利亚女王鼓励印度有钱人留学英国的意义所在。殖民统治最高的境界,不是通过武力逼着别人就范,而是用“高级的文化”让被统治者心服口服。


甘地自愿参加了布尔战争,随战地救护队服役。尽管在战争中继续遭受歧视,比如不准上前线之类,但甘地没有任何怨言。1906年,南非爆发祖鲁战争,就是英国人要把当地土著打趴下的战争,他又穿好大英军服,准备再上战场。如果不是因为胸膜炎,他定会为主子再立新功。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布尔战争


第一次布尔战争后,英国人消停了几年,后来爆发第二次布尔战争,是因为一个叫乔治·哈里森的澳大利亚人,在德兰士瓦共和国一个牧场,发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矿。英国人眼馋,布尔人不淡定,于是又打了起来。


这场缘起金矿的战争,战况之惨烈,远胜第一次布尔战争。英国从本土、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调集将近50万大军,向布尔人猛攻。当时布尔人的总人口才44万,为应对这场压城之战,几乎全民皆兵。


大英帝国人数上占优势,后勤、物资、武器装备也远胜对手。1900年6月5日,英军攻破德兰士瓦首都比勒陀利亚,宣告正面战场结束。布尔人8万正规军,打得只剩下2万人。


但布尔人非常顽强,仅剩的2万人,分散成几百支游击队,不断骚扰、袭击英国人的铁路、矿山和兵营,令帝国陷入全民战争。英国人当然也不是吃素的,为了消灭这股残余势力,走马换将,换上了基钦纳勋爵,此人是一战争疯子,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英国陆军总司令。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勋爵


这哥们上任后,发明了往后纳粹也喜欢的两大战术:第一,碉堡加铁丝网,前者8000座,后者6000多千米;第二,集中营,抓游击队员,连他们的家人也抓,导致几万妇孺惨死。


这场战争,以英军胜利告终。大英帝国再次证明了自己不可撼动的实力。


当然,明眼人也都看出来了,为所谓的胜利,帝国付出2万士兵的生命,扔进去2.2亿英镑军费开支,不仅得罪欧洲各国,连国内的知识分子也站出来反对。


年迈的维多利亚,为这场战争忧心不已,于战争后的第二年病逝。战后,双方签订《费里尼欣和约》,一半因为布尔人败了,一半因为英国人累了。战争让英国掌握了世界上最大的金矿,成就了伦敦黄金交易中心的地位。


但英帝国上百年的殖民扩张,也在这一仗中彻底终结,此后大英再没有打过殖民扩张战争,而是疲于应付各大殖民地的起义、独立战争,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大国的崛起。


当时的甘地,做出继续效忠大英帝国的决定,有一定道理,因为大英只是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却并没有完全衰落,要在一个恶霸父亲掌控的“家庭”里活得好一点,那只有先讨好恶霸,帮助恶霸打击犯上作乱的同类兄弟。但甘地又确实少了一点预见性,没有看到大英从此没落的趋势。如果他看准了这一点,印度的独立,估计也能更快一点到来。当然,这是后话。


话说南非布尔战争结束后,甘地回了一次国,尔后再度返回南非生活了近10年,继续他的非暴力不合作,为同胞争取利益,减缓种族歧视。


直到1914年,他收到印度国民大会党戈克利的来信,邀请他前往伦敦,商讨向英国议会提出印度自治计划。可谁也没想到,1914年8月6日,甘地刚刚抵达伦敦,就听到了一个震撼的消息:两天前,德军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按理说,对正在追求自治的印度来说,这是一大好时机,因为英国人疲于应付强敌,不可能分出过多精力。但令人诧异的是,习惯了英国统治的甘地,此时又表现出一副圣母的模样,他坚决不同意乘人之危,还说应继续效忠大英。


一个殖民地独立运动的领袖,对待宗主国,竟然还有这等孝心,如果维多利亚女王还活着,估计都要给他比心了。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一战


1917年,一战正酣,英国高等法院法官罗拉特为首的5人委员会,深入到印度各地调查。该委员会向印度人作出承诺,等一战结束后,印度自治权可得到大幅度提高。


对甘地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在大英面临战争时,他两次不顾同胞非议,宣布效忠帝国,这个委员会的承诺,仿佛也是对他效忠的犒赏。


第一次世界大战,无论规模和持续时间,都是布尔战争不能比的。如果说布尔战争开启了帝国的衰落之门,那一战就近乎将它推向了深渊。


这次战争,英帝国参战的陆、海、空三军数量,达到850万,其中570万来自联合王国,140万来自印度,63万来自加拿大,42万来自澳大利亚,13.6万来自南非,12.9万来自新西兰。规模如此之巨,所需军费,自然也是一笔巨资。


巨资到什么程度呢?数据大致是这样的:1915年3月-1916年3月,花了大概15.6亿英镑,此后至战争结束,每年花掉25亿英镑。我们对比前面的布尔战争,那已经快让帝国受不了了,可那场战争,才不过2.2亿英镑。


这么多钱怎么筹集呢?一个字,。先向国民发行了70亿国债(不全用于战争),然后再向新崛起的美国借,战前,美国欠英国4亿英镑,战后,英国倒欠美国8.5亿英镑。


比较悲催的是,跟英国结盟的几个国家,沙俄、法国、意大利都声称没钱,所以英国除了自己的军费开支,还得借钱给这些盟友。一共借了大约15亿英镑。


最特么悲催的是,后来这个沙俄被苏俄推翻,而苏俄赖账,拒绝承认沙俄此前欠下的一切债务,因此赖掉了欠英国的7.57亿英镑。英国人欠美国的,一分钱别想赖,自己借出去的,却又收不回来。堂堂大英帝国,就这么被掏空了。


为了还债,英国答应美国,每年将抽取国民税收的1%。可美国人掐指一算,如果真要这么还,得还到1965年。精明的美帝决定,别逼得太死,再想想与英国的关系,因此免除了大部分债务。


这当然不是美帝慷慨,只是狗急了跳墙,逼急了崩溃,就跟德国那样,弄不好再来一次大战。更何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是英国将世界老大的位置转交给美国的过程,伦敦金融中心地位被纽约取代,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也被美元取代。所以还钱不还钱的,相对来说也就不再重要了。


其实这场战争,对大英帝国伤害最深的,还不是金钱,而是它揭开了帝国内一团乱麻的种族冲突。这是令帝国分崩离析,也是促使甘地这类“精英”分子“粉转黑”的根源。


布尔战争那会儿,来自各个殖民地参战的将士,就已经体会过帝国体系下的种族冲突,只因为那场战争的规模相对较小,冲突还不明显,可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一样了。我们以参战的印度为例。


1914年10月-1915年9月,在法国指挥印度军队的詹姆斯·威尔科克斯爵士,曾公开赞扬印度战士是“第一等的士兵和天生的绅士”,但私下里,这人却反对白人护士照料印度士兵,觉得那样很恶心。其实这类表面客气,私底下歧视的例子,在战争中简直不胜枚举,大多数白人将领,根本不愿意带印度兵。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一战时的印度士兵


种族歧视的后果,是导致士兵出现“异心”,进而消极怠战,甚至哗变叛敌。1914年秋天,两个派往法国作战的印度师,出现了怠战现象,大量印度士兵通过自残、装病退出战争。以至于领导这两个师的白人将领,都不敢带了,让这些印度士兵撤出了法国。


1914年11月,土耳其苏丹,宣布对英、法、俄发动“圣战”,也就是号召伊斯兰教徒反击异教徒。印度军队中的穆斯林士兵,一下子迷乱了。他们宁愿跟随土耳其打宗教战争,也不愿意再效忠大英打国族战争。许多印度的穆斯林士兵当了逃兵,为敌方提供情报、策划反英暴动和兵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人死了702000人,负伤1670000人,印度人也死了64000人,负伤67000人。从数据来说,印度士兵也不能说没尽力。但大战中无处不在的歧视,还是让组成帝国的各个殖民地、自治领,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识”,他们越发感觉到,自己跟大英主子不是一类人。


包括甘地在内,也把这场战争当做“交易”,参战不再是出于纯粹的效忠,跟布尔战争那会相比,他的心态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大英帝国体系内,就出现了分离运动的高潮。特立尼达、牙买加、洪都拉斯、伊拉克库尔德、阿拉伯、巴勒斯坦,以及爱尔兰,都在战后出现了反抗白人或者要求建国的运动。刚赢得战争的大英帝国,实际在加速崩溃中,表面荣光而已。


具体到印度,1919年夏,英国人无耻食言了。前面我们提到过,1917年,战争期间,由英国大法官罗拉特牵头的调查委员会曾经承诺,战后给印度更多自治权利。可战争结束后,这个委员会不仅不提曾经的承诺,反而公布了《罗拉特法案》。这个法案规定:假如印度人参加反政府活动,警察可以不需要拘捕证而将他们逮捕,不必经过法院审判,就可以将他们定罪入狱。


到了这一刻,甘地的圣母心,算是碎了一地。当时甘地刚刚大病一场,身体未完全恢复,可他管不了那么多,立马加入反对《罗拉特法案》运动。事实证明,不主动追求民族独立,靠哀怜和讨好主子施舍自由,不啻于一个笑话。


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则的工人,为了响应全国罢工,上街游行。当地总督下达戒严令,禁止一切集会。工人不顾禁令,在当地广场集会。总督军队把广场包围起来,在唯一的出入口架设机关枪,向手无寸铁的群众疯狂扫射,导致400人惨死、1200人受伤。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油画:阿姆利则惨案


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甘地的同情者怀疑非暴力的意义,主张以血还血。英国当局迫于压力,颁布了《印度政府法案》,声称要给印度人更多自治权利,但其实就是在各州政府多安插几个印度人而已,这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自治法案。


甘地怒了,他接受了来自国民大会党尼赫鲁父子的协助,于当年12月,参加了该党在阿姆利则举行的总会。这意味着,甘地开始利用政党追求民族独立。也是在这一刻,甘地从一个前大英帝国孝子,正式转变成追求民族独立的政治明星。


当曾经折服于大英文化的“精英”转身离去,大英帝国的气数也就快尽了。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英国欠债,美帝发财


就在甘地转型这会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个获胜国,进入了短暂的繁荣期,美国迎来了柯立芝繁荣,就是那个《了不起的盖茨比》描述的时代。不过繁荣期非常短暂,德国被英法压得太死,爆发通货膨胀,催生出纳粹和希特勒,社会主义苏联,出现连年灾荒,再后来,美国也爆发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大萧条。


大萧条主要的问题是生产过剩,即“镰刀太多,韭菜不够”。当时手上还握着诸多殖民地的英国,所受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它有足够的倾销市场,以及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地。大英其实挺贱的,全然不顾一战后美帝免它债务的恩情,不仅没有伸出援手,还搞了一个“帝国特惠制”,与美国打贸易战,对进入自己主权领地的美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


美国为了缓解压力,出台罗斯福新政,变身基建狂魔,废除金本位,拼命印钞票,同时跟英国抢市场。3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之所以都跟美帝走得很近,就因为这两地都是美国瞄准的倾销市场。二战前,苏联成为欧洲第二大工业强国,大半得益于此一时期老美的资本和过剩产能。


然而,这一切的算计,都在希特勒发动的世界大战中烟消云散了。截止1940年6月,比利时、荷兰、丹麦和挪威以及法国,都败在了纳粹的猛烈炮火下,只剩徒有虚表的大英帝国,躲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瑟瑟发抖。


就在这危机时刻,大英突然回光返照,迎来一位堪比维多利亚女王的首相——丘吉尔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青年丘吉尔


丘吉尔出身行伍,一辈子都在为帝国荣耀而战,曾参与多场维多利亚时代的殖民战争,包括布尔战争(被敌人抓住当了俘虏),他也曾两次执掌殖民地。这人有很强的种族等级观念,在他眼里,白人就是高级。他曾经扬言:“我在印度当低级军官时,就从不认为印度人与白人平等。”


一战后,丘吉尔已感觉到帝国日薄西山,否则,在“水晶宫”烧毁当晚,他不会发出那样一番感慨。尽管如此,当了首相后,他依然决心捍卫帝国最后一抹光亮。


二战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主张废除过去的殖民体系,丘吉尔却不肯放手。老蒋曾动过心思,借着美国支持,要求英国归还香港,被丘胖子严辞拒绝。他说,“我上任,不是来败女王遗产的,要拿走香港,除非开坦克从我身上压过去。”


不过,历史趋势就是历史趋势,不会因为强势人物的出现而改变方向。


丘吉尔不肯交还香港,弄得好像挺悲壮,可为了筹集军费,1940年,丘吉尔却追着美国问,可否以西印度群岛的基地,换取美国50艘驱逐舰?到了1941年初,英国政府为偿还美国债务,动用殖民地存款、黄金和美元储备、变卖海外土地等,基本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1941年6月,英国黄金和现金储备,已经降至1.5亿美元,眼看就要破产。这个时候,美帝再次出手接盘,它乐见英国衰败,但更不愿意英国败在轴心国手里,于是出台《租借法案》,规定英国可以先赊购物资,战后偿还。


于是,“英国打仗,美帝发财”的戏剧性场面,再一次上演。战争结束后,英国从一个主要债权国,变成世界最大的债务国。英国本土、英联邦和帝国的负债总和,高达300.73亿美元,穷得连内裤都不剩了。


除了欠美国的债务,更糟糕的事情,是大英帝国的威严也丢了。面对希特勒,张伯伦在欧洲搞绥靖,面对小日本,丘吉尔在亚洲搞绥靖,全然没了当年雄风。


1940年7月,日本已全面入侵中国,丘吉尔为了避免与日本起冲突,与日本签订条约,关闭中国输送补给物资的唯一一条公路——滇缅公路(缅甸是英国殖民地),英属澳大利亚,则继续向日本出口谷物,还允许大量赊购。日本在中国境内炮轰大英轮船,没落的帝国,连屁都不敢放。


珍珠港事件后,不打也得打了。但面对日本进攻,在马来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大英部队,却表现出极其无能的一面,根本无力保护它口中“女王的子民”。所谓大英帝国,名存实亡。


以香港的英军为例。在日军到来之前,英国参谋长认为,香港处境极其不利,因此不如尽早退出,免得挨打,但为了面子,英当局决定撑一撑。驻港英军,原有4个营,后来又调了2个加拿大营,日军进攻前,一共有英国、印度和加拿大人组成的地面部队1.2万人,1艘老式驱逐舰、8艘炮舰和若干巡逻艇。


英军设想,这么多人怎么说也能撑个半年吧,可没想到,日军仅用了17天就把香港拿下了。日军动手之前,意志一向渣出天际的印度军(锡克族炮兵),还没开打就发生严重哗变。


总之,当时的大英联合军,就是这样一群貌合心离的渣渣。援助马来亚的澳大利亚指挥官戈登·贝内特,刚发现新加坡即将沦陷,立马给自己找了一条逃跑船,声称必须尽快返回澳大利亚通报消息。马来亚槟城,日军占领时,宝贵的港口和给养基本完好无损,逃跑的印度士兵事后抱怨,我们没有弹药、缺乏空中掩护,给养不规律,这仗我们打不了。


这种现象,是大英帝国殖民地部队中的普遍现象。印度军心态崩了,根本原因是大英帝国完了,所以他们想,“我们受尽了白人的压迫,日本人不会比这更坏了”。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王冠上的宝石”坠落了


一战那会,甘地还愿意参战,可到了二战,他就明确表示,不能让印度卷入战争。他还劝大英帝国呢:要不你们也别跟希特勒打了,学我非暴力不合作,用精神力量反对希特勒。


一战时,甘地说,国大党争取民族自治,有乘人之危的嫌疑。可到了二战,甘地所在的国大党,就再也不管是否乘人之危了,不仅谴责英国把印度拖入战争,还说大不列颠必须先结束帝国主义,印度才考虑参战。所以英国在前线战斗,由甘地和国大党就在后方给英国小鞋穿,不羞不臊理直气壮争取民族独立。


不过丘吉尔一贯强硬。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宣布尊重所有民族自治权利,但到了9月,丘吉尔就变卦了,他说,《大西洋宪章》只适用纳粹桎梏下的欧洲国家,不适用印度、缅甸和英帝国其他部分。丘胖子这个表态,把甘地和尼赫鲁的脸都气绿了。


随着战争深入,要不要参战,印度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印度人一边反对大英统治,但另一方面又不想跟希特勒和法西斯站一块,态度一直弄得特别拧巴。当日本占领缅甸,开始威胁印度本土时,这种拧巴的态度就更明显了。甘地的想法是:英国应该尽快“退出印度”,理由是英国人没有能力保护印度,但印度人民却可以利用非暴力不合作跟日本周旋。


后来甘地这一想法,变成了国大党的官方文件,叫《退出印度决议》,以及一场叫“退出印度”的抗议运动。甘地这种态度,弄得他很像个亲日狗,好像站在了轴心国一边。所以当时的英国宣传口,都把他视为亲法西斯分子,还说他是在搞“政治讹诈”。


运动最高峰,甘地和尼赫鲁等一干国大党领袖,被大英当局抓进了监狱,甘地在监狱里闹绝食,弄得身体更苗条了。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尼赫鲁和甘地


这场运动,虽然一如既往被甘地称为“非暴力”,但实际上,什么炸铁路、炸政府大楼、烧警察局、邮局、破坏公路,是一点也不缺,死人的数量也不少,根据非官方估计,大概有1万-4万人被杀,6万多人受伤,15万人被捕。


死了这么多人,但运动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不过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因此迎来了高潮,国大党也因此获得了广泛信任。


客观地说,印度人这场运动,的确有点给反法西斯战争添乱的意思。设想,如果当时老蒋也跟大英闹,非要收回香港,那会怎样呢?估计盟友都没得做了吧。


实际上,在二次大战期间,印度还真有一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而跑去跟德国和日本合作,这就是印度国民军左翼激进领袖苏·鲍斯


甘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

一排正中 苏·鲍斯


这哥们牛逼了,他因为反英被捕入狱,绝食要挟殖民当局,顺利保释出狱。他后来乔装打扮,逃到了德国,请求希特勒援助印度争取独立,不过因为两人算盘没打到一块,合作没谈成。


希特勒没意愿帮他,他就又跑了90天路程,直奔日本占领的东南亚,组建了一支由印度战俘组成的部队,叫“印度国民军”,一共6万人,宣布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兼任国家元首、总理、作战部长和外交部长,同时对美、英宣战,亲德、日。


他领导的这支军队,本就是一帮日本战俘,所以根本不堪一击,1945年被盟军围困在缅甸仰光,很快就全军覆没,他自己则开溜了,后来在台湾因为飞机失事身亡。


战后,英国殖民当局,以“叛国罪”审判苏·鲍斯和他的“印度国民军”。但尼赫鲁和国大党坚决反对这场审判,还说苏·鲍斯没有叛国,是反殖民统治的英雄。双方僵持,结果又引发了排山倒海的反抗运动,弄得大英帝国头疼不已。


1945年7月,英国举行了战后第一次大选,丘吉尔所在的保守党大败,灵活的工党上台。保守党主张捍卫大英的殖民体制,可工党却没那么固执,所以早在大选前,工党就出台了一项决议:赞成印度独立


换句话说,二战结束后,大英已决定主动放弃印度这块殖民地,只是放弃的方式和时间,有待进一步明确。不过焦急的三哥,是一刻也等不了了,在1947年正式获得独立之前,印度境内还出现了各种罢工、游行示威,也死了不少人。


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1947年8月15日,英国制定了以印巴分治、印度留在英联邦为基础的政权移交方案,即《蒙巴顿方案》。至此,英国在印度持续了190年的殖民统治结束,这颗“英国王冠上的宝石”坠落了。此后,世界反殖民运动风起云涌,大英帝国也就彻底歇菜了。


国家独立了,但78岁高龄的甘地,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印巴分治,与他终生为之奋斗的印穆团结背道而驰,所以他坚决反对。


尼赫鲁一开始也反对,但在临时政府中与穆斯林共事的经历,让他觉得分治不可避免。后来大部分国大党的领导人,也同意尼赫鲁。如此一来,为印度独立奔走半生的甘地,在胜利最后的阶段,与自己的朋友闹掰了,众叛亲离,甚至一度想退出国大党。


最终是蒙巴顿说服了甘地,因为如果他公开反对,印度势必再次发生灾难性的抗议运动,到时候恐怕又是一轮又一轮的流血牺牲。


在民族独立庆祝大会上,甘地获得至高无上的评价,被塑造成民族之父。不过他本人并没有参加庆祝,而是一个人默默回到了他在印度乡村的土屋,不吃不喝,再次摇起了他的纺车。


历史在他的纺车里溜走,后来甘地的担忧成了真,印巴分治,夺取了数百万余人的生命,分治后的13个月,1500万难民越过分界线,整个大陆的经济联系被割裂,同时产生了克什米尔归属争端。一直到今天,分而治之的伤口,还在发炎、流血、隐隐作痛。


1948年1月30日,在一次晚祷中,忧郁而瘦弱的甘地,被一名印度教狂热分子射杀身亡。就这样,这名一辈子都在倡导非暴力的民族之父,倒在了自己国民的暴力之下。而在暴力和非暴力、分治和反分治、自卑和自大间反复拧巴的印度,从此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指路明灯。


尾声


历史上,几乎所有大帝国的衰落,都会经历残酷的权力交接战争。比较奇怪的是,大英帝国的衰落,似乎就没那么残酷了,像英印之间,几乎堪称和平交接。因此,有人吹捧大英帝国很“仁慈”。


不过这并不是事实。其实印度闹独立,英国人也想打,只是饱受一次和二次大战的摧残,实在打不动了。一个小小的阿富汗,能把苏联帝国拖死,一个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印度,会把大英拖向何方,根本无法想象,所以鸡贼如英国,选择和平分手。


其实但凡能打,大英帝国都会卯足劲打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1982年,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发起保卫殖民地福克兰群岛的战争——大英最后一场帝国保卫战。


这场战争打响之时,中英两国正好开启关于香港未来的谈判。可以想象,如果彼时的中国,还是跟老蒋时代时的中国一样贫弱,还会有所谓的谈判吗?别逗了,国与国之间,能用拳头解决的,什么时候用过嘴呢?


从去年以来,香港闹了许多幺蛾子,而英国也有点躁动不安,针对香港发表了不少莫名其妙的论调,最近又宣布,要断绝华为5G。这个没落的帝国,如今委身在美帝的怀中,时不时还做一点怀想逝去时光的美梦。


其实想想也挺可悲的。难怪有人想起1793年乾隆皇帝拒绝英国使者的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无有。”历史像在轮回,200多年前,清政府拒绝大英的先进器物,如今2020年,大英几乎以相同的口吻说:“我们不需要你们的5G技术”。


借用丘吉尔的话说就是,一个时代终结了!不过应该补充一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END


本文作者:左页,血钻故事研究员。媒体主笔,重点研究方向:南亚,中东。


部分参考文献:

大英帝国的衰落与崛起丨劳伦斯·詹姆斯,中国友谊出版社

印度独立运动丨尚劝余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甘地自传丨甘地,云南人民出版社

非暴力抵抗的诞生:南非非暴力抵抗运动史丨甘地,中国书籍出版社

看到这儿的都是真爱
关注我,看更多国际硬派历史故事

上一篇新闻

河南人挑战全球钻石巨头

下一篇新闻

血钻:I wish you were here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