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文物从馆舍走向大众:科技让它们跨越了古今,定格了岁月

(东博社记者/关秋韵、黄利霞)背景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眼波流转,绛唇高髻……人们运用同心圆技术舞台的巧妙设计,让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还原了古典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展卷”过程,画中天地无边、山水无界,古人在行云流水间将千古志趣娓娓道来,观赏者也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大宋盛世。

实际上,诸如此类的科技创新形式不仅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全新思路,也让那些“养在深闺”的文物得以从馆舍走向大众,焕发出全新生命力。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任务并不仅仅止于此,在2022年6月2日于广西北海市举行的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科技创新与博物馆文物‘活化’”之议题展开对话。从他们的言语间,我们能预见新锐科技与古老文物在未来将碰撞出更绚烂的火花。

文物从馆舍走向大众:科技让它们跨越了古今,定格了岁月

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以“博物馆文物的‘活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主题

科技让文物“走进寻常百姓家”

中国大地上不乏经历了千百年的楼宇城墙,一砖一瓦皆是故事;也不缺见证了各朝历代的典籍文物,一字一句皆是时光。可一谈及于此,开口就是“想当年”,不免过于沉重严肃。

眼下,越来越多的古文物被数字技术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们摘下往日“晦涩难懂”的刻板标签,披上“新潮有趣”的科技外衣,穿越千年时空融入现代生活,走进更多普通人心里。正如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所言:“文物的‘活化’让大家比以往更清晰地认识到藏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这是面向普罗大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最基本支撑。”

文物从馆舍走向大众:科技让它们跨越了古今,定格了岁月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在论坛上进行主旨发言

实际上,以数字技术为文物赋能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够让文物的存在形态更加立体、鲜活、动人,均能让大众在体验文物“活化”过程的同时,更好地感知、体味其内在价值。

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就指出,元宇宙不仅是当下正“热”的话题,其实它也是文物“活化”的优选载体之一。“因为文化IP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我们可以把文博界的内容放到元宇宙里,作为元宇宙的吸引力入口。例如著名古文物秦始皇兵马俑的背后就有大量的文化故事,可以吸引人不断在虚拟世界里继续挖掘和探索,如果成功地将秦始皇兵马俑的价值内涵转换成公众都能理解的知识,形成吸引人的产品,那么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代表的若干文物才能真正在普通人心中体现其原本的价值。”贺艳说。

而以数字文化资源为基础,古文物的多业融合之路也正在开启。在凤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凯华看来,让众多文物资源以文化IP的形态出现,并借助产业融合,不断放大其文化传播和经济效应,是帮助文物“活化”的又一路径。且他强调,博物馆文物“活化”要与年轻人的需求相结合,以时尚、品质、品位为引领,无论是“国潮”主题、“盲盒”文化,还是品牌联名款,都是博物馆与时尚生活紧密衔接的代表,也是博物馆赢得年轻人的重要法宝。

文物从馆舍走向大众:科技让它们跨越了古今,定格了岁月

从博物馆里“走出来“的文创产品

章凯华表示:“以本公司开发的古展品IP《清明上河图》为例,第一步,先通过科技赋能古画,呈现出沉浸式的数字展;第二步,将这样的数字展打造成场景化IP,采用270°巨幅动态高清投影,把《清明上河图》中的微雨、码头、集市等景物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深度解读,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场艺术和科技的视觉盛宴;最后,若想实现从国宝到国潮的转变,还要以大量的跨界创新为基点。比如我们围绕《清明上河图》开发了一系列的文创周边产品,包括图书、音像制品、盲盒、NFT(数字货币)产品等,并与腾讯游戏平台合作,将《清明上河图》嵌入一众游戏背景中,进一步打入年轻市场。”

而随着数字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的文物展示形态,博物馆“文物+”产业也逐渐落地开花。据湖南省博物馆原党委书记游振群介绍,在文物“活化”方面,湖南博物馆与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合作,将历史文物复原展示与京剧相结合,戏剧《一念·辛追梦》随之诞生了。

《一念·辛追梦》按照3D形式1:1复刻了十几件原生态文物,融合了3D打印技术、LED舞美灯光、黑匣子全新投影技术,将两千多年前的古宅府邸还原至观众眼前,作品全程将国粹与文物联动,真正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文物从馆舍走向大众,文创开发由线上单件产品向立体空间延伸,已经成为新时代下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趋势之一,这也是文物“活化”讲述历史、走进生活的重要体现。

然而,要想唤醒更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并让它们永续传承无远弗届的文明坦途,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为文物“活化”插上飞得更远得翅膀

目前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博物馆文物“活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佳绩,但如何进一步提升文物利用效率、文物保护程度、文物传播影响力,还需要各方共同发力。

文物从馆舍走向大众:科技让它们跨越了古今,定格了岁月

与会嘉宾们就”科技创新与博物馆文物‘活化’“的议题展开广泛讨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倩就从技术层面提出建议,文物要‘活起来’,需要探索数字化保存的课题。“像马王堆墓藏从出土到保存至室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还是会有些许损失,那么未来我们能否做到在变化和损失出现之前,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其完整的记录下来,这涉及到3D的扫描、3D的建模、3D打印以及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各个环节共同发力,最终形成联盟链,围绕特殊的数字化终端提供保存方案。”何倩说。

宁波天宸启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天琛则将发展的眼光放到了教育领域。他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古文物的内涵理解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去亲身从艺术、人文、自然到历史、地理、科技等各个维度的展馆场景。基于此,严天琛与他的团队正运用“XR+AI技术”致力开发超媒体教室,它们计划用两年的时间覆盖全国300多家小学和幼儿园,而这个项目也将成为中国首款元宇宙教室。

“当我们要给孩子们讲解某个文物的诞生轨迹时,整个教室就会通过‘XR+AI技术’变成全息投影模拟古代世界,孩子们可以近距离了解到文物诞生的背景故事和制作过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科书的文字认识上。”严天琛解释道。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也成为这一议题的关键词。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韦坚强调,在中华文化出海东盟的过程中,中国博物馆起到了不少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二者更应开展更深度、更密切的文化交流项目。韦坚举例,目前云南省博物馆已经与越南历史博物馆合作签订了一系列备忘录,与新加坡合作建立了南诏大理研究中心,未来还计划与更多东盟国家共同设计“大滇西旅游线路”。

实际上,此时之文物是彼时之日用,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思想、观念、审美与智慧,许之“活化”,对话古今,当来自远古的涛声回响在今人的耳畔,带着一份澎湃的心绪,我们将以科技创新为笔墨,继续书写好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上一篇新闻

国旗国徽.清明上河图.八仙过海.鸡血石印|2004全年邮票116张图片

下一篇新闻

多彩暑假 | 省教育厅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孩子们眼中的美和诗意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