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非遗走进直播间,传承人揭秘“美”如何练成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记者万旭明)“非遗”成为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上的热门。在博览会的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展位里,就特别设置了直播间,以《武汉非遗,一“直”精彩》为题进行连续三天的直播。26日,国家级非遗项目“汉剧”“武汉杖头木偶戏”的传承人们走进了直播间,为网友们揭秘大戏幕后的精彩,吸引了82万人次网友观看。
汉剧有着400年历史、十大行当、800出剧目,2006年就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汉剧诞生于武汉、发展于武汉、成熟于武汉,却不只限于武汉。
它不仅流播至全国多个省份,在新加坡等海外地区至今都有传承、演出。直播间里,武汉汉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荔边讲边演,为网友们演示同样是一声呼唤,不同角色面对不同人物,会唱出或娇憨、或柔媚、或低沉的各种韵味。
武汉汉剧院演员王荔在直播中讲解汉剧之美。 记者刘帅 摄
而一对素白的水袖,在王荔的手中都有了情绪,动作稍作变化就能演变出或欢欣、或恼怒、或肝肠寸断。其实,汉剧的细致、考究,不仅体现在演员的表演中,还体现在舞台服饰中。
王荔特意带来了一套汉剧服饰,经她一一揭秘,网友们才发现彩鞋中鞋面、穗子的不同配色,原来有着不同的含义,戏服上的绣花也代表着人物的身份区别。而历史悠久的汉剧,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
王荔回忆,武汉汉剧院曾用汉剧演绎莎士比亚经典,并赴海外演出,没想到观众反响很热烈。而在多次海外演出中,每到互动环节,国外小朋友们就争相学汉剧动作、画汉剧脸谱,“汉剧的美,跨越国界,跨越年龄”。
今年6月,武汉杖头木偶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作为这一项目的市级传承人,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王莉为大家揭开了木偶的秘密。在多数的木偶戏表演中,观众能看到的都是灵活、生动的木偶,却看不到幕后的演员们。
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王莉在直播间揭秘武汉杖头木偶戏。 记者刘帅 摄
王莉将自己日常练习用的木偶带到直播间里,透过镜头观众才发现,演员们要用一只手完成木偶头部摆动、眨眼、张嘴,甚至动耳朵、动鼻子等各种精细动作的操纵。而在直播主持人尝试像演员们一样,将木偶高举过头后更是发现,“好累”。王莉却表示,“这个木偶不到10斤重,演出时重的木偶有一二十斤。”为了能完成动辄一个小时的表演,木偶演员们的基本功之一就是练臂力,“挑重的木偶,举着不动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经年累月练下来,王莉调侃自己“年轻时换煤气坛子都是我,拎起来很轻松。”成为一个木偶戏演员,要学音乐、学舞蹈、学戏曲、学表演,学了一身的本领,多数演出中却只见木偶不见演员,但王莉一点也不觉得遗憾,即使观众看不见,演员们也会跟着木偶一起哭、一起笑,“人偶合一”。
27日、28日,长江日报还将继续在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的现场进行《武汉非遗,一“直”精彩》直播,继续带网友们领略汉绣、武汉剪纸、木兰传说、黄鹤楼传说等非遗项目的魅力。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