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6日 星期三

宫灯旗穗让火店火起来

俺火店镇,是一个宫灯、旗穗农民工艺窝。全镇34个村的5.2万居民中竟有3万多人从事特色文化产业。

这里既没有气势宏伟的厂房,也没有耸入云霄的烟囱。然而,当你走入村村农家小院,却像进入了工厂的海洋,“家家有工厂,人人生产忙”,这就是被誉为夏邑“小温州”的缘由和特征。

火店旗穗第一人

在俺火店镇,提起已故的蒋庄村蒋俊臣无人不知。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便开始加工旗穗,从而带动全镇旗穗、网穗、花边等加工的迅速发展,被誉为“火店旗穗第一人。”

1971年,先是当赤脚医生后到大队木器厂搞“副业”的蒋俊臣,一次出差到徐州,见那里卖旗穗的比比皆是,便萌发了加工旗穗的念头,当场买了两个。他回来路过安徽萧县,在一家百货商店问营业员:“您这里要旗穗不?”得到的回答是:“想买进不着货。”回到家后,他把两个旗穗拆了装,装了拆,比葫芦画瓢几十次,一双手累得抬不起来,终于练会了加工旗穗技术。但那时做旗穗用的线不好买,他到处打听得知安徽涡阳县有这种线,便连日赶去。这个厂说线从不外卖,全是计划调拨,他硬磨着不走,说:“好线不卖,这擦锅、擦板凳的废品线卖不?”“正愁这些废品没法处理呢,卖!卖!”厂家答应后,他一下子买了80元钱的。

回到家后,蒋俊臣带领全家人把这些乱如麻的废线一根根理出来。9天工夫把线全部加工成了旗穗。拿到萧县卖了个净光,收入980元。全家人高兴得跳起来,“这活能干!一次顶一年的分配。”从此,旗穗便在火店落了户。

加工旗穗使蒋俊臣成为富裕户,亲戚朋友都来借钱,他说:“借给钱不如借技术。”便把做旗穗的技术教给他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形成了火店旗穗加工基地。1988年他应邀出席全国乡镇企业交流会,并在会上发言。

“南征北战”买原料

1982年,俺看到蒋庄的乡亲都富了,心里痒痒的,找到当时任大队书记的蒋世须,好说歹说,他批准卖给2斤“乱头线”。我带领家人连天加夜地扎出了160个穗子,卖了180元,掘到了“第一桶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省委书记杨析宗要求全省学温州。他听说夏邑火店家家生产宫灯、旗穗,就安排省委副书记刘正威前来调研。领导问我有什么困难?我说原料不好买。“哪里有卖的?”“听说新乡化纤厂有。”刘正威当即让时任县委书记于际富打报告。于际富拿着刘正威的批示,和我一起直奔新乡,找到新乡地委书记刘焕礼,经他协调给批了10吨原料。运回来分给各家各户,很快就用完了。我父亲听说广东佛山有这种线,俺爷俩经原副县长王文良介绍,找到了他在佛山市任商业局长的朋友张万深,经过他协调在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买了3000斤。

买原料最作难的一回是去天津。当时只知道天津有个化纤厂,不知详细地址。出发时我和邻居刘务本带了两把旗穗线样品,准备在天津“大海捞针”。我们按街道排着询问,打听到郊区刘家胡同有个化纤厂,但按规定零售一次只能开1000元的票,我俩轮换着去开票,两天开了7次票,买了30袋。上火车作了难,一个人只能提两袋。我只有求其他乘客帮忙,每人拎两袋子。千辛万苦把线运到家,乡亲们像迎接贵宾一样在村头等候。

政府点亮星星之火

1984年,全国工艺品展销会在北京举办,省工艺美术公司邀请夏邑火店代表参加。我带了50个特制一米长的大穗子,被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工作人员看中,当场以每个9元的价格签订3000个大穗子合同。后来,我们研制出特大宫灯,又与他们签订了宫灯合同。从此,火店宫灯旗穗挂上天安门,挂进了人民大会堂。

1987年,“广交会”春秋两季举行。夏邑宫灯旗穗摆放在河南特色产品展厅,引来丹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客商青睐。但要做大做强宫灯旗穗文化产业,急需技术人才和开发新产品。时任县委书记李齐臣,在广州参观一家工艺品厂后,找到一个驻马店籍在厂里打工的技术员杨娟说:“我是夏邑县委书记,咱们都是河南老乡,你如果能到夏邑传授技术,我代表县委县政府表态,给你安排工作,让你吃商品粮。”这在当时,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好事。杨娟带着专用设备和技术到火店举办两个月的培训班,为火店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1997年,原县委书记汤宗领、县长张宪中要求火店成立“红火集团公司”,走“公司+农户”之路,壮大文化产业,让我担任总经理。2000年,时任县长蒋美兰带队赴新疆乌鲁木齐工艺品交流会,受到原省委副书记陈全国接见。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原市委书记王保存带领红火集团参加省政府在北京举办的“河南农民工风采展”,我受到了张德江、王兆国等领导的接见。火店镇于2006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7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特色文化产业之乡”,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8月火店宫灯文化产业园区被市委确定为全市六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

乡村振兴宫灯旗穗挑大梁

近两年,县委书记梁万涛、县长刘海鹰多次到火店镇调研,现场办公,督促文化产业园建设。目前,从事宫灯、旗穗、排须、工艺品等特色文化产业的中小企业有8000余户,其中,投入50万元以上的工艺品企业有2000余户,机械设备1万余台,从业人员有3万余人,形成了以班集、李店、邵庄等12个村为中心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十几个乡镇6万多群众从事工艺品生产、加工。产品主要销往义乌、广州等大型批发市场。2017年,俺火店镇国内生产总值12.6亿元,其中文化产业产值达8亿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均纯收入增加3500元以上,占全镇人均纯收入的6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党委、政府制定出五年规划。“着力做好手工艺品文化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镇党委书记吴振兴说,要进一步加强镇文化产业园建设,实行园区统一管理;制定园区准入标准和制度,规范商户经营行为;成立手工艺品行业协会,制定手工艺品质量标准;申请火店宫灯、旗穗注册商标,以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新建手工艺品物流园区、手工艺品展厅,构建火店购产销服务体系;扩大招商引资力度,让有实力的企业或贸易公司参与建设,以产地促交易。让外地客商到本地采购,创造就业岗位。乡村振兴让宫灯旗穗挑起大梁。

上一篇新闻

东南亚看好中老铁路“黄金机遇”

下一篇新闻

武汉非遗走进直播间,传承人揭秘“美”如何练成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