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 星期日

何力:巨变时代,经验如何帮助领先者前行

在这个过度崇尚年轻和创新的创业时代,我们时常忽略了经验的可贵之处。

经验,不只是时间的堆砌,而是在无数挑战和变迁的历练中,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优” 的积累过程。

何力正是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创业者。他是中国第一代财经媒体领秀,曾就职于《中华工商时报》、《财经》等媒体,并创立了《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周刊》等知名财经报刊杂志。

3年前,在媒体行业面临巨变之时,他再次创业,创立了财经新媒体界面新闻。

作为中国财经传媒行业的缔造者之一,将近30年的职业生涯,让何力拥有了媒体行业深厚的资源积累、敏锐的行业嗅觉,以及对于中国商业社会深刻的理解。而正是这些经验,让界面在3年时间里发展成了目前中国估值最高的财经新媒体集团。

30年的职业生涯里,何力是如何积累经验并将其付诸实践,帮助他持续前行?他又是如何凭借经验应对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的?我们来听听他的分享。

效率,基于信息的生产方式

从业这么多年,我觉得压力最大、挑战最大的,还是最近几年从传统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

最初我们认为新媒体可能就是一个技术发布手段的变化,我们记者的采访、写作、文本,这些都是不会改变的。但是我现在不这么看了,其实发布平台和传播渠道这种呈现方式的变革,势必会影响到文本本身,包括写作方式和语言的选择。过去我们会把新闻分类成消息、评论、通讯、特写等等,今天在新媒体的内容传播上,这样的分类已经很落伍了。

无论是我个人还是界面新闻,我们真的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怎么把新媒体1.0版向新媒体2.0版,甚至3.0版去演进。特别是在财经跟商业领域,每一天发生那么多的新闻,但是这些新闻跟你的职业或者跟你关注的投资品之间的关系怎么建立,怎么更多依靠技术实现真正的互联网化。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梦想。

技术其实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甚至思考问题的方式。曾经有一阵子我们还很忧虑,今天的年轻人不太读纸质书,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过于碎片化,无法建构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思考。我现在觉得,人在这个演化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和适应,也许新一代的人就能在零碎的知识中建立起逻辑。

在信息化时代中,比如会计工作很多可能已经交给软件去做了,那需要的可能是具有某种“财务精神”的人格或者气质,这个东西可能往往是通过交叉学习获得的。我相信再过不久,可能数学系就没有了,可能会有个专业叫数学家艺术系,北京大学就已经在做一些相关的交互性创新专业。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你是没办法克服的,就是时间,时间总会给你带来无奈。尽管我最近也开始经常去去健身房,但实际上你要做的是改善和它的关系,你不是为了战胜它。

做擅长的事,并不断从零开始去学习

过去我们在谈论个人成长时,总会用木桶理论,强调要补上短板。但我觉得在今天,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选择上似乎更应该想着怎么把长板变得更长,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比如我英文不好,那现在让我去学英文就效率很低了,而且现在各种翻译app越来越好,可以帮我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短板的问题。同样在管理上,自己没有优势做的事情,那就找有优势的人来做。

再例如笔记本电脑开始进入我的工作生活中。2001年似乎是个神奇的年份。那一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财经媒体行业《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创立,而我个人第一次当上总编辑,有了人生第一台笔记本电脑。

现在看有某些偶然性,但其实恰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经济社会的变化,跟外部世界的交融,从2000年以后才发生一个非常非常大的一个变化。而这些变化伴随着互联网和笔记本电脑的普及,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

我们这一代的新闻人,是在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己在不断地学习和调整。有时候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没有任何经济学识,工作后从零开始慢慢去业余地学习,到后来居然谈论起了衍生品,货币互换、收益曲线等等。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也见证了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我刚工作的时候,都是用手写,出差有时候还要去电报局发稿,或者找公用电话口述一个新闻,那边有人帮你记录。

有一张照片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1992年当时我们《工商时报》海外部的主任胡舒立,(后来成为《财经》杂志和财新传媒的创办人),去新加坡采访“92共识”的时候,留下了一张工作照,她坐在会场的地上,用ThinkPad笔记本电脑在工作。我当时看到觉得,啊,真是太酷了。

其实直到1998年,《工商时报》才开始初步实现PC化,当时笔记本电脑是一个很奢侈的产品。而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新的挑战。我小学的时候拼音学得不好,到了 35岁,才开始重新学声母韵母。一开始很难掌握,用电脑录入的速度总赶不上手写的,但后来就可以比手写快了。而笔记本电脑,给新闻行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和效率的提升。

直觉,来自经验

智能的发展虽然已经在很多方面正在很有效的替代我们的工作,但至少在今天,或者我们看得见的短期内,人的直觉和下意识判断是没法被取代的。我觉得直觉是个神奇的东西,但它很大程度上是经验的产物。

有个例子很有意思,早年有个很资深的记者天津大邱庄采访。当时有个叫禹作敏的企业家在改革之初发展当地经济,创造了中国“首富村”,但我们那个资深记者刚进村没多久,还没采访任何人,就说“我觉得大邱庄将来可能会出事”。禹作敏不久后落马被判刑,事后回忆,的确是有一些蛛丝马迹,这是那位资深记者常年做新闻工作产生的直觉,这种直觉判断有着巨大的价值。

我觉得很多行业都和传媒行业一样,需要依赖这种经验产生的直觉。它跟比如文学创造这种职业不一样,不是一定需要具有某种天赋,传媒是有规律可循,可以通过向老一代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升的。

经验的厚积薄发,是很多行业的成功经验

笔记本行业如同中国的商业媒体,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从毫无普及到随处可见的飞速发展。

笔记本最初的应用都始于商务工作,而ThinkPad作为笔记本的开拓者之一,同样靠着经验积累,一直保持着在商务领域的绝对优势。无论是外观还是不断进化的性能,ThinkPad都沿袭了商务血统,不断为商务人士提供更专业可靠的工作支持。

在商旅办公中,人们最需要笔记本能够长期续航,为此ThinkPad推出的双电池桥接技术,支持不关机状态下实现热插拔,除了内置电池外,用户还可以准备外接电池,实现最持久的续航能力。

为了避免商旅奔波中笔记本磕碰跌落带来的数据遗失,ThinkPad采取了突破性的硬盘抗震设计。以往笔记本只在硬盘接口处上下两排针脚之间各设有一条1毫米的缝隙,用以减缓来自垂直方向的冲击力,而ThinkPad APS硬盘保护技术则是在硬盘两侧加入减震导轨,可以同时抵抗来自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冲击力。据相关数字统计,这一防护系统使得硬盘的耐用性提升了4倍。

在笔记本领域,ThinkPad也是最早推出扩展坞的笔记本之一,丰富的外接口让商务人士们可以应对任何需求。

基于经验不断创新,为商务办公提供更便捷可靠的支持,是26岁的ThinkPad将持续做的事情,也是源自经验的厚积薄发。

上一篇新闻

中国芯片封装技术跻身全球前三,2022年做到全球第一

下一篇新闻

半导体行业深度报告:回溯半导体周期趋势,聚焦产业发展机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