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经典 ⑩ ﹝洋桶壶﹞丨我们是何时被“标签”真正围困的?
如果一个人活到老都还没弄清楚自己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大概也算一种人生悲哀了。
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大多数人只活到二十岁或三十岁就已经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不过变成了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不过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所以啊,大多数人根本还未来得及意识到探知自我,就已经被既定的生活贴上了层层“标签”,一个人的种种经历、喜怒悲欢皆被标注,而后便踏上漫长而预知的人生旅途。
有人用“顺其自然”、“乐天知命”来教化大众、愚昧自我,殊不知,一切既未成形,所谓的“标签”便是无情围困,而“顺应”不过是对自我的压制和对未知的回避。
人或多或少都持有一张属于自己的“标签”,不论是被他人贴上的,还是自己默认的。不得不说,大多数人都活在“标签”勾勒的属性里,戴着一张自己都不敢直视的面具,也许只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有安全感些。
在大街上,在人流里,我们就像穿梭在一具具冷峻的塑像中,人人都想立锥一席之地,理直气壮地插上自己的“标签”,人人持着自己的标签牌,讨好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我们都是幸运的普通人,“标签”下的自己或许也有各自美丽的一面。可是,你确定你所坚持的自己真的还是你自己吗?也许只是一张空洞的“标签”而已了。
“标签”就像一座没有墙垣的围城,而我们又在何时被“标签”围困?大概是与生俱来。
那些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责任秩序、成功定义……使我们的生活被各种“标签”划分,似乎每一种人生走向都有了标准化的定义。事实上,我们都厌恶这种标准化,也拒绝被贴上不认同的“标签”,我们不接受任何肤浅的感同身受,更不愿简单地被归类或同化,我们一直都有过强烈或无声的抗争。
然而,被贴上“标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无知而主动地为自己贴上各类“标签”,将自己围困在深渊里。
因为,人是极难知足的。
我们的余生即便在影子中度过,那也很难保证不变成一个落入俗套的影子。世人对金钱的疯狂追求,以及对权利的过分向往,终有一日会使自己沦陷在现实的种种“标签”下,重复着碌碌繁繁复复的一生,直至有一天,我们忘了自己从哪儿来,自己是谁,自己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你是何时被“标签”真正围困的?大概是你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那一刻。我们可能没有被他人贴上的“标签”束缚住,却被自己认同的“标签”控制住了心念,让它腐朽在了身体里。
多少人正是如此,被围困在自己的“标签”里醉生梦死……
但你我都知道,“标签”从来都不是人生的全部,你将自己围困,便只有依靠你自己走出来。在人生的每一个过程中,各种人为挫折和人性诱惑在所难免,我们唯有坚持高尚的信仰,不约束他人,不标注自己,不让自己活在“标签”的阴云里,不动摇,做自己。
经典紫砂器形之「洋桶壶」,可能是最朴实也最具“标签”色彩的一把紫砂壶了。在众多传统壶型中,为何唯独「洋桶壶」冠以“洋”字这一独特“标签”呢?
据所知,紫砂「洋桶壶」起源有三种较为代表性的说法:“南洋外销”说、“东洋外销”说和“北洋外销”说,因此这一切都与出口外销关系密切。据史籍记载,在光绪年间,国内外兴起紫砂收藏热,紫砂产品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远销日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英国、法国、秘鲁、智利、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洋桶壶”便是在那时为适应外销需要而创制的一款新壶品种,供外商订货收购。其实,「洋桶壶」初创时,因其壶身上下等粗,壶壁直挺,壶口大敞,形似桶,故称“羊桶”,最初是仿“羊坛”的含义,意谓“吉祥之桶”,后来外销海外较多,好事者写作“洋桶”,流传至今。
「洋桶壶」大致有三种:“独钮”、“牛盖”、“海盖”,其区别主要在壶盖的样式、壶囗的线性及阖盖的方式上,其中流传最广的则属“牛盖洋桶”了,为历代壶人善制之式,佳器甚多。“牛盖洋桶”主要呈现出牛盖、直筒、双直板耳、活络梁、口颈挺括的造型风格,无不端庄大方、雅致浑重。
作为地地道道的宜兴紫砂壶品种,「洋桶壶」的“洋”字“标签”可能含有些许崇洋的悲情,但却让她成为一道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而她古朴大方、典雅素淡的面目,极具实用功能的特性,更向世人展示出独立、不拘小节、不落俗套的个性魅力。
「洋桶壶」在漫长的岁月中愈发光亮厚重,除了依旧带着一个被“标签”注释过的“洋名字”,她的真实“身份”和不屈“个性”早已家喻户晓。“洋桶”成为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温暖壶名,她萦绕着岁月温润久远的气息,在时光洗练中脱胎成真正的自己,永远不再束缚于“标签”定义。
人如一壶,浮生若梦。
你的“标签”往往就是你自己的“围城”。
但不论我们是何时被“标签”真正围困的,真实的你总有办法走出来!
·完
文丨守一集雅_孔小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