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女杰传奇:被称“万婴之母”为工作终身未婚!真职场女精英
前几天,发了钟南山的硬核家世,有读者在评论区提名了林巧稚。
跟钟南山的亲戚林语堂一样,林巧稚也来自鼓浪屿,俩人算同乡。
上世纪初出生的女性,能接受新式教育的,寥寥无几,而林巧稚一路读到协和医学院。(冯唐应该算她的师弟吧?)
后来一直在北京工作生活,有人把她跟林徽因、林海音并称为“三林”。她跟才女林徽因确实有交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子女梁从诫、梁再冰,都是她亲手接生的。
连林徽因的宿敌——冰心和吴文藻的三个孩子,也是她接生的。
大家都敬重的袁隆平(小名“袁小孩”),出生证明上写着她的签名。
▲协和医院档案记载着袁隆平出生的情况。中间是袁小孩出生时留下的脚印,上面还有为袁小孩接生的妇产科大夫的英文签名:Qiaozhi Lin,——林巧稚。
前段时间播出的《奔腾年代》,常汉卿(佟大为 饰)为了治好金灿烂(蒋欣 饰)的不孕之症,挖空心思地请林巧稚出面诊治。
林巧稚为啥这么酷?
林巧稚在福建厦门的鼓浪屿长大,一个“天才成群出现”的地方。在这里长大的小孩,都像是开了天眼。
现在提及率最高的“岛民”,当然是林语堂。
张爱玲初涉文坛就立下flag:我将来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
从林语堂到钟南山可以看出,鼓浪屿上的大家族,最重视的就是教育。
1842年,美国传教士在鼓浪屿落脚,开诊所,办教育。中西方文化在小岛上碰撞,被林巧稚这一代人的父辈赶上,造就了当时中国最开明的父亲们。
林巧稚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女孩,差点被母亲丢掉。
父亲林良英自新加坡留学归来,是个教员,观念开明,很喜欢这个女儿,给她取名“巧稚”,寓意她一生灵巧而天真。
父亲林良英
还让女儿像哥哥们一样上学,教她说英语。
歪个楼,林语堂的父亲也是这样。一名贫穷的乡村牧师,给孩子安利世界名校:
挑亮床头的油灯,口吸旱烟,向我们小孩讲牛津大学怎样好,柏林大学是世界最好的大学。(林语堂的回忆)
当别的女生还在缠足的时候,林巧稚已经穿上球衣球鞋,加入了学校组织的女子篮球队。
学生时代的林巧稚(居中)
很多人认为女孩子打球,有伤风化,林巧稚不但加入球队打球,还毅然决然地当了队长。
林巧稚做事有男人的干脆利索,从她学生时期就能看得出来。
1921年7月,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招生,20岁的林巧稚自己一个人坐船到上海参加考试。
协和在全国只招25名学生,压力可想而知。
考场上有人晕倒,林巧稚二话没说,放下手里的笔,把人迅速抬到阴凉处。
回到考场,题没做完,卷子已经被收走。
但考场外,考官发现了她三个特质:一,会一口流利的英语;二,处理突发事件果断有序;三,具备医生的素养。
学校破格录取她入学。
当时她读书用功到,会去图书馆“抢”书,会利用熄灯的时间差争分夺秒读书。
1921年招的25名新生,1929年毕业时只剩16名。
可见,学医苦、学医累,从林巧稚的时代就是如此。
但她不仅成为了那1/16,还成了协和第一名,也是协和首位拿奖学金的女生。
林巧稚好像是天生就要当医生的人。
母亲在她5岁时死于宫颈癌,林巧稚自小就想当医生。
协和8年,毕业的时候选择了进妇产科,因为她觉得:妇产科需要自己。
别的医院都是8小时工作制,协和是24小时工作制,比现在的“996”强度还大。
年轻的男医生或许还能扛下来,女医生一旦结婚生娃,势必适应不了这种工作节奏。
所以协和医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产者,作自动解除聘约。
女人结了婚生了孩子,事业和家庭如何平衡?林巧稚面临的选择,跟当下的职场女性一样。
结果林巧稚选择了一辈子没嫁人、没生孩子,还说过:我今生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因为电话一响,就是有患者需要她解救。
一个圣诞夜,外国医生都去了参加圣诞派对去了,留院的只有林巧稚。
一位产妇被送到医院,脸色煞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已经半昏迷。
林巧稚判断,这是输卵管妊娠,要立刻动手术。
在外参加party的医生说,路远,雪大,回不去,要不然你自己动手吧?
她拿起手术刀,切除了破碎的输卵管,清创、整理、缝合、包扎、输血……
手术台上的林巧稚(居中)
等到患者血压回升,天都快亮了。
之后,她再次被破格晋升为住院医师,也是协和第一位女性总住院医生。
24小时在线的状态,让林巧稚成了走路带风的女医生,雷厉风行如同男性。
但白大褂下面,是她最爱穿的旗袍——她也是个爱美的女性。
对于林巧稚的情感,只有语焉不详的“朦胧的恋爱”,最终没有结果。
有一种揣测是:林巧稚是独身主义者。
另一种揣测是:林巧稚担心分身无暇,在照顾小孩和照顾病人之间,选择了后者。
林巧稚的传记作者赖妙宽是这么看的:
我觉得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盯住林巧稚终身未婚这件事。
当时医院的苛刻要求,使她错过了谈婚论嫁的时机,她是个学养和品质很高的人,在婚姻上不会将就。再说她有自己执着的东西,有她所爱的人,相信也被人爱过,结不结婚有什么关系呢?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放到今天,把不结婚的女性视为异类,一定会被讨伐。
在林巧稚的时代,这是非常另类的。
不是她先锋,是时代追不上她而已。
林巧稚要求学生:观察病人的细节,照顾病人的情绪。
学生们提交的分娩观察报告,只有一份被她评为“好”。因为其中有一句:产妇的额头上冒出了豆粒大的汗。
女性在进行妇科检查时会紧张,林巧稚都会轻声安抚。
出现阵痛的产妇,饭碗里有鱼,她也会提醒护士长:你怎么可以让她吃鱼?她疼成那个样子了,哪里顾得上挑刺?
给哭闹的产妇接生,她不用听筒听,而是把耳朵贴在产妇的肚子上,轻轻地摸肚子,听胎心。
哭闹的病人立马安静了下来。
这些现在看来寻常的事,放在近一个世纪前,都是开先河的举动。
解放前,孕产妇的死亡率有1.5%,缺乏专业的妇产科医生……这些操作,都是从初代妇产科医生林巧稚这里开始的。
对于医者而言,除了妙手,还需仁心。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关闭,林巧稚就自己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诊所,给病人看病。
6年时间,8887份病例,字迹工工整整,对病人一视同仁。
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甚至会出钱相助。
因为林巧稚看的是病,不是看人,身份在她这里没有用。
建国后,她接诊过一位穿着普通,却挂了专家号的病人。
专家号要比普通号贵10倍,她建议人家:
以后别挂这种号了,这要多花许多钱。我也看普通门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多等一会儿。
出诊时的林巧稚
对待病人没有差别,病人们见了她,也会完全相信她。
有个叫董莉的病人,怀孕期间被别的医生诊断为宫颈癌,建议切掉子宫、拿掉孩子、保大人
林巧稚既想保大人,也想给董莉一家留住孩子,让她每周来找自己复检,亲自观察瘤子到底是良性恶性。
半年后,她判断肿瘤是良性,提前安排剖腹产,病人的子宫保住了,孩子健康诞生,肿瘤后来还消失了。
为了感谢不一般的大夫,孩子被起名为“念林”。
还有好多个家庭为孩子取名“念林”“怀林”“敬林”,出自同样的用意。
林大夫虽然终身未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
去世前一天,她还接生了6个孩子。
走前最后一句话: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
这比百科资料上的“万婴之母”有温度多了。
林巧稚离专业越近,离人情世故越远。
1949年最重大的活动是什么?
开国大典。
能收到开国大典的请柬,一般人应该会激动到睡不着吧?
而且林巧稚的单位——协和医院,即使步行去天安门城楼,也只有3公里不到。
但她拒绝了。
林大夫觉得,我一个医生,去了能干啥呢?
当天,她就在病房里,听着窗外的欢呼声,继续照顾着病人。
时任北京市长彭真找她协商,建北京妇产医院,哪里更合适。
林巧稚的考量是:病人经不起来回折腾,要建就建在市中心,交通最方便的地方。
最终,她的建议被采纳,北京妇产医院就建在故宫东边北池子大街。
做事的时候,就按专业的上限来;说话的时候,怎么想怎么说,没有客套话,更没有废话。
讲真,当下好多电视剧里假大空的(伪)女精英,都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每个时代的女性,都有自己的困境,但同时每个时代也总有勇敢的女性,步履维艰地走出了自己的勤勉之路。
上世纪初,林巧稚有胆量拒绝缠足、终身未婚、在专业上跟男生平起平坐……二十一世纪了,大家更应该敢想敢做。只要你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谁也不能阻挡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