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新加坡 东陵福有你未曾注意过的精彩
东陵福的美景。(叶孝忠摄)
作者 叶孝忠
疫情期间,其实是让你寻找自己的时候。
对于一年需要出国三几次到远方充电的人来说,这时候,或许更应该把目光投向家园。进一步了解后,我们会发现,旅行其实就是一种重新发现,和目的地无关。
在自己家门前,最适合进行一场走说就走的旅行,只要带上你的好奇心,你就能发现小小角落也有未曾注意过的精彩。
于是某天早上,我已经想念东陵福的传统面煎糕,就七早八早到小贩中心排队。
东陵福小贩中心的传统面煎糕是一道不变的美味风景。(叶孝忠摄)
这摊老店的味道最接近童年,有嚼劲,而且满满是花生沫。
传统面煎糕满满是花生沫。(叶孝忠摄)
小贩中心里还有不少值得专程来吃的早点,包括手工的猪肠粉。
吃饱后,可以好好逛逛东陵福这个老街区。
Tanglin来自东陵,出自附近的山丘,这里有个铁路停靠处,Halt是英文停止的意思。当地老人还会叫这里地方的乳名:Chap Lau Chu(闽南语十楼)。
60年代,为了解决新加坡人的住房问题,在这里兴建了不少高达10楼的组屋,当时的高层建筑不多,组屋经常成为地标。
chap lau chu。(海峡时报)
这里还保留了不少由新加坡改良信托局所建造的低层组屋,都长得好看,建筑正立面的装饰花样特别有古早时代的美感。
由新加坡改良信托局建造的老组屋。(叶孝忠摄)
楼和楼之间有绿地,不少住户,把这些绿地,开辟成自家的小菜园,种果实累累的木瓜等,甘榜气息由此而来。
这些老组屋是散步和打卡的好去处。(叶孝忠摄)
附近有不少老店,已经有超过50年历史的杂货店“坚成”,门口摆卖一罐罐的饼干,还有各种品类的咸酸甜(蜜饯)。
坚成杂货店是本地越来越少见的传统杂货店。(叶孝忠摄)
自童年就不曾改变包装设计的传统零食。(叶孝忠摄)
老店通常都会养猫,能帮忙抓老鼠。这店猫,又胖又懒的,名叫Latte,老人说,这椅子是它独享的,别人坐上去,会喵喵喵的抗议。
老人和猫也有不少的互动。(叶孝忠摄)
不少老店的招牌设计,都是手绘的,比现在电脑设计的多了“人感”。
原本的马来亚铁路,由兀兰一路轰隆隆开到丹绒巴葛,也曾经路径于此。现在轨道拆了,变成了步行道,吸引不少人到这里晨运。
拆除了的铁道现在变成了休闲的好去处。(叶孝忠摄)
这条铁路,长23公里,现在正在改造中,会保留沿途漂亮的老建筑。
(叶孝忠摄)
东陵福这一带有不少造型奇特的宗教建筑,比如折纸结构,类似帐篷的蓝顶天主教圣体堂(Church of the Blessed Sacrament)。设计灵感来自《旧约圣经》里的“tent of meeting”,会幕帐篷那章。
蓝顶天主教堂的造型十分现代,设计十分酷。(叶孝忠摄)
(叶孝忠摄)
(叶孝忠摄)
60年代独立时期落成的建筑,蓝色的屋顶现在看起来依旧很酷,并于2005年被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 隔壁是曼尼哇拉庙 (Sri Muneeswaran)印度庙,再走不远,还有马来同胞的汉杰巴回教堂。
铁路旁的印度庙宇也会受到华族信徒的膜拜。(叶孝忠摄)
不同种族身贴身,都靠的很近,这是新加坡常见的风景,一些信奉佛教的华人也经常会去印度庙拜拜。
跨过铁路,另一边是截然不同的风景,弯弯曲曲的小路,在小山坡上蜿蜒,因为永远不知道转角会遇见什么精彩,比笔直的道路,有趣多了。
这里过去是英军的宿舍及别墅,有约90栋,建造于30至40年代,刷成黑白色,以英国的乡镇命名的漂亮楼房。
和东陵福隔着一条铁路的波斯陶区保留了不少漂亮的老房子。(叶孝忠摄)
波斯陶区的小路绿意盎然,十分幽静。 (叶孝忠摄)
黑白相间的别墅。(叶孝忠摄)
黑白屋和别墅透露了异国情调的气息。(叶孝忠)
环境清幽,老树成群,一晃眼觉得自己似乎不在新加坡。看见一个被遗弃了的水箱,造型像个户外雕塑。
被废置的水箱宛若一件好看的户外装置。(叶孝忠摄)
走着走着会走到Col Bar。这家卖海南西餐的小餐厅,开业于1953年,装潢、氛围和味道都很古早,本地已少见。
(TripAdvisor)
(Untourist Singapor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