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推广汉语四十年!为何说汉语的人却越来越少?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由新加坡岛和附属的63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约为733平方公里。截止2020年总人口已达568万,官方语言分别是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四种。其中华人以占比总人口75%的比例,远超马来人和印度人,成为新加坡最大的族群。
新加坡地理位置
新加坡华人主要来自于福建、广东和海南等沿海省份,又细分出大小二十多个民系。因此,闽南语、粤语、潮州话和客家话等十多种地方语言,是华人群体的常用语。复杂的方言,让不同语系的华人之间交流困难,久而久之方言将华人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团体,相互远离。
新加坡市区
新加坡独立之后,为了建立华人对国家的归属感,政府不以籍贯和语系区分华人。1979年,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决定扭转华人使用方言的习惯,共通语言。于是,以北京官话也就是现代普通话标准发音,作为新加坡华语标准,发起了讲华语运动。
李光耀
2019年,新加坡第三任总理李显龙在讲华语运动40周年的活动上,公布了一组数据。经过政府40年来的努力推广,新加坡华人家庭说华语的比例从50%降至30%,七成的华人家庭以英语为主。那为什么几十年大力推广的华语,反而愈加衰落呢?本文将从三个主要原因为您解读。
原因一:英语助推经济
新加坡古称淡马锡,是马来半岛南端的小岛,资源匮乏人烟稀少。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国人认为新加坡地处交通要道、位置险要,尤其是海上贸易,新加坡是个绝佳的中转枢纽。
于是,英国殖民东南亚时期,新加坡成为了英国远东地区最重要的海外港口,大量热钱流入此地开展大建设。人烟稀少的新加坡,并没有充足的劳力参与建设。
华人劳工
此时的中国,清朝政府经济萎缩民众生活贫苦,严格的海禁制度,让以捕鱼为生的沿海百姓难以生存。为了谋求生计远赴南洋,大量华人劳工来到新加坡,很快这里就成了海外华人聚集地,1865年新加坡华人比例已达到65%、成为主体族群。
马来西亚联邦成立
二战之后,反殖民运动兴起。1963年,马来亚、沙巴、新加坡和砂劳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邦,脱离英国统治。1965年,因执政理念分歧巨大,新加坡被迫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同年10月加入英联邦。
李光耀总理在回忆录中写到,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让他忧心如焚,很担心这个连淡水都无法自足的小国,又该向何处发展。面对周围上亿的马来人,华人为主的新加坡势单力薄,犹如孤悬于东南亚的一叶扁舟。
建国后,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时首先考虑教育语言的问题,无论使用哪一族群的母语作为教育语言,都将引起其他族群的不满。华人族群自然想将汉语作为教育语言,但新加坡华人大多说的是汉语方言,语系众多晦涩难懂,也会让马来人和印度人不满。
李光耀推广英语教育
殖民时期英国曾在新加坡大力推广英语教育,英语作为中立语言是个极好的选择,有助于各种族间团结,形成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感。最终,李光耀决定将英语作为教育语言,并强制推行英语教育。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事实证明,李光耀的决定并非是数典忘祖的行为,选择英语也并非是讨好西方,而是根据新加坡的国情做出的最优选择。
李光耀
小国生存之道就是要与主流世界接轨,避免沦为大国的附庸。当时主导世界的无疑是欧美,而当时的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国际地位,都远低于今日。
英语作为国际语言,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每个人都知道只有英语才可以帮助新加坡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快速融入国际社会。2021年新加坡gdp已高达3968亿美元,人均收入首次突破7万美元。
新加坡四大经济支柱
金融业、制造业、旅游业和国际航运,助力新加坡成为一个外贸驱动型,并高度依赖欧美市场的发达经济体。今日的新加坡,已然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标杆。
原因二:华语三十难立
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是新加坡三大主要民族,而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分别是这三大民族的母语。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始终将教育平等和语言平等,视作民族平等最重要的内容。强制推行英语教育的同时,也要保证各民族母语的培养和发展。
新加坡街头
1966年,新加坡独立后的第二年,政府正式推出双语教育政策。政策规定,学校以英语作为第一语文、民族母语作为第二语文,形成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的双语教学模式。严格履行语言平等的宗旨,关怀各民族母语情感,尊重语言文化传承,并始终强调四大官方语言平等的地位。
八十年代新加坡学生
从实际情况来看,双语政策不仅维护了民族平等,还促进了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但英语作为新加坡经济繁荣最重要的工具,强势地位碾压三大母语。
现代新加坡课堂
在中小学教育中,母语逐渐沦为一门普通学科。以英语为主的双语政策,虽然卓有成效,却难以改变母语教育的衰落。占据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华人,在母语文化上的需求,自然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
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民族特性和华人文化认同感。1979年,李光耀政府发起讲华语运动,并带头喊出:华人当讲华语的口号。
华语宣传标语
一夜之间、新加坡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推广华语的标语遍布大街小巷,广播电台禁播方言节目,港台影视剧也必须改用普通话配音才能播出。新加坡各大中文电视台也改用普通话,播报新闻和娱乐节目。
讲华语运动
说了一辈子潮州话的老人,发现自己喜欢的潮州剧和地方戏曲通通消失不见,到处都是字正腔圆的华语节目。民众的内心是拒绝的,华人对于方言的执著与华语运动形成对抗,各种争议甚嚣尘上。
华语推广会长 林少芬(右)
2009年,广告才女林少芬,担任新加坡华语推广理事会会长。据她描述,自1979年起,方言、华语、英语开启三十年之争。
第一个十年,偏重于用华语取代方言,让普通话成为华人共同语言。方言与华语在此消彼长中展开无形较量,很多说了一辈子方言的华人,并不愿意从头学说普通话。
华语推广标语
第二个十年,随着老一辈人的离世,说方言的华人有所减少,但华语人群并没有实质性的增加。政府做出调整,口号也从:多说华语,少说方言,变成:学习华语,认识文化。随着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发展,英语使用率越来越高,华人对于普通话的学习积极性却没有提升。
九十年代的新加坡
时间来到第三个十年,新一代年轻华人几乎全盘英文教育,华语人群出现断层。如今,讲华语运动依然在推广,却难以改变华语与新加坡华人渐行渐远的趋势。
新世纪华语推广形式
李光耀总理曾说:我的两个儿子都是华校生,两个儿媳都能说流利的华语,结果七个孙辈中只有一个孙女会说华语。作为华语运动的发起者,这番话说的并不轻松,也映衬出新加坡华语三十难立的现实。
原因三:汉语难学
1979年,李光耀大力推广华语,从民族角度来看,华人群体可以共通语言增进团结。从经济角度,他认为新加坡是出口贸易型经济主要依靠欧美和日本市场。
新加坡夜景
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崛起,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也会逐渐转移到亚洲。会华语、同种族,有助于新加坡华人在中国争取生意开拓商机。
新加坡华语就是中国汉语,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赋予了汉语深厚的底蕴。通俗点说汉语很复杂很难学,常用汉字就多达几千个,多音字、生僻字、语境不同的一句话意思也不同。新加坡现代教育几乎是纯英语教学,华语学校少之又少,在英语作为日常用语的大环境下,华语日常使用率很低。
汉语文化
没有日常使用的语言环境,华人学习华语就更难了。如同中国学生学英语一样,即便考试取得高分,也很难用英语日常交流。新加坡学生也是相似,华语考试满分和华语流畅交流是两回事。
年轻一代新加坡华人,认为世界正处在动态平衡之中,要想不被淘汰学习英语要比华语更有利。现实的确如此,无论是教育还是经济,新加坡华语总是排在英语之后,相比于中文内容,欧美影视剧和音乐更能在新加坡流畅传播。
新加坡夜景
今天,双语政策已推出半世纪有余,华语运动也推广了四十多年。虽然,成果有限、但政府对华语教育的支持,也培养出许多精通英汉双语的优质人才,活跃在东西方经济体中、收获颇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