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基层来丨把小草莓做成大产业
■编者按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齐鲁大地上,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即将召开,本报今起推出“我从基层来”专栏,讲述来自各地各条战线的省党代会代表对党忠诚、奋斗建功的故事,感悟他们心系群众、为民解难的情怀,汇聚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磅礴力量。
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王倩——
把小草莓做成大产业
大众日报记者 赵君
幽幽雅雅若卿卿,碧玉嫣红百媚生。说起草莓,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王倩有着说不完的话。对她而言,草莓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对父亲沉甸甸的思念与承诺。
1986年出生的王倩自山东医专毕业后,获得赴新加坡留学深造的机会。就在王倩对未来满怀憧憬的时候,父亲却被诊断为胃癌晚期。王倩的父亲王哲德是一名老党员,也是村里的种植能手。“父亲从1995年开始种草莓,是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那些年里,父亲对草莓种植的热忱和执着,深深感染着王倩,也让她打定主意:继承父亲的事业。2009年12月,父亲因病去世,王倩成为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父亲病重的时候,很多社员都退社了,到我接手,原来30多户只剩下七八户。”王倩告诉记者。没有经验,缺乏资金,社员不信任……面对重重困难,这个20岁出头的小姑娘表现出异常的坚毅。她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全身心扑在草莓地里,边看、边种、边研究,垄地、搭架子、浇水、施肥、观察草莓生长和病虫害防治情况。慢慢地,在王倩的努力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逐渐步入正轨,种植面积从50亩扩展到1500多亩,社员收入从每亩约3万元增长到每亩8万元左右,合作社规模也增长到200多户。
“要搞专业化合作社,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王倩带领合作社与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科院建立了合作基地,共同研发新品种、新技术。为了破解草莓生产中采收断档的行业难题,王倩与“草莓教授”姜卓俊合作,通过低温控制促进花芽分化的方法,研究开发了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新技术。这一技术实现了草莓10月至11月超早熟上市,比现有栽培技术提前2个月收获。“单这一科研成果就能使每亩地至少增收2万元。”王倩自豪地说。
和很多传统草莓种植大棚不同,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大棚里,一个个一米来高的三角架竖立着,三脚架的两侧长出密密麻麻的草莓苗。王倩介绍,这是合作社引进的草莓气雾化栽培技术,“这种技术不需要土壤,节省空间,单位种植面积所种植的苗,是普通栽培方式的5倍,而且生长速度、产量均高于普通栽培。”
依托技术创新和品种引育,“曹村”牌草莓不仅成为青岛市农产品的一张特色名片,也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
在王倩的规划里,扎根土地生发出来的“创业之树”,早已不是农产品生产销售这么简单的“一枝独秀”。“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涉及多业态、涵盖全产业链的平台型企业,在现有草莓合作社的基础上打造田园综合体。”王倩说。
去年“五一”,她的这一梦想成为现实,投资约1亿元、占地167亩的青岛乡缦草莓乐园试营业。这是山东首家草莓主题乐园,项目涵盖果蔬采摘、儿童休闲、文创手作、自助餐饮、动物喂养、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去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辐射带动周边社区、合作社增收近千万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