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深夜讨论|浅谈“毒性分叉”

我看@xiongyongqiang @风湿科聂医生 二位讨论【毒性分叉】这个名词聊的不亦乐乎本来想持续围观,但话题实在是太欢乐了实在忍不住得插句嘴了。

深夜讨论|浅谈“毒性分叉”

首先咱们先确认下,这个讨论包含了包括毒理学、免疫学、传染病毒和微生物学的信息,我就简单说一下讨论内容里边的几个点吧:

深夜讨论|浅谈“毒性分叉”

“毒力”≠“毒性”:跟病原体传染性、致病性相关的叫“毒力(Virulence)”不叫“毒性”毒力与其毒力因子有关;而“毒性”是指化合物固有不变的、取决于化学结构的有害作用,所以要分叉也不是“毒性分叉”,撑死了叫“毒力分叉”;

不同物种的毒力区别:在不同感染者或宿主中的病原体毒力不同的情况不叫“毒性分叉”,如果宿主不同特征相关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宿主效应(host effects)”或“系统发育距离效应(phylogenetic distance effect)”;

“毒性分叉”的合理性:虽然能理解所谓的“毒性分叉”想表达的是【病毒在既往感染者之间传播可能会让毒力越来越弱,既往未感染者之间传播无法评估】,但遗憾的是这个说法目前来看并不成立:

首先,放任病毒感染以达到人类适应病毒的结果叫做“毒力传播权衡(virulence transmission trade-off)”,也就是疾病严重性和传播速度达到饱和后会限制病毒的进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达到饱和,那么结果就是既没有限制住病毒的进化(毒力增加的可能),又维持着病毒传播(循环过程中给病毒提供进化的机会),后果无法预估,也可能出现毒力更强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举个例子:虽然一些报道认为新冠病毒的各种变异株“似乎”是毒力越来越低,但事实上根据香港和新加坡的数据,对于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其实奥密克戎变异株所导致的病死率并未下降,并且Omicron变异株的传染性和原始毒株相比还出现大幅提升,因此我们无法判断毒力是否降低。

要知道,Omicron变异株是输入性的,来源可能就是那些所谓的“每年感染两三次的欧美”地区(首次报告源自病毒循环的南非地区),但对于无免疫史的人似乎并未看到毒力出现降低

深夜讨论|浅谈“毒性分叉”

其次,新冠病毒变异株出现的免疫逃逸现象让既往感染所获得的保护是否能够长期有效、或者说是否能够确定新冠病毒变异株能够让既往感染者在感染后维持“不严重”的感染状态,这是不好说的;

再者,加上一个前提也就是疫苗的介入,从目前来看虽然能够在短期内降低一定的传播速度(呼吸道病毒载量减少或群体免疫),但这也只是通过降低传播机会减少新冠病毒在循环过程中变异的几率,而出现变异是往更强或更弱的方向都无法评估;

最后,对于封控的目的,简单来说仍然是减少病毒传播,直接降低发病和病死的风险,间接减少病毒循环的变异可能,尽管会面临损失,但单从病毒本身来说,确实是大幅降低了相关的风险。

深夜讨论|浅谈“毒性分叉”

当然,从生活便捷性角度来说,如果非要认为现阶段(疫苗覆盖率不足、有效的药物尚未普及)而言“共存”是个更好的选择,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当然,任何人都希望疫情过去,或者病毒越来越弱。

理论创新是个好现象,但是也得考虑是不是创新,以及其是否有理论支撑。

愿天下无疫。

=丸=

免责声明:本文为个人兴趣创作,仅为让更多普通人对疫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内容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单位、机构,未接受任何形式赞助,所使用的素材均来源于公开网络,如果内容有误,大家多做自我批评。

#头条抗疫科普##谣零零计划#

上一篇新闻

插画丨奇形怪状的超萌小动物们,可爱的心都化了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餐饮好在哪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