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毒蛇
1.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其他别名:银脚带,银包铁,过基甲(两广),白节蛇,簸萁甲(福建),雨伞蛇,百节蛇,白节仔(台湾),手巾蛇(福建,台湾),百步梯,吹箫蛇,竹节蛇(江西),白搭界,寸白蛇(广东,湖南,江西,浙江),四十八节,银报应,甲带(湖南),节节乌,洞萧蛇(福建,湖南,江西),金钱白花蛇等。
银环蛇毒腺很小,但毒性极为猛烈,是环蛇属中毒性最强的。事实上,它是继细鳞太攀蛇、东部拟眼镜蛇和太攀蛇之后,陆地上毒性最猛烈的第四大毒蛇,在世界上最毒的毒蛇综合排位(含海蛇)中也在前八之列。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2.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
大多数眼镜王蛇都分布在非洲,但是在亚洲也有它的身影。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南亚。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在毒王榜上排名第9、专以吃蛇为生的眼镜王蛇令众多蛇类闻风丧胆,它的地盘休想有其他蛇生存。被它咬中后,大量的毒液使人不到1小时就死亡。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3.中华眼镜蛇(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在广东、广西、香港俗称饭铲头,台湾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属于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中华眼镜蛇分布于中国安徽、重庆、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香港、澳门、台湾;老挝人民民主主共和国、越南。中华眼镜蛇属沟牙类毒蛇,分泌的是神经性和血循性混合毒,被咬后如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
中华眼镜蛇(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
中华眼镜蛇(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原
4.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又名为龟壳花,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原矛头蝮为管牙类毒蛇,有剧毒。局血循毒。最大放毒量108毫克,对人致死量48毫克(干重)。
中国分布: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
中国之外分布:印度(阿萨姆)、孟加拉国、缅甸、孟加拉国。
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5.白唇竹叶青(学名:Tryptelytrops albolabris)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白唇竹叶青管牙,有剧毒。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主要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白唇竹叶青以血循毒为主,毒性一般,极少会发生致命事件,其每次的排毒量为28mg左右。但是,如果在被咬伤后伤口处理不当,则会发生危险,能引起伤口剧痛,水肿,渐至皮下出现紫斑,最后导致心脏衰竭死亡。
中国国内:分布于福建(福州周边的几个县都有分布,包括福州市的郊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香港和澳门等地方。
中国之外: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东北部、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美国中部和夏威夷岛等地方。
白唇竹叶青(学名:Tryptelytrops albolabris)
白唇竹叶青(学名:Tryptelytrops albolabris)
6.白眉蝮学名:Vipera ruselli siamensis,是蛇目、蝰科、主要栖息在宽阔田野中的一种剧毒蛇类。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
白眉蝮蛇别名 狗屎蝮、狗屎婆、土皮股、烂母胎、土公蛇、搭地腹、地扁蛇、七寸子、草上飞、土灰蛇、土丘子、土球子、七步倒、白花七步倒、麻鸡婆、寒毛牯、麻七寸、土夫蛇、烂肚蛇、土地蛇、七寸丁、狗屎卷、烂土蛇、灰链鞭、土巴蛇。
分布 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四川、贵州。
白眉蝮学名: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白眉蝮学名: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7.灰蓝扁尾海蛇(学名Laticauda colubrina) 为爬虫纲有鳞目眼镜蛇科扁尾海蛇属 动物,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带的海域,栖息于海洋之中。
灰蓝扁尾海蛇主要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带的海域,孟加拉湾到马来半岛沿海、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菲律宾、斐济、汤加、中国南部、日本沿海以及台湾沿海等地。
灰蓝扁尾海蛇(学名Laticauda colubrina)
灰蓝扁尾海蛇(学名Laticauda colubrina)
8.圆斑蝰(学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又称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鲁塞尔氏蝰蛇)、锁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山蝰属下的一种有毒蝰蛇。体粗壮,全长1m左右。头较大,三角形,前端较窄,后端较宽;鼻孔大,背位,无颊窝,头背为小鳞,起棱。
中国国内分布:福建(诏安,泉州,惠安,仙游,南安),台湾(花莲,瑞穗,台东,高雄,恒春,成功,屏东,台北),广东(韶关,广州),广西(南宁)。中国之外分布: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
圆斑蝰的毒素有两种,一种是出血性毒素,另一种是神经毒素,能具备这两种毒素的蛇是十分少见的。此外,圆斑蝰的毒素会使中毒者出现像中风的症状,令治疗者未必能及时发现毒害,因而延误治疗。圆斑蝰咬死人的案件在亚洲蛇类中居冠。泰国当地的红十字会研制出一种专门对付圆斑蝰毒素的血清,名为“卢氏蝰血清”。
圆斑蝰(学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
圆斑蝰(学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
9.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花扇柄(客家话)、雨伞柄(潮州话)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
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中国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湖北省;
世界分布:分布于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缅甸等国。
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
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
10.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
尖吻蝮在中国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台湾省。在中国分布较广,其中以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贮量最多。中国之外只见于越南北部。
“尖吻蝮”各地区别名极多,又称“五步倒”、“岩头斑”,白花蛇(湖南、江西、浙江)、祁蛇(药材名,江西、安徽、湖南、浙江)、五步蛇(浙江)、五步龙(安徽、江西)、百步蛇(广西、湖南、江西、台湾)、五棒蛇、岩蛟(重庆),翻身花(湖南、江西)、棋盘蛇、棋盘格、盘蛇、袈裟蛇(闽北)、翘鼻蛇(湖南、江西、浙江)、犁头蛇、三天两天病(湖南、江西)、翘鼻蛇(贵州雷山)、犁头匠(贵州兴义)、放丝蛇(浙江)、等鸟“音:灯吊”扑(浙江)、聋婆蛇(广西)、瞎子蛇(江西)、懒蛇(江西)。
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
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
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