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被离职”后,你会继续关注淘汰你的前东家吗?

1 三次提醒 终生难忘


从上家公司“被离职”后,我羞于将在该公司两周零三天的工作履历写进自己的简历中。并且我以为我和他们就此一别两宽,之后“井水不犯河水”了。

没想到,生活就是这么奇妙,有些公司就算是“菊花残,满地伤”,他的名字也不会泛黄,还时不时地出现在你心上!(注:本句改自周杰伦歌曲《菊花台》的歌词)

第一次是在两年多以后了,我都快忘记这家公司了。当时我刚入职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仍然在做海外销售。在介绍老同事给我们新人认识的时候,看到一个胖胖的男同事,觉得很面熟,但就是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了。

后来碰巧晚上加班时,偌大的一个办公室内就剩下我们两个了。劳累了一天,我头脑难免有些不清楚,思路再也无法理清,精神再也无法集中,就准备收拾东西走人了。

忽然听到那个同事在给新客户打电话,他接通电话后,竟然在回应对方疑问、自报家门时,说自己来自两年多前我“被离职”的那家医疗器械公司。话说出口后,他显然是清醒了,意识到自己说秃噜嘴了,立马纠正为现在的正确公司名字。

“被离职”后,你会继续关注淘汰你的前东家吗?

哦,我像被闪电击中一样,瞬间一激灵,清醒了不少,突然想起他是我在那家医疗器械公司的同事!

遂等他通完电话后,上前攀谈,问他以前是否在那家医疗器械公司工作过,说我对他很有印象,但一时想不起了,刚才听他打电话提及那家公司的名字,我才想起。他嘿嘿一笑,说一开始对我也不陌生,但似乎也想不起了,听我这么一问,他也确定了。

我本以为他刚从那家公司离职转入这家公司,所以才会“印象深刻”地脱口说出前东家的名字。没想到他否认了我的推理,他说07年和我有一面之交之后,当年业绩还可以,08年上半年也凑合,下半年就不行了。当年就被迫换了一家公司,干了一年多,之后又换了工作,才到目前这家生物科技公司。

过了一年多,还能加班劳累到无意识情况下,脱口说出前前东家的名字,让我内心有不少震撼。这总让我联想起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里的场景:“被高强度工作折磨得精神恍惚的工人,下班后在回家的路上,会下意识的用扳手拧像螺丝的路人大衣上的纽扣”。

他告诉我说那家医疗器械公司的员工换了一茬又一茬,流动性高得吓人。对比之下,似乎他对目前的工作很满意,说是既不强制加班,又不天天对业绩。话虽如此,但他似乎养成了加班的习惯,每天晚上至少加班到20点,和他在前前东家时一样!对此,他工位旁边的同事都很费解!

“被离职”后,你会继续关注淘汰你的前东家吗?

卓别林《摩登时代》

第二次是在又过了两年左右之后,我当时在一家著名的电子产品公司,有换工作的打算,就更新了简历。对了,顺便插一句,这个时候的我已经不用像当初那样到处跑招聘会投简历找工作了。换工作时,只需要更新一下简历,就有人事或者猎头主动致电你推荐工作了。

更新简历后,那个我又快要忘记的医疗器械公司,又一次出现了!他们人事联系我,问我可否去他们公司面试一下职位。我当时估计还没有从“被离职”的打击中恢复过来,也不想再提及伤心往事,所以就含蓄地说他们公司名声不太好——“工作强度太大,离职率太高”。

没想到电话那一头的人还一阵劝谕,什么销售工作都有压力了,什么你要同步考虑产出了,什么道听途说的信息不足采信了等等。但无论她说什么,我都不松口,最后对方无奈地挂了电话。估计她应该始终不明就里吧!

之所以会弄到这般田地,其实这涉及到他们当初辞退员工的策略问题。想当初唱白脸的部门经理在他们公司属于高层管理人员,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公司的形象。

他“冷漠无情、不屑一顾”的辞退谈话,虽然彰显了权威,也让他过足了“操控别人生死”的权力瘾,但代价是造成了双方彻底的决裂,完全堵死了和被辞退员工未来合作的可能性。

“被离职”后,你会继续关注淘汰你的前东家吗?

按照中国传统,这应该是一种短视。好多公司的做法是让流动性更强的基层直属领导唱白脸,相对稳固且代表公司形象的高层唱红脸,以便留有余地,为未来可能的合作打下基础。

同时也说明,他们公司的流动性太强了,很多曾经的员工都没有留下多少痕迹。以至于过了几年,居然又主动邀约了。

第三次是在第二次之后又过了两年左右的时间,他们的人事小姑娘又打电话了,又一次地邀约我去他们公司面试。感觉他们公司貌似以两年为周期进行一次“格式化”。

这一次我不再客气了,但还是留有余地,只是说我六七年前去他们公司面试过。

小姑娘吃惊道:“我不知道啊,我现在刚入职不久,当时我还未到公司。”

我反问她:“你们那位部门经理还在职吗?”

小姑娘回答:“他不仅在,而且已经是公司副总经理了!”

“被离职”后,你会继续关注淘汰你的前东家吗?

我调侃道:“呀,高升了!就是他当时说我不适合做业务!”

小姑娘有点慌张:“哦,这?你的简历是我领导给我的,是她让我联系你的…”

我反问她道:“你觉得那位曾经否定我的部门经理,也就是你们现在的副总,会录用我吗?同理,你觉得我会去你们公司吗?”

小姑娘不亏是这种“凶狠公司”挑选并熏陶出来的人事,意识到对方来着不善,立马“摆出攻击姿态”,凶了起来:“那我会把你的简历删除!”

我以轻松的口气“好的,同意!”结束了通话。

从那以后,我的职业偏向了做大客户管理和项目管理,不再纯做海外销售了,就再也没有接到他们公司的电话了。

经过这“持续七年、连续三次”的记忆加固,我再想忘记这家短暂经历的公司就难了。既然忘不了,那就主动研究吧,尤其是我后来学习了价值投资后,更喜欢研究公司了。而研究公司的材料主要就是他们公开发行的财务报告,尤其是经过审计的年度报告。


2 财报研究 公司后续


我研究财报和公司的过程中,发现这家医疗器械公司后来被一家上市公司全资收购了。于是有机会看到了他们在收购前公开的两年零一季度的审计报告。同时也阅读了他们并入上市公司之后的历年年报。为了对比,也读了他们主要竞争对手的上市招股书及历年年报。

以上所有的书面材料,叠加我自身的经历,以及我所认识的人的经历,汇集成了这两篇文章。上一篇主要侧重我自身的经历,这一篇更侧重其他人及这家公司的后续发展。

真正下笔时,才发现那些尘封的往事,如放电影一样一帧一帧地展示在我的脑海里,是如此的清晰。结果就是内容太多了,自己不得不把文章分成两篇来写,第一篇仅写自己的经历就写下了一万多字。

我从那家医疗器械公司离开后的半年里,一直保持了和一同入职的同事马克的联系。他为了适应公司的加班文化,从回龙观搬到了公司附近居住。

记得在当年2007年底,也就是他入职将将半年后,他告诉我他在世纪佳缘网站上相到了一个廊坊老乡。对方是廊坊当地中学的教师,两人关系进展顺利,因此他不想继续“没日没夜加班”的、两地分居的北漂生活了。

“被离职”后,你会继续关注淘汰你的前东家吗?

很快,他在廊坊富士康找到了一份工作,就辞职回老家了。我后来问他在台企工作如何,会不会很累。因为坊间传闻台企都是血汗工厂,而富士康正是他们中间的集大成者。没想到,他竟然告诉我说,他在富士康比在那家医疗器械公司轻松多了。

他给我解释说,富士康大概是因为“树大招风”,其实工作强度远小于像我们共同的前东家那样的私企。另外富士康有加班费,而那些小私企则是免费加班。

马克回到了老家,大概像是回到了温柔乡,过起了甜蜜二人世界的幸福生活,连MSN的头像也换成了他们二人的合影。渐渐地,我们缺少了共同的话语,失去了联系。

马克曾说过,我原来那个部门的同事里,杰夫2007年全年顺利完成了1000万的销售任务,工资加提成一共挣了十几万。他羡慕嫉妒似的称呼其为“能人”。

留洋归来、右手中指戴着显眼戒指的杰夫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还不忘了“富易妻”——抛弃了悉心照顾她的女友,和坐她同桌的女同事——那位从展会部调来的美女玩起了“办公室恋情”。

“被离职”后,你会继续关注淘汰你的前东家吗?

那位女同事,我见过几面,天生有几分丽质,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打扮——花枝招展和洋气,估计很对留洋的杰夫的胃口。加之,他们共享一个办公桌,估计杰夫架不住对方天天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晃悠,于是沦陷了!

此时的杰夫可谓职场加情场,场场得意,羡煞旁人!

然而,古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我后来在那家生物科技公司邂逅的那位同事告诉我,转了年头,杰夫就出事了!大概是上一年的顺风顺水让他得意过头了吧,后来他居然“胆大包天,勾结客户,坑害公司,私分赃款”,被公司发现后开除了!

他那办公室恋人,则愤怒地喊了一句人生感言:“有些人就是无利不起早!”

精明的杰夫深谙社会运行规则,听说他改头换面后又在另外一家医疗行业的公司混得风生水起!

“被离职”后,你会继续关注淘汰你的前东家吗?

关于我当时的直属领导卡罗琳,后来听到的信息很少,只能从公司信息上查到一些蛛丝马迹。该公司在2012年左右股份制改造时,设立了一个持股平台,用以激励骨干员工。公开信息上面显示卡罗琳认购了一小部分股票,但仅仅两年后她又退出了,估计应该是离职了吧。公司转年就被收购了。

当时被我们认定是“老板亲信”的卡罗琳就是这种遭遇,其他的打工人最多也就是杰夫的待遇吧:碰上“天时地利人和”皆给力,赚个高工资。想实现阶层跨越——从打工人步入股东阶层,对大部分打工一族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幻想。

而有人就不一样了,比如当时的部门经理,后来的副总,他是持股平台的第二大股东,约占整个公司0.6%多一些的股份。后来公司被整体收购时的卖价大概在9亿多人民币,粗算一下,部门经理对应的份额在600万人民币左右!

看上去不错吧,其实没有那么简单的!上市公司的收购支付的并不是现金,而是采取了定向增发的方法,用增发的股票支付的收购对价。

熟悉中国股市的人都知道,2015年前后是牛市,股价高涨,公司趁机用高于自己内在价值的价格定向增发。而买他们股票的人大都是“接盘侠”,估计难以摆脱被套牢的命运。

“被离职”后,你会继续关注淘汰你的前东家吗?

部门经理获得的股票平均分成三年时间,按照4:5:1的比例逐步解禁,最晚一年的2018年是股票市场的低点。因为众所周知的内外部原因,当时的市场大环境不好。该公司的大部分业绩都来自海外,尤其是美国市场占据了很大分量,所以业绩不佳,更加导致了股价下跌。

收购完成后的前两年按照收购协议的要求,部门经理及该公司拥有股份的管理还需要有业绩目标作为解锁持股的前置条件,不仅仅是时间限制。

根据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他们完成得很好。但过了两年承诺期后,除了前面提到的大环境问题,不知是应了古老易经中“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论断,还是因为以部门经理为代表的管理层缺乏了考核压力,总之业绩是一路掉头向下。

反映在他们财报上的数据,除了业绩下滑,还要计提商誉减值。因为收购的对价是9亿多,而当时该公司的净资产只有不到2亿,按照会计记账的要求产生了7亿多的商誉。2017年,计提了1亿多,2018年继续计提了2亿多元。

连年的业绩不佳,让股东们失去了耐心。于是以部门经理为代表的旧的管理层被迫离开了。我不知道他们离开时是否会有委屈和悲苦的神态流露,总之是风水轮流转,不知道曾经辞退过多少人的他们最终也遭受了“被离职”的命运。

“被离职”后,你会继续关注淘汰你的前东家吗?

像大多数追求国际化的中国公司一样,该公司把管理层换成了有多年跨国公司管理经验的华人职业经理人。这一类群体,多以港台人士为主,也有些来自同属华人国家的新加坡。其中的佼佼者有腾讯的刘炽平,阿里巴巴的蔡崇信,以及先后在小米和抖音担任高管的周受资等。

这位华人高管的才能如何,不得而知,不过运气是真不错! 先是贸易战后,中国为了防止卡脖子,在医疗器械领域也开展了“进口替代”战略,给相关国内公司打开了生存空间。遂后就遇到了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大流行,而该公司的产品正好适路对销,迎来了一波大爆发!2020年整个产品的销量翻了4倍。

上市公司总是那么鸡贼,他们总是希望你看到他们光鲜的一面。因为这一年业绩相当亮眼,所以该上市公司单独披露了该医疗器械子公司的业绩,这在他们之前和之后的年报里都是没有的!

年报显示该医疗器械公司年销售额10亿多元,净利润2亿多元。这比我在那年的业绩翻了十倍!上市公司的股价借此也暴涨了一波。

这亮瞎人眼的业绩,也同步发生在他们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那里。人家的的业绩也涨了4倍,总销售做到了十多亿元,并趁机强势登陆创业板,似乎是获得了一个比“卖身他人”更好的出路。

“被离职”后,你会继续关注淘汰你的前东家吗?

我想即便是部门经理他们的老团队在任的话,估计也会取得不比这个华人经理人差的业绩,只不过是他们没有熬到转机——进口替代和新冠肺炎大爆发!

这就像一个经典的比喻,一部电梯上有三个人,一个呆站不动,一个倒立,一个在做俯卧撑,最后他们都从一楼到了十楼。当别人询问他们成功登上十楼的原因时,他们不会提及电梯的功劳,会分别总结为“呆站不动、倒立和做俯卧撑”!

无论如何,上市公司都是只看结果,不问过程的。该华人经理人因为出色的业绩,获得了100多万股股票激励!

公司业绩不错,高管也奖励多多。可此时这家公司却正绞尽脑汁地忙着低成本辞退为公司工作8年的老员工,清理所谓的“沉淀层”,并为此不惜打“劳动报酬争议”的官司。

庭审现场法官一开始还疑惑他们公司是否因为新冠疫情导致经营困难,因为她最近接了好多类似的案子。结果一问人家所做的产品,不仅不受疫情影响,还大赚特赚。连法官都只能恭喜人家了。

转了年头,疫情的影响消退了,业绩也随之滑坡了,光环褪去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华人职业经理人也选择离开了。


3 价值公司 糟糕雇主


至此,我把这家公司的发展情况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反过头来再看看这家公司的审计报告,你会发现这是一家财务相当健康的公司:

它的现金流充沛,被收购时账上有货币资金5000万左右。这说明它的资本开支不大,真正为股东赚到了真金白银。

它没有有息负债,所有负债均为经营负债,且负债率低于20%。这说明它的经营非常稳健,没有借钱加杠杆。

它的净利润率长期稳定在20%多,这在制造业来说相当好。这说明它或是产品相当有竞争力,或是费用控制相当出色,或是某一市场占据了相当稳固的位置。

它的固定资产里无房产,只有电子设备、机械设备、办公设备、运输设备,所有的办公、生产场所均来自租赁。这既可以说明它专注于实业,心无旁骛。或许也可以说他们没有长期打算,毕竟“有恒产者有恒心”。就像是一个北漂一直租房不买房,似乎说明他(她)没有在北京长期扎根的打算,过着“走一步看一步”的生活。

“被离职”后,你会继续关注淘汰你的前东家吗?

从这一点或许可以看出,他们后来选择卖企业退出并不奇怪。按年龄推算,当时他们的总经理,也是最大股东,已经六十多岁了,或许到了退休、颐养天年的年纪了。

它的海外市场也做得相当有章法,不满足于像大多数小企业做外贸式的往海外出口产品。他们会根据海外市场的重要程度,逐步地在欧美等地设立子公司,向着跨国公司的目标逐步迈进。

从财报上看,目前他们海外子公司的营业额很小,更多地承担着仓储和售后的功能,绝大部分业务仍来自外贸出口。有些比较领先的子公司,也只是做些简单的组装、包装和当地认证的工作。但毕竟框架已经搭好了,未来可期。

从财务角度看这确实是一家质地不错的企业,深耕主业,扎实经营。作为投资者,如果他们的股票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交易,我或许会在价格合适的时候选择购买。但作为打工人,我是不会再去这种公司打工的,它就像一个“青春燃烧机”,用一茬又一茬年轻员工的血汗助推了自身业绩的起飞。

或许我们可以宽容一些,毕竟经营企业相当不易,那些合法经营并“为社会创造了就业岗位,为国家创造了税收,为客户创造了优质产品,为股东持续创造了价值”的公司都是值得肯定的。

上一篇新闻

星悦时光:全面开启40㎡的“豪宅”时代

下一篇新闻

中美一组对比数字,“美国从未像这样不受欢迎”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