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之狼”入场!外资巨头争相抢滩中国市场,国内机构如何应对挑战?
每经记者:聂虹 每经编辑:肖芮冬
近来,A股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机构的开放程度也提速。外资进军中国的消息刷频网络:东方汇理资管和中银理财合资成立首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作为首家核准成立的外资控股合资券商正式开业,先锋领航和蚂蚁金服合资成立投资顾问公司,贝莱德、淡马锡与建行商议成立合资理财公司……
虽然基金、券商、期货的外资股比限制在2020年才会渐次取消,但外资近期动作频频,抢滩中国市场的渴望显而易见。面对来势汹汹的“华尔街之狼”,金融市场兴奋中似乎又带有一丝不安,其中会有更多的机遇还是挑战?
外资争相抢滩中国市场
随着对外政策不断开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14亿人口大国,中国的金融市场越来越受到国外投资者的重视,抢滩中国市场成为了大型外资金融机构全球化竞争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有目共睹,12月以来,外资进入中国资管领域的消息越来越密集,券商、理财子公司、基金投顾等领域都有外资巨头的身影。
券商方面,在去年证监会正式发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将外商在合资证券业的持股比例由30%以内放宽到51%。当年12月,瑞银对外发布消息称,瑞银正式控股中国内地合资证券公司瑞银证券,持股比例由24.99%增加至51%,瑞银券商成为首家增持股权实现控股的外资合资券商。其后,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和摩根大通证券两家外资控股券商于今年正式获准成立,其中12月20日,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已于上海正式展业。
除了券商,去年基金管理和期货公司的外资投资比例限制也放宽到了51%,并规定三年后不再设限。今年8月,摩根大通旗下的摩根资管已成功竞拍上投摩根基金2%股权。至此,上投摩根51%的股权由摩根资管持有,成为业内首家外资控股的基金公司。此外,也有外资巨头将触角伸向基金销售领域。今年10月18日,青岛证监局公告,核准青岛意才财富管理有限公司申请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批复。据悉,该公司是一家意大利全资控股的基金销售公司,股东方为意大利规模最大的银行集团之一联合圣保罗银行。这是2017年中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以来,首家获批的外资基金销售机构。
基金管理和基金销售之外,在今年兴起的基金投顾业务中,也有外资巨头的身影。今年四季度,基金投顾试点获准两批共计8家。其中,获得基金投顾试点的蚂蚁金服,已与先锋领航(Vanguard)成立先锋领航投顾(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二者分别持股51%和49%,为国内投资者提供基金投顾服务。虽然不是由外资控股,但是在全国仅有8家公司获批基金投顾业务试点的背景下,外资对国内资管业务的积极性可见一斑。
相比券商、基金,银行理财子公司宣告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外资进场速度却并没有慢多少。监管部门在今年7月发布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提出,鼓励外资参与设立理财子公司。12月20日,银保监会批准了首家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和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的合资理财公司。其中,东方汇理出资占55%,中银理财出资占45%。同一时间传出的还有,资产管理规模近7万亿美元的资管巨头贝莱德、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淡马锡、建设银行正在商议成立合资理财公司。
券商、基金管理、基金销售、基金投顾、银行理财子公司……外资正在以更强势的姿态进入越来越多的金融业务领域。
国际化合作和竞争将常态化
近年来,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范围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深。上述外资能够进军中国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政策的放开,而明年这种放开将越发完全。
根据证监会此前规定,自2020年4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自2020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自2020年1月1日起,取消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而近日,银保监会也宣布,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的外资比例限制。这意味着,8天以后,期货和寿险公司将完全开闸。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国家把资本市场放到了一个更重要的位置,希望它能更好地和国际接轨,在金融和经济领域进行更充分的交流,而这需要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来帮助市场走向更成熟更市场化的未来,这是一个大趋势。国际化大趋势势不可挡,在东方财富以及旗下天天基金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资管发展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浦发银行总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蔡涛看来,“外资机构投资的理念、投资适当性的管理、长期投资的价值理念,还有它的品牌、科技、管理以及它代表的国际资管业最新发展的趋势,应该能更好地推动我们的监管和市场朝着未来资管发展的方向进步,而且让大家的竞争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竞争,包括外资。”与此同时,他表示外资机构虽有优势,但也有它的劣势。“中国有很多特色的东西,他们要能够很好地融入这个市场肯定有一个过程,再加上我们本土市场自身的优势。我认为不可怕,外资银行进入这么多,我们本土的银行应该还是非常强。”
虽然很多人认为,外资进入会对行业有所冲击。但在富国基金总经理陈戈看来,现在中国的资管机构对于外资进入也要有自信。其一是现在中国不缺资本,甚至资本过剩,所以从资本角度来说(外资)没有任何的优势。其二是以前中国缺品牌,但经过20年发展,公募基金总体来说在老百姓中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第三是投资的方法和投资的理念,“从投资经验来说我们也不差,现在更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大家发展的风控意识和差距的理念方面,在这个方面如果能进一步深耕的话,我想是不用怕境外冲击的。”
景顺长城基金总经理康乐也表示,外资来了之后不是立马改变这个生态,而是要先适应生态。“比如说投资顾问在海外是流行的模式,但是在国内一直没有建设起来,不是说外资来了之后带来这个模式,其实大资管新规对投顾产生的影响远大于外资对投顾的影响。”同时,他表示,在外资身上也有很多可借鉴的内容,“中国的公募基金在本土深耕这么多年,确实在投资能力方面是更强的。当然,外资也有非常好的我们可借鉴的风控手法。”
华宝基金总经理黄小薏认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各家机构都有其战略目标和定位。有些机构希望交叉销售,将他们的投资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有的公司是为了投资中国核心资产,比如消费医疗有着确切增长的领域。各家外资投资机构的战略规划是个性化的,目前还比较难判断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竞争格局,尚需时间观察。
与此同时,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进入中国资管领域给行业也带来了一些明显的影响。以券商为例,上个月底监管发文明确指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打造航母级头部券商,从竞争的市场角度来讲,以前行业措施更多的是以健康发展为主,保护行业基本生态和模式,无论是大型、中型还是小型券商都能很好地生存下来;现在是明显倾向鼓励券商做优做强,包括多渠道充实证券公司资本,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等,创新试点大多数集中在头部券商里面尝试,小型机构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而在跟海外机构的竞争中,他认为国内机构的显著优势之一是更懂中国。“一方面,国内机构在前期已经有足够深厚的客户基础,这种和客户之间的信任关系,不是海外机构进来想得到就能得到的。其次,不同于其他行业,金融业拼的是服务。中国在模式上可能有所欠缺,但服务成果上,我觉得外资目前是很难媲美的。”
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