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工程之佛教及其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一)
《菩提偈》
唐 慧能大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教建筑演变示意图
佛教,由释迦牟尼于古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创建,古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开始向周边各国传播,最终影响南达斯里兰卡、东南亚各国,北至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西向叙利亚等中东地区,东抵中国、日本等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原,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皇家的扶植下快速地发展起来,于隋唐时期步入鼎盛时期,完成了本土化的演变,继续向东传播至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成为东亚的佛教中心。唐朝之后,佛教开始深入百姓大众,并寻求宗派间的一统和儒、释、道三家的融合。
随着蒙元政权的建立,融合了西藏本地独特文化的佛教教派开始崛起,并受到蒙元统治阶级的推崇,被称为藏传佛教,原先流传于中原的佛教则被称为汉传佛教,与中国南部云南地区的南传佛教一道,构成了中国佛教的三大体系。
背景
释法于菩提树下
公元前6世纪,古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提罗拉科】释迦族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迦耶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圣人”,反对神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追求个人自我救赎,提倡遁世隐修。
佛教时期划分示意图
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僧徒们严持已有戒律,不奉祀神灵,不塑造塑像,以乞食为主,口授教义,不分流派,在古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一带传教,这一时期被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公元前四世纪初,佛教内部对戒律的见解出现了分歧,进而形成了两大派别:上座部和大众部。其中,上座部以上座僧人为主,思想较为传统,认为已有的戒律不可更改,必须严格遵守;大众部则以普通僧人为主,因人数众多而得名,思想较为积极,认为可在不背离基本戒律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不必过于墨守成规。这种原则上的分歧很难弥合,最终佛教第一次分裂为上座部教派与大众部教派,这一时期便被称为部派佛教时期。
亚历山大帝国扩张示意图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平定希腊之后,开启了长达13年的东征,相继征服了叙利亚、腓尼基、埃及、波斯等中亚与北非诸国,东扩至印度河流域,囊括了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印度三大文明古国,建立了地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超级大帝国,开辟了东西方贸易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
公元前317年,旃陀罗笈多领导印度人击败亚历山大帝国军队,建立了孔雀王朝,全盛时期几乎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随着第三任君王阿育王尊奉佛教为国教,召集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兴建寺院和佛塔,同时派遣众多高僧向邻国弘法,促使佛教传播至整个南亚次大陆、东南亚以及中亚地区,开始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其中,由阿育王儿子莫晒陀所率领的僧团将上座部佛教传入僧诃罗【今斯里兰卡】,后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东南亚各国,开启了南传佛教的传播。
贵霜帝国与丝绸之路
公元前174年,居住在中国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部落被匈奴老上单于所击败,被迫向西域、中亚地区迁徙,在吞并了大夏国(巴克特里亚王国)之后,建立了以阿姆河、锡尔河为中心的大月氏国,后由五部翕候分治。公元45年左右,五部翕候之一的贵霜在吞并其他翕候之后,自立为王,国号贵霜,开启了一系列对外扩张战争,全盛时期的疆域西起伊朗边界,东至恒河中游,北起锡尔河,南至纳巴达河,都城设在古犍陀罗国的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与当世的罗马帝国、安息帝国(波斯萨珊帝国)和东汉帝国并称为四大帝国。
贵霜帝国尊奉佛教为国教,在首府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兴建佛塔和寺院,吸引了大量印度佛教高僧前来弘法,将之前口诵的佛经经典书面化,逐渐发展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哲学宗教艺术中心,新的佛教思想和佛教建筑形式开始涌现而出,最为重要的便是具象化的佛陀造像开始出现。
犍陀罗艺术风格佛像示意图
贵霜帝国首府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历史上属于古犍陀罗国,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处在南亚次大陆、中亚与西亚的交通枢纽位置,曾在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的长期统治下,深受波斯文化与希腊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雕刻艺术的影响。随着佛教的兴起,贵霜帝国的佛教徒们开始雕塑佛陀塑像,最初以浮雕的形式出现在佛塔的基座上,随后独立式的、希腊式的佛陀造像开始出现,这一融合了希腊、波斯和印度三种元素而又自成一体的风格,被称为犍陀罗风格,典型代表便是当今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塑像。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内部形成了一些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不同于传统的以自我完善和解脱为宗旨,转变为以“普渡众生”为修行之目的,自称为“大乘佛教”,将原来的佛教派别称为“小乘佛教”。
“乘”是梵文yana的意译,有“乘载”之意,即像船一样助人修行达到佛之彼岸。小乘佛教只承认释迦牟尼是唯一的佛,修行就是远离烦恼和欲望,追求个人的解脱,强调自我完善,自利与解脱;大乘佛教认为除了佛陀之外,在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和十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南方、东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和下方)有无数的佛,强调普渡众生,救渡天下苍生脱离苦海。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迅速发展,成为主流教派,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开启了大乘佛教时期。
公元7世纪左右,印度本土的印度教蓬勃发展起来,而大乘佛教由于思辨繁琐的风格而逐渐脱离广大群众。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大乘佛教开始借鉴吸收婆罗门教咒语、宗教仪规和瑜伽术身体训练等印度教的思想与方式,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宗教派别,因采取师徒秘密传授的方式,故被称为密宗,并将之前的大乘佛教称为显宗,佛教开始进入密乘佛教时期。
密宗将大乘佛教看作是初级阶段,而自身则是高级阶段,提出了“即身成佛”的教理,即今生今世便可成佛,从而免去了轮回之苦,以古印度烂陀寺和超戒寺为中心迅速发展并传播。随着寂护、莲花生等印度佛教高僧们入藏弘法,密宗传入了西藏地区,在与当地苯教相融合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
佛教传播路线示意图
至此,佛教三大系的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基本成形,其主要传播通道大致可分为南线、北线和东线:
- 南线(南传佛教)
早在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上座部佛教便已南下传入斯里兰卡,之后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先后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各国和中国云南地区,远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马来群岛各国,又被称为南传佛教。
- 北线(北传佛教)
佛教北传至贵霜帝国,即今巴基斯坦、阿富汗等中亚各国之后,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为中心,经古代丝绸之路向东传播,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传入西域【今新疆省】,进入中原腹地,在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融合之后,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之后相继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邻国。
- 东线(藏传佛教)
公元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派遣大臣前往古印度那烂陀寺学习梵文和佛经,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藏文,并翻译了一些佛经,佛教开始在吐蕃流行起来。之后,随着寂护、莲花生等众多的印度高僧入藏弘法,以及桑耶寺的建成,佛教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10世纪左右,“朗达玛灭法”之后,遭受到毁灭性打击的佛教,在阿底峡等印度高僧弘法之后,特别是与西藏本土苯教相融合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在西藏地区复兴流行起来,之后在蒙元时期,凭借着皇室的扶植,开始逐步传入蒙古以及中原等地区。
佛教著名寺院建筑及遗址
初唐时期玄奘西游,是中亚和古印度佛教最后的辉煌,随着伊斯兰教的兴盛与东扩,佛教开始逐渐衰退。公元11世纪,即北宋时期,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入侵印度北部,建立了德里苏丹国,迫使当地百姓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建筑也被摧毁殆尽,发源并传承了1700余年的佛教遭受到了毁灭性破坏。
公元13世纪左右,随着南亚次大陆被伊斯兰教全面征服,以及那烂陀寺、超戒寺等佛教著名寺院相继被焚毁,古印度佛教就此消亡。随着西域各国以及南洋诸国国教相继为伊斯兰教所取代,佛教的影响力整体上呈现出衰落和收缩之趋势。
然而,传播至东南亚诸国的南传佛教、中国的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与本土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之后,继续发展壮大,呈欣欣向荣之势,一大批著名的佛教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所用底图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敬请告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