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日本电装:从危机时被最信赖的丰田抛弃,到学成后反咬师傅德国博世,我看到的是个进击的巨人
小姐姐有话说:
关于电装,希望你先花60秒,阅读一下梗概:
成立于二战后的电装与丰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早起源自丰田旗下电器配件部门,在独立之后开始成为了丰田的零部件供应商。
“精益生产”和“独立研发与制造”是电装的DNA,凭借过硬的质量顺利走向了全球,成为仅次于博世的世界级供应商。
当汽车产业变革来临,电装将自动驾驶、车联网和电动化作为公司发力的主要领域,低调的电装还是那样悄悄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丰田出生,被迫卖洗衣机
在二战前,日本就意识到了机械化的重要意义,日本政府也极力想发展本国汽车制造业,而当时站出来表示愿意投资日本汽车制造业的仅有两个人,其中一人便是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
丰田喜一郎
电装,便是在那个年代孕育的,它与丰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1930年代,丰田汽车刚建立的时期,由于当时电气化配件还依赖进口,丰田旗下电气配件部门便负责起了电气化零部件的采购和检测,这个电气配件部门也是电装最早的雏形。
随后,二战全面爆发,极大地刺激了对汽车的需求,再加上当时政府对采购进口零部件的限制,丰田的电气配件部门开始承担起了电气化零部件的自主研发生产。
不过,战争也严重摧残了日本汽车工业,工业生产设施在战争中几乎毁坏殆尽。二战结束后,丰田开始在战后重建中恢复过来,但通货膨胀又拖了企业的后腿。丰田喜一郎开始对公司进行重组,即把原来的电气配件部门从集团中分离出去,以缓解集团的重负。
1949年底,被分离出来的电气配件部门,在日本爱和刈谷市注册了“日本株式会社电装”(日本电装公司),当初的员工将近1500人。按照协议,电装虽然脱离了丰田的襁褓,但依然是丰田的主要供应商,丰田占有该公司超过20%的股份。
那个时候,电和丰田的日子都不好过。为了养活几千号工人,电装必须搞点来钱快的活——家电产品。电装的洗衣机在日本一上市就登上了销售榜头牌。
向德国学习先进技术
日本的汽车工业因战争而濒于毁灭,但又因战争而复苏过来。19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不仅仅是丰田,整个日本汽车业都因此得救。以丰田为例,接受了美军总共金额超过46亿日元的巨额订单,使得丰田的产品销售一空。
当时,还是“雏鹰”的电装也跟着丰田快速成长起来。电装所生产的起动机、稳压器、散热器、喇叭、发电机、雨刮器、点火线圈、滤油器以及暖风装置等等一系列配件,绝大部分都卖给了丰田。
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优秀的企业都有着相似之处——“学习型企业文化”。电装虽然从丰田分离,但继承了丰田两个优秀的传统,一个是众人皆知的精益生产,另一个是独立自主研发与制造。电装人认为,要学就要学最顶尖的技术。
1953年,是电装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德国著名零部件供应商博世的高层应邀到日本考察。当时,博世正想要生产液压装置,而电装恰好也有相应的技术能力,两家公司一拍即合,随即开始以全面合作方式形成了技术援助合约,包括生产燃油喷射泵和火花塞等。
这次合作使电装从公司外部拓展了专业技术知识,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从博世引进先进技术后,电装开始实行研发自主化,前有博世的支持,后有丰田的后援,电装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向高端技术迈进。到了1957年,电装的业务触角开始延伸到了汽车空调、燃油喷射系统、电机、仪表等诸多领域。
博世公司创始人罗伯特 ∙ 博世和他那一百年前很潮的英国造自行车
博世的高新技术援助成就了电装,但也让电装成为了博世在当时国际市场上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比如,柴油机技术学自博世,但是电装研发的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却持续领跑市场,具备超高的燃油喷射压力和对喷射更高精度的电子控制(仅为十万分之一秒)。
60年代~80年代的全球扩张
1961年,电装生产的产品因质量出众,被授予DEMING奖(戴明品质奖),这也是最有声望的质量奖。电装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所获得的回报不仅仅是夺得了不少奖项,在世界范围内电装的产品也深受消费者认可。
从60年代起,电装的全球化“野心”开始凸显,第一站便选择了美国。1966年,电装在美国芝加哥创立了销售办事处,这也是电装首次走出国门的重要里程碑。电装落地美国还有一个背景就是,1965年丰田又重返了美国市场,从此便站稳了脚跟,而电装恰恰是一直跟着丰田成长的。
同时期,电装也在积极地扩展产品谱系,包括电动座椅、自动门锁、机械巡航控制系统以及车窗电机等等。
1968年创立了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最初是为了应对汽车部件电子控制趋势,现如今电子部件已经成为了电装的主销产品之一。电装还突破了汽车业务的边界,开始了横向拓展。
始于1967年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以保护人为初衷,时至今日电装已经在工业机器人占据了重要的市场地位。
到1970年代,电装已经开发出了多种产品,业务也开始向全球大面积扩张。美国洛杉矶和底特律、德国斯图加特、泰国、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等地纷纷出现了电装的销售公司或制造公司。
在80年代前几年,电装公司的新产品聚焦于强调舒适、安全和提高驾驶能力的汽车组件,舒适相关的组件包括膝部保暖设备、座椅加热和灭蚊器。扩大的电子技术产生了电子控制柴油喷射系统、电子悬架控制系统和牵引力控制系统。
虽然在80年代中期由于日元汇率的走高导致收入下滑,但70年代积累的各种技术和资金,还是让电装在这个十年中仍旧能够保持产品的多元化和海外不断扩张的脚步。
1985年,电装的销售额和利润均取得了连续五年的增加,分别达到了历史最高值的9540亿日元和428亿日元。到了1987年,净销售额首次超过了1万亿日元,但由于日元的迅速升值导致了净利润的下降,净收益则在1987年达到了114亿日元。
反思的90年代
然而90年代的经济衰退导致了日本车企减少了不顾成本的研发,间接造成了电装销售额的减少,与此同时,经济衰退也导致汽车厂商对电装施加更多压力,迫使电装降低其产品的售价。再加上日元汇率的持续波动,最终造成了电装公司连续三年的利润下滑。
在90年代末期,电装已经清晰地规划好发展方向,并逐渐布局未来。对一些同类型公司的收购和砍去亏损或不太盈利的公司,都是电装对未来进行的投资。2001年5月,电装宣布停止从1992年开始的生产手机的业务并在同年,宣布合并旗下的条形码扫描仪和工厂自动化业务,并拆分为Denso Wave公司。
冷静中的电装
如今,电装已经成为了汽车零配件巨头之一,但电装对自己的优势有着清晰地认识,没有一味地发展高精尖技术产品,而是大力发展更“平民化”的产品,使自己与零配件市场的霸主博世产生定位上的些许差异。
以上。
最新专栏
往期回顾
其实,你不懂新加坡工业:没有一滴油,面积仅上海九分之一的弹丸之地,竟有不少让人眼红的世界之最
其实,你不了解法国工业:看似浪漫、不靠谱的法国人,竟出了很多匠级技艺
扒一扒,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日本发明:就算你再愤青,不也还在享受着日本人的发明么?
日本喷涂师玉井一光:什么样的手艺,可以喷出业界工艺最复杂的马自达“魂动红”轿车?
日本工厂经营专家伊藤哉:有些日本的著名品牌,就是死在“品质过剩”上
日本食品加工现场:一只老鼠躲进一家日本食品工厂,结果它饿死了,这是为什么?
经历曲折的德国克虏伯:从野蛮生长的战争机器,到追求持续存在的工业玩家
欢迎留言与小编互动,与大家分享~
你的每一条留言,小编都会虚心阅读,小编一直都在:)
评论